買了標榜能讓痔瘡處減壓的坐墊,痔瘡會自己好嗎?治療痔瘡,要看什麼科?有人說,只要有痔瘡,就得開刀進行手術治療,不然不會根治?用微創手術治療痔瘡,比較無痛、復原快?以上說法是真的嗎?坊間療法眾多,該怎麼選擇,術後又該如何保養?假如開刀後仍排便出血,是復發,還是沒治好?
醫師表示,治療痔瘡,要看大腸直腸外科,同樣是為了痔瘡求診,治療方法並非人人皆同,針對不同症狀,原則上可分為保守與積極兩大療法。當發現坐減壓坐墊等保守方式無法改善,痔瘡已對作息及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時,建議及早就醫診斷,才能對症治療。。
什麼情況下,需開刀進行痔瘡手術?
以肛門疼痛來說,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恩光說明,治療第一步會開立口服藥物、藥膏或塞劑來緩解疼痛,病患在家則可搭配溫水坐浴保養,不嚴重者採用以上保守療法,大多能改善。但臨床上也有人是發生急性血栓外痔,就算買了標榜可讓痔瘡處減壓的坐墊,仍坐立難安、痛到受不了而需要開刀。
痔瘡所引發的反覆性出血,經保守療法還是無法解決時,就必須用手術來治療,以免因為貧血而虛弱。正常狀況下,男性的血紅素標準值為14,女性約為12。林恩光醫師就曾碰過幾位病人,放任出血不管,直至血紅素低到只剩4~6才願意開刀。手術完成後,病人不用再補充鐵劑或輸血,便能恢復正常生活。
肛門凸出一塊肉,是痔瘡病患常主訴的症狀,這時就要看這部位能否自己縮回或被推回,再來決定後續療法。醫學上,以齒狀線作為分辨內外痔的基準,但林恩光醫師表示,為了讓大家方便區分,縮得回去或能推回去的是「內痔」,而自己摸得到、看得到的凸出物屬於「外痔」,要是看不到也摸不到便是內痔,不過臨床上僅有單純內痔或外痔者比例較少,大多還是內外痔混合的型態。
除了7天內產生症狀的急性血栓外痔(「血栓外痔」指一顆或多顆血塊卡在肛門口)較嚴重外,一般外痔常見的困擾是異物感、常感覺便便擦不乾淨,必須改用水沖洗或用濕紙巾擦拭。林恩光醫師指出,若純粹只有外痔,不建議為了美觀因素而開刀,畢竟開刀會產生傷口,很難讓傷口完全平整細緻。至於內痔,會有一到四期的分期問題,通常達到三或四期才需要考慮開刀。
內痔只要10分鐘門診手術即可解決
微創手術治痔瘡,無傷口但容易復發
單純內痔的患者(約第2、3級的內痔),當凸出物大到常引發流血症狀時,會透過門診手術「橡皮圈結紮術」治療,通常手術約5~10分鐘完成、無須住院,健保亦有給付。此手術是由醫師在肛門鏡直視下藉由結紮器將內痔用橡皮圈做結紮,被結紮處會因缺血而壞死萎縮,痔核便連同橡皮圈自行脫落。術後注意不要用力解便,禁用塞劑或灌腸,大約1~2周即可恢復。其餘像是硬化劑注射、雷射或冷凍等手法,已不多見,仍以橡皮圈結紮術治療為主流。
至於嚴重的(第4級)內痔以及嚴重的外痔,則需用開刀手術方式來將痔瘡切除,通常開刀需住院4天,術後第1週醫師會給止痛藥及軟便劑,幫助患者緩解術後傷口及排便疼痛,2週後會逐漸復原,完全復原需要4週的時間。面對許多標榜微創、無痛、恢復期短等治療方式,林恩光醫師提醒無論是哪一種手術,只要傷口大小一樣,疼痛的程度也不會差太多,而較常見的手術治療不外乎以下三種:
1. 傳統痔瘡切除術:利用刀片或剪刀、電燒刀將內外痔組織加以切除,手術進行時間約30~60分鐘,恢復期需3~4週。
2. 能量器械切除術:這是一種使用組織凝集刀或超音波刀等能量器械進行手術的方式,由於是一邊燒一邊止血、少了縫合的動作,對組織的熱傷害較低,和傳統切除術相比,術後疼痛的程度也較低。
3. 痔瘡環狀切除術 (PPH):有別於前面兩種,此療法因為是透過自動縫合器將內痔往上壓擠固定在肛門內,而非切除,所以沒有傷口,術後相對不痛,也有人加上「微創」二字,但在臨床應用上,有較容易復發的限制。
若有多顆痔瘡時,使用傳統痔瘡切除術及能量器械切除術兩種療法,因縫合皮膚有限,醫生最多只能創造3~4個刀口,以免造成肛門狹窄。若病人拖到狀況嚴重才來處理,醫師便只能就肉眼所見較大顆的凸出物先行處理,難免會產生殘留組織「之後排便又出血,是否沒治好」的誤解。
費用上分為手術和麻醉兩部分,傳統切除術健保有給付,但手術本身若使用到能量止血器械或是自動縫合器,會加收28000~35000元不等,如果是止痛針劑也有700~8000元的藥劑可供選擇。
術後也別忘了自我保養,包括採溫水坐浴法可保持肛門清潔、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平時要避免用力排便和腹部丹田出力的動作;避免刺激性的油、辣、酒等飲食,以及易引發感染的生食均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