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狹心症、心絞痛等心臟病症狀如何區分

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狹心症、心絞痛等心臟病症狀如何區分

出處/ 2004年9月號/第22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742
收藏 瀏覽數 : 8742
心肌梗塞與心律不整、狹心症、心絞痛等心臟病症狀如何區分

看似腸胃、筋骨出了問題的胃痛、肩頸酸痛,肇因竟是每天平均奪走31條人命的心肌梗塞,即使不是高危險群也不能大意。國際大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在今年初因急性的心肌梗塞過世;前大法官被提名人法治斌,在去年9月中,因為突發性的心肌梗塞,撒手人寰;以一曲「流浪到淡水」走紅的金門王,也因心肌梗塞發作,突然倒地不起,送醫不治。這些人平時健康情形良好,忽然發病不僅讓周遭的人措手不及,更提醒了大眾平時切勿輕忽身體的任何不適。

血管栓塞引發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臟病發作,主要是因為冠狀動脈阻塞,心臟肌肉血流供應不足引起心肌局部壞死、缺氧所致。在血液供需不平衡的情況下,病人常感覺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甚至會冒冷汗。「心臟一缺氧容易休克而心律不整。」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解釋:「如果血管阻塞位置愈接近心臟就愈危險。」

為什麼血管會阻塞?因為血液中的膽固醇和脂肪沉積在血管壁,形成脂肪斑塊,使血管彈性變差,血管道狹窄導致阻塞,這個現象叫做粥狀動脈硬化。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二科主治醫師葉冠宏表示,動脈粥狀硬化人人都有,如果嚴重影響心臟血流就會心絞痛;萬一血塊(血栓)突然流到狹窄處而阻塞血管,讓心臟肌肉損傷,就會造成心肌梗塞。

如果患者從來沒有發生過這類症狀最近卻突然發作,便屬於急性心肌梗塞,除了胸痛之外,還會伴隨氣喘、感覺遲鈍、胃潰瘍等症狀。

每天31人死於心臟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每年有165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相當於每天超過45000人因此喪命。心肌梗塞在已開發國家更具有危險性,美國甚至每2秒鐘就出現1名心肌梗塞病人。

而在台灣,因為開發程度接近先進國家,威脅性大增。衛生署前陣子便公布國人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報告指出,15歲以上人口每19人中有1人、65歲以上老人甚至每5人就有1人罹患心臟病;健保局統計亦發現,91年心臟病患住院費用高達77億元,急診費則有1億3千萬元之多。而光是去年,每天便有高達31人死於心臟病,在十大死因裡徘徊在第三、四名間。

主管及企業家的剋星

大致來說,絕大多數心肌梗塞患者都有蛛絲馬跡可循。如男性比女性容易罹患,尤其50歲以上男性罹患率更高,但女性過了更年期,沒有女性荷爾蒙保護心臟血管壁,罹患機率也會增加。

另外,諸如家族遺傳、抽菸(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其他毒素引起的血小板凝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膽固醇也容易致病,尤其是體重超過理想體重20%的肥胖者要特別注意;糖尿病患者則因血脂代謝異常,常常身體出現問題後才猛然察覺,而年齡一長,動脈硬化的機率也相對增加。

至於經理級以上主管及企業家之所以出現很多心肌梗塞病例,主要是他們大都有「A型人格特質」(例如工作操勞、企圖心強、個性急躁、完美主義者等)。除了前總統李登輝外,其他如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前嘉義市農會理事長蕭登獅等多位政經界人士也都罹患這類病症。

程俊傑說明,名人社會壓力較大,他們需要集中精神、長時間工作,有眾多應酬。葉冠宏則補充:「在高壓力環境下工作,引起交感神經亢奮、荷爾蒙分泌不良,便成為心肌梗塞高危險群。」

大陸台商比例高

由此看出,罹患心肌梗塞和先天的個人體質及後天的生活環境都有關係。程俊傑最近還發現,大陸台商比其他地區台商更容易罹患心肌梗塞。他推測可能因為「同文同種競爭激烈,壓力變大」的關係。「台商在大陸打拚,工作和生活都沒有保障,不但菸抽得凶,晚上常吃吃喝喝,很多人便因此埋下了危險因子。」

一項統計指出,台灣地區發生心肌梗塞的年齡層以60~69歲最多,再來依次是50~59歲、70~79歲及40~49歲,平均好發年齡是64歲。不過,近幾年患者年齡有下降趨勢。曾有一名32歲、身材微胖的保全工作人員,有一天突然胸口劇痛昏迷,送醫時已休克,經診斷才知道是急性心肌梗塞,醫師立即開刀才救回一條命。這名病人甦醒後,仍不相信自己有心臟病,後來才知道他每天抽兩包菸,幾乎沒有做過健康檢查,不知道自己血壓偏高,心臟早已出了問題。

症狀模糊 常被誤診

程俊傑說,人體在20歲開始血管就逐漸堆積脂肪斑塊,開始硬化,但初期沒有任何感覺,當動脈嚴重硬化影響血流時,會引發心絞痛,但心絞痛的痛點包括胸部、上腹部、頸間,因此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有呼吸道的疾病,或是得了胃潰瘍,或是五十肩,其實這都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隨著年齡漸長,約有70%的心肌梗塞病人會出現胸痛,另外約有10%的病人疼痛發生在胸骨劍突下方或上腹部。這種疼痛常常持續30分鐘以上,也很容易被誤診為胃痛。

另外,根據統計,約25%的心肌梗塞病人不會覺得胸痛,屬於無痛型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這種病症多發生在糖尿病人身上,且隨著年齡增長與日俱增,也常常被誤診成其他病症,危險性更高。

心肌梗塞發生時雖然讓人措手不及,但可喜的是,大部分危險因子都是可以控制的。程俊傑指出,除了性別、家族遺傳之外,只要注意日常生活習慣,其他危險因子都可以掌控。目前歐美國家便非常重視預防醫學,努力加強民眾「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希望降低民眾罹病的比例。

預防醫學重保健 
開源節流穩病情

 
所謂預防醫學,程俊傑引用中國古書「皇帝內經」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將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說明防範未然的重要性。意思是說,靠衛教等大眾教育方式增加醫療常識,是避免罹病最好的辦法;如果無法全面防治,發現不對勁就要看門診;至於動到醫療結構則是下下之策。

即使沒有危險因子或無胸痛症狀,只要察覺身體有異,就應該多留意。如果是心絞痛,要注意是否會心肌梗塞;如果以往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且動過手術,就要定期追蹤檢查。一旦就醫,病人若能詳細描述疼痛狀況及生活作息,對醫師診斷會有很大的幫助。

由於人體的交感神經在清晨分泌最旺盛,心肌梗塞也大都發生在此時。程俊傑指出,一旦發生時只要做到「開源(多給氧氣)」、「節流(不耗氧氣)」原則,通常可以讓病情穩定下來。萬一知道自己或家族中有人罹患心肌梗塞,最好定期健康檢查,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者應該儘早治療,避免增加心肌梗塞再發率。

心肌梗塞是日積月累慢慢形成的,很多人都不自知,近幾年更衝擊台灣地區青壯年齡層,對於社會、經濟等產生很大威脅。唯有從「預防」著手,摒除後天形成的危險因子,當身體有異狀時有所警覺,才可能將罹患率降到最低點。


心臟的構造和功能

心臟有四個空間,左邊上下各為左心房、左心室;右邊上下則是右心房、右心室。心房和心室之間有防止血液逆流的辦膜;左側和右側間,也分別以心房中膈和心室中膈隔開。

全身靜脈流回的血液會集中在右心房,然後進入右心室,再從右心室進入肺部,這時血液已含有豐富的氧氣,從肺部回到左心室,經過左心室強而有力的收縮後,將血液送到全身每個角落。

心臟內還有四個瓣膜,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間叫「三尖瓣」;右心室和肺動脈基部間叫「肺動脈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間是「僧帽瓣」(二尖瓣);左心室和主動脈基部間則是「主動脈瓣」。這些瓣膜都有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

易與心肌梗塞混淆的心臟疾病

病名 說明
心肌梗塞 心臟肌肉已經受損,痛處位於胸骨後、心臟前壁、胸骨劍突下方或上腹部,通常悶痛會超過30分鐘,並伴隨呼吸急促、嘔吐、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
心律不整 心跳太快或太慢,血管容易栓塞,細胞因而壞死,是心肌梗塞早期病症,也是後遺症。
狹心症 症狀與心肌梗塞同,不同的是心臟肌肉尚未受損,如果痛的時間愈長、愈頻繁,就是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絞痛 粥狀動脈硬化程度嚴重時影響心臟血流所致,一次大約持續2~3分鐘,痛處在前胸、左胸或上腹部,病患無法清楚描述疼痛部位。
心房顫動 心跳快速,會增加心臟耗氧量。
心臟瓣膜疾病 風濕性心臟病或其他因素引起。因為主動脈狹窄致使血液流不出去,增加心臟壓力,增大冠狀動脈血流負荷,容易造成缺氧及心肌梗塞。

生命不設防,諸事皆可放─陳媽媽的癒後人生

68歲的陳媽媽是退休公務員,7年前一天下班途中,她感覺特別疲倦,回到家後左肩後方、胸口及脖子刺痛難耐,她以為只是上班太累,休息一下即可,不料到晚上更痛,全身直冒冷汗才送急診。送醫途中她靠著堅強意志力撐住不昏迷,得以向醫生敘述自己的病情,才幸運從鬼門關逃脫。

陳媽媽有家族遺傳病史,加上工作壓力和年齡等諸多因素,成為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她透露病發前一年便因為壓力使身體隱隱作痛,當時並不以為意,直到一年後爆發,經過檢查已經有3條血管造成輕重程度不一的阻塞,而且心臟後方一處如銅板大小的區域已經鈣化,才知道自己病情原來這麼嚴重!

「如果再晚4分鐘就來不及了!」陳媽媽記得醫生當時這麼說。現在她事事小心翼翼,除了家裡及隨身備妥硝化甘油片外,藥物、飲食、運動也持之以恆地控制,「或許我可能隨時『走掉』,不過該做的已經準備妥當,也告知子女在我生命危急時不要插管急救,這樣比較有尊嚴且自然...。」陳媽媽似乎對凡事已經了然於心。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 警訊、自救、護心飲食 】資訊,請看396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