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的美玲今年45歲,她和五位未婚及離婚的閨蜜,分別在成大附近買下雙併四層樓公寓的二至四樓,一人一戶住得舒服,平日白天各自上班,晚上有時相約在外用餐,有時則各自「回娘家」探視父母,周末則窩在其中一位閨蜜家聊這一周發生的事,享受另一位閨蜜的好廚藝,或一起追劇玩桌遊,多年的情誼讓她們已許下「退休後要一起老去」的約定。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許華倚發現,老人不太容易結交新朋友,退休後若沒有刻意和朋友聯絡,老伴又走了,人際就會逐漸孤立。但如果獨居者願意參與一些相對安全的社團,藉活動促進彼此正向交流,就比較願意打招呼聊天,下課後互相加Line成立群組,相約吃飯維繫彼此的情誼。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同時身兼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理事長的郭慈安說,目前臺灣每7位國民中就有1人是老人,國內約有超過320萬名老人,從65歲到95歲,健康差異很大。其中,真正需要長照幫助的失智失能者約56萬人,這些人中有28萬人聘有外籍監護工,所以真正的長照照顧人力缺口至少還需要一倍,28萬人左右。無論如何,隨著年紀漸長,老人(特別是獨居者)最終還是需要有人陪伴和照顧,這時由誰來統籌照護系統就變得很重要。
當獨居長者開始退化
最好有人幫助其學習應變之道
那該怎麼改變?郭慈安說,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希望在長照2.0版推動後,和老人一起想想未來如何安老?如何死得其所?尤其當醫院已無法負荷大量湧入的疾病老人,好的安養機構可能得排隊長達5年以上,獨居者在家養老及死亡都要預先安排。日本有所謂「死亡公司」,和獨居老人一起計畫如何走到最後,尤其當老人開始有慢性病,日漸衰弱卻不會馬上有生命危險,就要預先計畫跌倒了爬不起來時該如何求助。
不是親人也能共住共生
目前美國、日本很鼓勵老人和年輕人共住共生,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老人可以把多餘的房間租給年輕夫妻。郭慈安在美國教過一群小兒麻痺的學員,其中4人年近60歲時,開始討論誰的房子最適合住到最後,接著把另一人的房子租出去,再以收入聘請一個人來照顧他們,之後進行法律公證,把財產規畫合理分配運用,租金收入有開源,也有節流,共同支撐大家活到最後。
郭慈安說,獨居的人最後一定要有人協助,尤其是獨居又失智的人,如果家人無法貼身照顧,老人雖然要盡量獨立,但不能自我感覺良好拒人於千里之外,應該互相照應、互拉一把,形成「關關相護,三五成群」的機制,才能讓老後的獨居生活有品質。
許華倚說,人際關係分對外和對內兩方面,兩者不可偏廢,都要用心經營。年紀大交朋友不容易,一定要循序漸進,而且最好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打開心房。可以參加社區的老人社團,玩桌遊、打麻將,說不定有機會碰到十年以上沒見面的小學同學、國中同學、老朋友、兒時鄰居、老長官……
● 聊天別急著說自己得意的事,或退休前的豐功偉績,那會讓人接不了話。
女性比較容易出外交朋友,有時不妨拉著另一半一起參加。揚生基金會給60歲參與者的中階課程有一個作業,設計要讓家人參與才能完成,例如大聲朗讀文章給家人聽(文章內容大多和老人相關),故意在先生旁邊出聲朗讀,家人自然而然會聽到,間接鬆動先生對老年生活的固著性,下次再約他同行,也許他會好奇「看看你們都在搞什麼?」說不定就成功把不動如山的人,給拐出門見世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