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夫妻想法不同調,化解教養衝突這樣做!

夫妻想法不同調,化解教養衝突這樣做!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703
收藏 瀏覽數 : 5703
夫妻想法不同調,化解教養衝突這樣做!

下學期就要升上國中三年級的小倩回到家後,氣呼呼地向媽媽抱怨,老師因班上缺交作業又暴怒生氣的情況。媽媽大略聽完狀況後覺得老師這次的行為確實有不妥之處,加上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為了讓孩子感受到被支持,便順著小倩的話回答:「哇!真的蠻誇張的,他怎麼都這樣發脾氣呢……」於是小倩更滔滔不絕地敘述著。直到小倩回房,爸爸這才板起臉孔對媽媽說:「你怎麼可以跟小孩一起批評老師?這樣她以後會更不喜歡去上學了!」當父母雙方對教養孩子的意見產生分歧時,該如何做才能取得平衡點?
 

3步驟溝通
夫妻同心協力「共親職」

長期致力於婚姻、親子等親密關係溝通的愛心理創辦人吳姵瑩心理師表示,上述故事案例中的一家人應該是很在乎彼此的,但就像大多數華人家庭以及她實務經驗中的狀況一樣,夫妻兩人都把焦點投注在子女身上,或是過於重視自己身為爸爸或媽媽的這個角色,卻忽略了夫妻兩人的關係經營,「探討所有親職教育問題之前,必須先回頭檢視家長雙方在婚姻裡互動的品質。」

當兩人對教育議題的想法不一致時,與其爭論誰的方式才正確,吳姵瑩建議夫妻第一步應先靜下心討論彼此的觀點,比方告訴另一半「為什麼剛才我會這樣說」、「為什麼我是這樣想的」、「我擔心的其實是……」,將自我思考的脈絡攤開來讓對方理解。接著彼此分享「看到孩子出現了什麼樣的狀況」,最後再詢問:「你願意和我一起來面對、解決嗎?」

父母在照護、教養子女上應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吳姵瑩從多年的諮商實務經驗中看到不少母親過度在乎、涉入孩子的事務,卻把爸爸排除在外,「當這種狀況越演越烈,最終就會變成爸爸的聲音不見了,只剩下媽媽一個人處理子女的大小事。」唯有在婚姻關係中找到共識,兩人以態度、口徑一致的方式對外,才是最健康的互動,也才能讓孩子感覺安全且是受到良好保護的。

吳姵瑩提醒,一旦爸媽常因子女的事產生爭執,甚至吵得不可開交,「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破壞父母關係的人,導致情緒會有較大波動,另一種類型則是從此變得異常乖巧安靜。」
 

不過分解讀、不隨之起舞
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意願才是關鍵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黃心怡指出,由於性別本身即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所以大多數夫妻對事情都抱持相異的看法,但無論如何兩人需有「我們都是為孩子好」的共識,並把「教子女學會適應和生存」當成教養目標之一。

就老師暴走、一人犯錯眾人挨罵的情境來說,應著重在引導孩子自己發掘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或情緒」​對應,以度過這段可能有點委屈、比較不愉快的時光。

面對如故事主角小倩這些已進入青春期階段的孩子,建議家長可以問問他的想法或做法,例如:「那時你是怎麼想的呢?」、「全班一起被駡時,你都怎麼度過?」等。

綜觀當今青少年的困擾,黃心怡表示,大致上只要孩子情緒能獲得疏通,很多情況也會變得容易處理,因此在對談過程中,「回應子女的情緒,以及同理他的感覺,仍是最重要的關鍵。」

而爸爸認為媽媽順著小倩的回應,可能會讓她更不喜歡去上學或討厭老師,「其實還是要回歸到孩子身上,而非用大人自己的推論或想像,不妨試著問她:『老師經常這樣,會對你有什麼影響嗎?』或者是從平日的聊天互動中去觀察。」

最後,她提醒當父母聽到子女的敘述時,應小心避免隨著孩子情緒起舞,「青少年在描述主觀經驗時,多半會帶有一些武斷、放大的成分,他們不一定是故意將事件誇大,但未必百分之百反映真實的狀況。」同時,和孩子談及如何與老師、他人相處,一方面也揭示出父母對人際交流或衝突的觀點,如果家長罵得比孩子還兇、反應更大,等於也形成「周遭環境不是很安全」的暗示。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