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基金會最近進行品評活動,結果發現僅約4成的人可以辨別國產與進口雞腿肉。要分辨進口雞肉與國產雞肉,可以從口感風味辨別,由於進口冷凍雞肉會經過反覆解凍,口感、風味會下降,也不像國產雞肉一樣多汁。
迷思1
雞隻長這麼快,是不是有施打生長激素?
而白肉雞之所以生長快速,主要出自於優良的基因品種、育種選拔技術及飼料營養配方的改進,了解如何讓雞隻在不同階段獲得應有的營養,再加上養雞設備及環境升級,才能夠短時間內達到上市規格。(延伸閱讀:打生長激素就能長高?以足球金童梅西為例)
雞肉中含有抗生素最好少吃?
陳教授說明,「我們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生病」,所以在雞隻生病時,一般會在飼料或水中給予合法抗生素預防雞隻生病。而到飼養後期基本上都不會給予抗生素,讓雞隻有時間能將生病時使用的抗生素自然代謝掉,避免藥物殘留超標。同時,農政單位也會至養雞場進行抽驗,確認雞場是否有遵守安全停藥期。(延伸閱讀:不再吃錯藥,你需要抗生素嗎?)
貼骨的雞肉有血色是沒煮熟?
在食用靠近雞骨頭邊緣的肉時,民眾常發現交接處呈現紅色,因此擔心是否沒有煮熟。事實上,雞骨頭與雞肉之間的血紅色部分,並不是沒熟的雞肉,而是從雞的骨髓滲出所造成。(不想吃進毒雞蛋,買洗選蛋該注意什麼?延伸閱讀:5個「洗選蛋」的疑惑,你一定要知道的答案!)
董氏基金會召開記者會,澄清雞肉常見的三大食安迷思!
若要分辨雞肉是否煮熟,只要看肉的顏色就可以知道。生雞肉呈透明的粉紅色,經加熱會使雞肉蛋白質變性,改變原本質地與顏色。所以當肉的透明感消失,從粉紅色變為白色時,就代表肉已煮熟。另要注意,若貼在骨頭邊緣的肉仍是半透明粉紅色時,則代表尚未煮熟,需再加熱直到煮熟,才能食用。
此外,陳教授也提醒,在烹煮過程當中,肉品可能會出現一些化學變化。家禽肉品中的血紅素蛋白與熱氣氣體起化學變化,肉品就會呈現粉紅色。年紀較小家禽因為皮膚較薄,肉質部位易接觸到熱氣氣體,所以較容易出現粉紅色,而年紀較大家禽因為有皮下脂肪的保護,肉品較不會直接碰觸熱氣氣體,就比較不會呈粉紅色。不過年紀較大的家禽如果沒有皮膚層保護,也可能出現粉紅斑點,此外,若以硝酸鹽、亞硝酸鹽做為加工品的食品添加劑,或飼料、水源等因素,也可能讓肉質呈粉紅色。
「認標章、選胸肉、看骨頭」
選購國產雞肉牢記3口訣
李宜謙科長表示,選擇新鮮國產雞肉可從外觀來看,新鮮國產雞肉未經長期冷凍保存,皮肉合一,靠近關節的骨頭呈現粉紅色,而非皮肉分離且骨頭處呈現暗紅色或暗黑色。可注意認明屠宰衛生檢查合格標誌、產銷履歷驗證等。此外,雞胸肉幾乎都是國產的,因此選購時不忘「認標章、選胸肉、看骨頭」三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