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照顧陪伴 防疫期3個停止焦慮及恐懼,擁抱希望的作法

防疫期3個停止焦慮及恐懼,擁抱希望的作法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847
收藏 瀏覽數 : 3847
防疫期3個停止焦慮及恐懼,擁抱希望的作法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嚴峻,若擔憂傳染,如何轉化恐懼焦慮不安的情緒、擺脫無力感,重新取回生命自主權?(12月13日更新)

根據《紐約時報》指出,全球超過50多個國家檢驗出傳染力更強的英國變種病毒,而在巴西、南非等地也陸續傳出其他種變異病毒的消息,更對全球人類健康加深威脅。如果人們心中的擔憂,得等到疫苗普及、解藥問世的那一天才能放下,研發速度能否追趕上病毒變異的速度是個變數,看不見盡頭的疫情,還會帶來多少的不安呢?

面臨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本篇就請專家解析,如何將恐懼不安的情緒,轉化為謹慎與處之泰然;又該如何擺脫無力感,重新取回自主權。(延伸閱讀:防疫情再掀高峰 一張表搞懂「新冠肺炎」和「流感」差異
 
沒有解藥所以害怕!
但死亡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新冠肺炎肆虐造成美國、巴西等地大規模的死亡人數,媒體上曾播出大規模挖墓穴的畫面,讓人驚嘆於「原來,死亡離我們這麼近!」也驚訝人命價值原來這麼輕易就能殞落。「死亡」一向是華人世界不容易談的問題,台灣也是近年來才開始對死亡有較多討論,包括2019年剛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即包含預先安排死亡的概念。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吳孟璋主任引用說:「不知死,焉知生。」理解與正視生命終究會消逝這個事實,會令人更珍視現在。近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在推廣「死亡識能」概念,希望讓民眾能了解生命消逝過程中,生理、心理的變化、以及周遭親友會經歷的各種經驗,能夠開啟討論。
 
也就是說,從自己生命經驗中,正視每個人曾經接觸過的死亡經驗,把它當成一種生命教育來學習、討論,而不是像過去多數人懵懂地接觸到死亡議題,卻只有模糊的概念。這樣的認知學習,除了可以給周遭的人更好的心理調適之外,也可以讓人們更懂得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價值。
 
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黃楷翔也說:「死亡,平時就是該討論的議題,因為死亡可能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發生。」它雖然令人不安,但如果能夠在活著的時候,就好好地過,那麼即使面臨死亡,都會覺得無憾、有價值。(延伸閱讀:防新冠肺炎感染,安全進出醫院必做7重點保護自己和家人
 

從新冠疫情省思,3個問題重新整理人生

黃楷翔理事長分享說:「我跟我媽媽也常在談這個話題,她大部分都是在談死後的葬禮如何安排,而我則是問我自己,在活著的時候,是否有好好愛她。如果有,那麼即使我們分離了,也沒有遺憾。」
 
他說:「像這次新冠疫情期間,有些人被迫隔離,期間會面臨到人性的疏離(譬如怕被感染,所以排擠疑似確診者),這也會引發有些人去思考,在某段關係中真正看重的價值是什麼。」
 
他建議可以從這些問題開始思考:
 
1. 有哪些關係是沒有處理好的?(是否要處理、如何改善?)
 
2. 有什麼話還沒講出口?(試著去表達)
 
3. 有什麼事是這輩子不做到,就會抱憾終生的?(開始動手去做吧!)
 
換句話說,不必把「死亡」與「失去希望」畫上等號,更重要的是活著的時候,能否好好認清、珍惜自己在意的價值,這樣生活與生命的品質才能提升,而不只是對死亡抱持著模糊的恐懼感,因而隱晦不談。(延伸閱讀:陪伴因疫情焦慮、不安的親友,可做的8件事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