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前處長蘇啟誠,因燕子颱風侵襲日本導致台灣旅客滯留關西機場,遭質疑有處置失當之嫌並引發民怨後,留下遺書表明「不想受到羞辱」後自縊身亡。事後經檢警偵辦,發現當時確實有人利用大批網軍至PTT散布假訊息、辱罵大阪辦事處,企圖操作網路風向。
身為公眾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人呢?根據美國網路霸凌研究中心(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在2016年一項針對12至17歲美國學生的調查中指出,孩子最常遇到的網路霸凌,就是刻薄卑劣的評論、網路謠言,或遭受與種族或性方面有關的言語攻擊。
這種網路霸凌就稱為挑釁(Trolling),施暴者就是所謂的「網路小白」、「酸民」、「網魔」。Troll 的原意是指北歐神話中的一種巨魔或山怪;Trolling則是漁業用語,指漁船以拖網來捕魚的方式。在網際網路上,Trolling是指躲在暗處,蓄意去「釣」出某些人,以獲得回應或吸引關注。
面對網路引戰行為,你該學會的3種應對方式
面對網路上的挑釁,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黃雅芬醫師指出,大多數人無法在第一時間辨識出對方的惡意,並誤以為是一般的言論而予以回應、討論。但挑釁的一方不會因此就離去,他會再次發言攻擊/刺激,有時甚至是文不對題,目的無非是希望獲得被霸凌者的任何反擊,以便激起他持續發動攻擊。「過程中所產生的刺激感,能滿足這些有心人士藉此發洩自身負面情緒的心理需求。」因此,她建議可採取下列三種作法回應。
1. 終止對話、阻斷霸凌
由於挑釁是發生在網路上的,不必擔心身體會受到傷害,且我們擁有絕對的選擇權。所以如果發覺對方在惡意挑釁,你可以選擇相應不理,也可以在覺得自己能夠承受這樣你來我往的心理壓力下,繼續和他對話。然而,對方因此可能更肆無忌憚地對你進行攻擊。一旦發現對方無法理性溝通並修正自己的言行,再繼續對話只是浪費時間,甚至狀況有愈演愈烈之虞,此時就應斷然離開「戰場」,像是下線、關閉軟體或離開螢幕,才是保護自己較理想的做法。當挑釁者幾次發言都得不到他想要的回應時,通常就會停止攻擊,進而轉往其他版面或場域去「釣』出那些沒有經驗的受害者。(延伸閱讀:留心5徵兆,避免兒少被誘騙而外流私密照)
2.掌握社群軟體的使用技巧
目前如Facebook等主流社群軟體,發文作者多具有管理留言內容的權限。若發現在自己的發文下方,有人回覆了不雅或挑釁的內容,甚至不理性的攻擊文字,即可將對方的回應刪除或隱藏起來;或者將自己帳號的「隱私設定」調整為比較嚴格的程度,例如:當別人要在他們的貼文或圖片上標註你的名字前,須先徵得你的同意;他人若想在你的動態版面上貼文,也須先經過你的同意後才能顯示。此外,限縮自己貼文的隱私程度也是一個方式,像是文章只有朋友才能看見,而不是公開給所有人。(延伸閱讀:網路交友藏危機,這樣教孩子辨識詐騙)
3.掌握求助管道
若是有人竊取你的照片並發文,或是標註你的名字之後,發布跟你有關的謠言或其他惡意攻擊的言論,因為沒有網路權限可以管理對方的發文,請向官方/網管人員提出檢舉或者投訴,並最好截圖保留證據,讓對方刪除發文,或由官方強行移除。如果網管人員不回應請求,可以告訴父母、師長並考慮報警處理。(延伸閱讀:別再旁觀!用對管道檢舉網路霸凌)
黃雅芬醫師提醒,網路貼文通常都會在網路上存放一段時間,隨著時間增加,可能會有更多人看到對話討論串。在網路上目睹挑釁的你,無論是選擇離開、旁觀、選邊站、加入攻擊行列等,都可算是網路暴力(霸凌)的目睹者,或多或少也會感染到負面情緒。如果可以早點中斷一連串的「挑釁、回應、攻擊、反擊、繼續攻擊」的負面互動,便能阻止負面情緒在網路上繼續擴散,影響更多人。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好書優惠中~
本文摘自《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