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超過20%的青少年曾失眠,醫師提醒,青少年不會沒原因失眠,有些精神疾病會在成年早期發病,但在青春期時有病前的潛在症狀,以失眠、憂鬱、焦慮等形式呈現,當失眠問題持續出現,最好儘早治療……
瑩瑩是有20年資歷的記者,文章寫來細膩,很受讀者喜愛,但2021年才開春,她就被檢舉新聞做假,檢舉人要求雜誌社給交代,否則要跟他們的競爭對手爆料!在公司追查下,瑩瑩坦承,因憂鬱症發作難以工作,因此把從前採訪過、內容普通的題材拿出來加油添醋一番,寫成可交差的報導,沒想到會出包。
瑩瑩的自白讓主管氣炸,尤其這不是她第一次發病了,每次都要費心幫她調整職務或留職停薪,對其他同事很不公平!瑩瑩也覺得心力交瘁,其實她從高二開始就飽受失眠困擾,當記者後害怕漏新聞,長期24小時不關機,半夜不時接到受訪者訴苦電話,讓她更夜不成眠……
台灣睡眠醫學會一項調查顯示,超過20%的青少年曾有失眠經驗,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醫師洪櫻娟指出,青少年不會沒原因失眠,通常合併憂鬱、焦慮情緒的機率較高,常見原因包括課業壓力、同儕相處及親子關係等,甚至換新學校的適應障礙,也都是可能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精神疾病不是在此時發病,而是在成年早期發病,但在10幾歲時就有病前的潛在症狀,以失眠、憂鬱、焦慮等形式呈現。因此當失眠問題持續出現,就是一個徵兆,應儘早治療。
像瑩瑩就是典型的例子,高二開始失眠,當時歸因於升學壓力太重,以為考上大學就沒事,家人也不清楚可能與疾病有關,然而她卻在大學時確診罹患憂鬱症,畢業後進入新聞界,作息不固定,加上未穩定就醫,以致病情反反覆覆,為保住飯碗,硬著頭皮交差的「業績」,不僅害慘自己,也差點賠上公司聲譽。
青少年失眠不代表有憂鬱症或焦慮症
可能是適應障礙
青少年可能自恃年輕或外在因素影響,有時睡多、有時睡少,但不自覺有睡眠問題,該怎麼判斷睡眠問題已影響身心狀況?
洪櫻娟醫師分析,以正常的睡眠生理而言,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會隨年紀日漸縮短,但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間不同,偶爾睡少不會嚴重影響精神狀況,但若經常白天嗜睡或精神無法集中,可能就要注意睡眠品質是否不足。
洪櫻娟醫師表示,臨床上不會在青少年階段就確診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疾病,因為此時的症狀變化很大,也不是那麼典型;憂鬱、焦慮往往和外在變化有關,不管是環境變化、人際相處壓力等,這些情緒反應會被歸類為適應障礙。
青春期的孩子內在可能正面臨變化,外在還要面對課業和人際問題,本來就是情緒起伏猛烈的階段,隨著心理發展,當順利度過青少年時期,多數情緒會較和緩。帶失眠的孩子去看身心科,除了觀察是否可能是身心疾病引發,更重要的是解決孩子當下的情緒困擾與適應障礙。(延伸閱讀:是叛逆,還是憂鬱? 青少年憂慮症迷團大解疑)
造成青少年失眠的非疾病原因
除了潛在疾病會引發失眠,青少年容易失眠的原因還包括生理時鐘不規律、睡眠相位後移、情緒壓力、咖啡因攝取過量,甚至網路成癮也是造成失眠的原因之一。
1.生理時鐘不規律
洪櫻娟醫師指出,生理時鐘不規律,例如今天12點睡,明天2點,後天10點,就容易睡不著,連續好幾天睡不好,等到假日再來大睡特睡補眠,因為睡眠債欠太多,星期一未必能精神飽滿。
2.睡眠相位後移
此外,正常的生理時鐘是24小時,進入青春期後,影響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時間有延遲現象(稱為睡眠相位後移),例如有人是24.5小時,每天都會晚一點才想睡,通常20歲就會校正至24小時;隨著年紀漸增,睡眠相位會往前移,老人家到了晚上8、9點就愛睏,就是這個原因。
3.情緒壓力
此外,擔心隔天考試考不好,身體想休息,但情緒很緊繃,大腦無法放鬆,覺得要備戰;以及睡前滑手機,眼睛接收大量藍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大腦運作錯亂,該睡覺的時間卻不想睡,也是常見的失眠因素。(延伸閱讀:藍色風暴來襲,學校能做什麼?)
4.咖啡因攝取過量
睡眠時間少又睡不飽,早上經常昏昏欲睡、需要咖啡、茶飲或能量飲料來提神,結果咖啡因又導致睡眠品質變差,隔天又精神不好,長期惡性循環下來,欠下一堆睡眠債,也會有情緒低落的問題。
5.網路成癮
WHO定義的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症狀為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幾乎以電玩為優先,而忽略其他活動,以至嚴重影響個人生活正常運作(造成失能),且上述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
台灣國高中生每天平均只睡6.9小時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14至17歲青少年每天需要8至9小時睡眠時間,對於台灣的國高中生而言,這個時數幾乎是天方夜譚,國高中生晚上補習完,回家還要作功課、洗澡,根本不可能早睡。國內一項最新睡眠調查發現,國高中生平均在晚上11時15分入睡,隔天早上6時12分起床,平均睡眠時間6.9小時,對正值學習巔峰的青少年而言,睡眠不足可能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洪櫻娟醫師建議,如果在學校午休半小時,將有助於學習。(延伸閱讀:自殺問題與失眠有關?不要讓「睡眠障礙」影響情緒,釀成憾事!)
如何幫助青少年一夜好眠?
1.養成規律作息:
讓大腦習慣晚上12點前關機,早上7點開機。起床後最好能曬太陽做伸展運動,喚起生理時鐘,如此一來,到相對應的睡眠時間就會想睡。
2.假日不要賴床:
中午可小憩片刻,洪櫻娟醫師提醒,可別動不動就去躺一下,打亂生理時鐘,晚上肯定又會睡不著。
3.少喝手搖飲料:
青春期的孩子還未發育完全,尤其是腦部,所以易受咖啡因影響;且手搖飲料不僅含糖量高,其中的咖啡因在體內要10小時以上才能代謝完,如果要喝,應以一小杯240ml為限,並於中午前喝完。
4.放下3C培養睡意:
睡前2小時不滑手機,避免3C藍光干擾睡眠,可將滑手機的時間改成做伸展操,放鬆肌肉有助入眠。避免過度激烈的運動,造成交感神經亢奮,反而睡不著。
5.慢性失眠需要治療:
青少年慢性失眠的機率不高,若「失眠超過一個月」就要考慮就醫。許多人擔心一旦吃安眠藥,就擺脫不了藥物,而且擔心藥越吃愈重?洪櫻娟醫生強調,身心科不是只會開立安眠藥和鎮定劑,慢性失眠背後常有情緒問題要解決,青春期的孩子有心事不一定願意向父母吐露,身心科可提供諮商協助,幫助孩子強壯自己的內在,以便面對外在壓力和挫折。(延伸閱讀:如何幫忙「憂鬱的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