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元氣生活 運動休閒 運動心肌梗塞猝死前有哪些前兆?有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忌單獨運動

運動心肌梗塞猝死前有哪些前兆?有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忌單獨運動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441
收藏 瀏覽數 : 4441
運動心肌梗塞猝死前有哪些前兆?有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忌單獨運動

知名人士發生運動猝死的情況時有耳聞,也讓國人對此更加關注。國光客運副董事長王應傑的兒子王怡中2020年運動時突然心肌梗塞,送醫急救後仍因心臟衰竭死亡,享年39歲。藝人高以翔2019年到中國綜藝節目《追我吧》錄影時摔倒昏迷,送醫搶救後仍不幸過世,享年35歲。(2023.216更新)

這些平時有運動習慣、身體看似健康的青壯年為何會在運動中猝死?導致的原因是什麼?對此,亞東醫院心臟內科劉芫宏醫師表示,運動本身就有風險,心臟負荷會變大,如果本身心臟就有問題的話,就容易引發心肌梗塞等症狀,心臟病患者運動時,心因性猝死病發機率會比起休息時多出5倍;但並非因此不鼓勵運動,因為其他研究發現,規則運動者比不運動者心因性猝死機率少40%,這是因為規則運動能增進心肺功能,還有利於降低過高的血壓、血脂、血糖等,整理而言是有利健康的。

這有點像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易嗆咳,進食時恐造成吸入性肺炎,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但我們不會要求長者勿進食,因為進食才能讓長者獲得營養,重點會放在預防長輩嗆咳,或避免長者獨自進食,當其嗆咳、呼吸困難時,身邊有人能即時處置或急救。因此,以下會提醒心臟病患者「運動前及運動時該做的準備」,以便降低運動時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

運動時曾胸悶頭暈 在有心臟電擊去顫器的場所運動更安心

劉芫宏醫師說,心因性猝死有75~80%的比例是心臟血管阻塞的問題,其餘大部分是心肌病變和遺傳性離子通道疾病。

據統計,有50%猝死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心臟有問題,但並不代表疾病發生前沒有出現過症狀,胸悶、氣促、喘、心悸、頭痛、胸痛等,都是猝死前的警訊。劉芫宏特別強調,若在運動時出現胸悶、或是曾經有暈倒的現象,必須特別注意,不可以對此忽視。

如果以上的症狀在過去運動時有發生過,民眾可選擇在公共場所、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設置點附近並且身邊有人陪同的狀況下運動,會比較安全。如果運動時發現會胸悶、心悸、喘不過氣來,要立刻停下來,並馬上告知身旁的人自己不舒服,幫忙叫救護車。

劉芫宏表示,過去發生運動猝死的現象,若是在符合上述條件的地方運動,有約70%的機率能救回,但若沒有,通常送醫時都已來不及搶救了。

溫差大、天氣驟變是高風險時段
運動需注意保暖和做足暖身

春夏交際之時天氣忽冷忽熱,俗話說「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端午前先不要收冬衣,是生活在台灣的人長期累積的生活經驗。事實上,這段時間也特別容易發生心臟問題,劉芫宏表示,在醫院出現較多心律不整或心肌梗塞猝死的個案時,都是天氣「突然變冷」時,如果是在冬天一直很冷的情況反而還好。

如果在氣溫冷熱溫差大的天氣下仍想要進行運動或鍛鍊,劉醫師提醒,一定要注意保暖、留意運動方式,「不要在短時間內突然進行大量激烈運動,記得要適度的進行暖身,讓身體有所緩和。」無論是天氣轉變、或是運動強度都要「循序漸進」,就能降低風險。

「心跳減年紀」計算最大心跳率
定期檢查防止病灶發生

那麼,運動中應留意哪些數值、避免超過適當強度?劉芫宏說,目前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心率值可以測出心臟疾病發生的機率,但是建議運動心率數最好是不要超過「220 – 當下年紀」。舉例來說,一位50歲的人,他的運動心跳每分鐘不要超過170次比較好,會比較安全。不過該公式是按眾多受試者的「平均值」來建立,民眾若想利用此公式來估量運動強度,需將個人的先天差異也一併考慮。

劉芫宏補充,有心血管阻塞、嚴重瓣膜性心臟問題、主動脈瘤、心肌病變、心律不整等心臟問題的患者必須比其他人更注意身體狀況,建議要把運動強度降低,不要從事劇烈或競爭型的運動,若想活動身體,用快走的方式就可以了。

平時除了注意自己的運動負荷量以外,有心血管相關問題者應定期追蹤檢查以及定時服用醫師開的藥物才是上策,建議大約每3-6個月進行檢查一次,就算平時身體健康、沒有心血管問題的人,也至少兩年就要檢查一次,才有最安全的保障。

「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
比心肌梗塞更突然的猝死殺手

除了一般常聽到的心臟疾病,其實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剝離也是人體中的不定時炸彈,藝人「小鬼」黃鴻升即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而突然驟逝。劉芫宏解釋說,這種疾病雖然也可能是因為一些遺傳性疾病所導致,但最常見還是高血壓沒控制好造成,血壓過大的衝擊力使得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入內膜破裂處,造成病徵。

「主動脈瘤、主動脈剝離和心肌梗塞比較起來,疼痛感更加明顯,從前胸痛到後背,而且狀況發生得更加突然,從開始有症況到倒下時間可能更短,也更加危險。」劉芫宏如此表示。(延伸閱讀:會猝死的「主動脈剝離」九成是「高血壓」造成,危險群如何治療預防

高風險患者仍要運動
攜伴同行才安全

儘管運動有風險,但是劉芫宏也強調對於大部分有心臟問題——甚至是主動脈瘤或心臟有放支架的患者來說,有運動還是比沒運動要來得好,可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

對高風險患者來說,原則上一天運動30分鐘,一周運動至少約150分鐘為佳,可以快走方式進行即可。比較不建議進行馬拉松、競賽型運動和爬高山等激烈運動。

劉芫宏解釋,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慢慢爬一般小山無所謂,但不建議爬高山,因為一方面空氣比較稀薄,而且身體出問題時急救也相對不便。「拿捏好運動的量和激烈程度,不要超過自己身體能忍受的上限。若有身體不適就要立刻停下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身邊要有人陪伴,不要一個人運動,因為當你倒下時沒有人能幫你。」

劉醫師強調,發生心因性猝死而無法救回的情況幾乎都是旁邊沒有人能幫忙,若發生心因性猝死時旁人能及時救治,救回來的機率也相對高。另外,心血管阻塞患者運動時若有攜帶舌下片(如救心、硝化甘油)藥物雖然能緩解心絞痛,但是對於急救並無幫助,因此有人在身邊陪伴,隨時注意狀況,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處理,才是對抗心血管疾病造成猝死的正確方式。

※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有何症狀、怎麼預防? 心臟病發如何急救?

胸痛是BNT疫苗引起,還是心肌梗塞、火燒心、二尖瓣脫垂症狀?

三高.肥胖等心臟病危險群 5個「護心」好習慣這樣做

深海魚、燕麥、大豆蛋白等5大護心好食物,怎麼聰明吃

想降膽固醇、預防心臟病,紅麴,納豆,大蒜,藍莓等7大護心食物如何吃

❤️想了解更多【心臟病警訊自救護心飲食】資訊,請看396期【大家健康雜誌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