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問卷調查 每次10分鐘,運動不「憂」心,全國民眾憂鬱認知及紓壓方式相關性調查

每次10分鐘,運動不「憂」心,全國民眾憂鬱認知及紓壓方式相關性調查

出處/ 2013年10月號/第32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222
收藏 瀏覽數 : 4222
每次10分鐘,運動不「憂」心,全國民眾憂鬱認知及紓壓方式相關性調查

「他都沒開心的笑了」、「她怎麼老是在哭」、「最近總是動不動就發怒煩躁,看每個人都不順眼」……各種徵兆讓人憂心忡忡,是一時的憂鬱,還是得了憂鬱症?到底什麼叫憂鬱症?運動對於擺脫憂鬱症的效果到底有多好?


董氏基金會9月公布最新調查發現,11%的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若依內政部2013年度人口統計數據,18歲以上約1,900萬人來換算,全國約有209萬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包含諮商輔導與醫療)。


此份憂鬱認知與紓壓方式的相關性調查,對象是全國18歲以上民眾,方式為2013年5至6月,透過全國39所國小、國中、高中以及25間社區大學與24個鄰里辦公室發放問卷,共發出5,88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018份。受訪者中,男性占28.9%,女性占71.1%。

 

分居中、無收入者
明顯憂鬱,需多關心

以董氏基金會「臺灣人憂鬱症量表」為施測工具,統計受訪民眾中,「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者占11.0%。如以婚姻狀況來區分,則發現「分居中」的受訪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最高,達36.8%,高於已婚、未婚、離婚的受訪者,且達顯著。若以個人月收入來看,可發現憂鬱程度與收入成反比,無收入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最高,達15.3%,亦達顯著。

 

本次調查除了透過臺灣人憂鬱症量表來了解民眾憂鬱程度外,也讓民眾自行評估感到憂鬱的頻率,結果發現,有10.3%民眾總是、經常感到憂鬱,其中自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者的比例為51.2%,可見得自我覺察是很重要的。

 

每10人就有3位表示
身邊有人罹患憂鬱症

民眾憂鬱情緒持續「兩個星期(含以上)」者占2.2%;數據顯示,憂鬱情緒持續時間兩周及以上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顯著高於不到兩週者(詳見表一)。

 

感到憂鬱的原因,以「工作方面」較多,其次為「經濟問題」,第三為「家庭互動」,第四為「對未來的不確定」,第五為「身體不適」。

 

當問到身邊是否有罹患憂鬱症的親友時, 31.8%的受訪者指出身邊「有罹患憂鬱症的親友」,進一步詢問如何得知對方是否為憂鬱症時,受訪者認為因為對方「充滿負面想法」最多,其次為對方「有自傷/自殺意念或行為」,第三為對方「不願與人接觸」。

 

表一、憂鬱情緒持續時間與憂鬱程度

    憂鬱程度

憂鬱情緒

持續時間

情緒狀況穩定

(0-8分)

情緒起伏,有煩惱的事(9-14分)

壓力負荷到臨界點(15-18分)

有明顯憂鬱情緒,

需尋求專業協助

(19分以上)

不到兩周

64.4

19.4

6.3

9.9

兩周及兩周以上

16.9

11.2

13.5

58.4

 

運動助你不憂鬱

近半數的受訪者(49.4%)在近半年的運動情況為「偶爾會運動,但不定時定期」,其次則是「沒有定時定期的運動,考慮要運動,但仍沒運動」(占22.6%)。在運動時流汗及呼吸的狀況,則分別以「有流一些汗」(53.9%)、「有點喘」(69.0%)最多,顯見沒有運動習慣者仍占多數。

 

在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的相關上,「無定時定期運動,也不打算運動」的族群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協助或醫療的比例最高,達17.8%;而「定時定期運動半年以上,已有運動習慣」者的比例最低,僅6.4%。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我們歸納出五個要點提醒大家:
1.    正確的認知,憂鬱≠憂鬱症:一時的憂鬱情緒難免,不需急著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
2.    妥善運用資源,時時檢測情緒:可運用董氏基金會華文心理健康網提供的線上篩檢或用智慧型手機直接下載DS憂鬱情緒檢測APP,定時檢視自己的情緒,並依測驗結果進行調整,以保心理健康。
3.    親友的察覺:適時的關心身邊的親友,鼓勵他們尋求協助。
4.    選擇一項喜愛的紓壓方法,適當紓壓:找出自己喜歡且適合的紓壓方法,執行它。 
5.    運動紓壓不憂心:運動是方便又有效的紓壓方法,透過運動更可激發我們的快樂情緒, 不再憂鬱。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憂鬱症將在2030年成為全球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董氏基金會希望透過各式有趣且有意義的活動,讓全民能彼此相互激勵,影響還沒有運動習慣的朋友,這樣當遭遇生活壓力和情緒困擾時,就能更懂得用運動紓解壓力、改善情緒。

 

憂鬱≠憂鬱症
可手機下載APP檢視情緒

本次調查也發現,僅有35.6%的民眾表示清楚知道憂鬱與憂鬱症的不同,而得知憂鬱症一詞的來源,以電視為最多,報章雜誌、書籍為其次。

 

進一步來看,民眾對於「憂鬱」的認知,在情緒上,以「心情低落」,「感覺悲觀」,「不快樂」為多;在行為上,以「不想和外界接觸」,「不想說話」,「常會哭泣」為多。

 

至於對「憂鬱症」的認知,在情緒上,以「心情持續低落」,「常常不快樂」,「常無故的擔心」為多;在行為上,以「不願意與別人接觸」,「不自覺的哭泣」,「不說話」為多;在想法上,以「有死亡或自殺的想法」,「覺得沒有希望」,「矛盾猶豫、無法專心或做決定」為多。

 

根據國內精神醫學界所使用的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已於2013年5月出版)來看,憂鬱症包含了: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無價值感或罪惡感、經常出現負面(自殺)想法……等9大症狀,但必須了解及注意的是,如果只是一時具備這些症狀,可別急著以為自己或是親友就是罹患憂鬱症。憂鬱如同快樂、悲傷一樣,都是正常情緒反應,只要能正常、適當、適時的紓解,就不會對生活造成影響;若這樣的狀況持續2周以上,且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讀書、工作甚至是人際互動,就得特別注意。

 

當對自己或是親友的情緒狀況感到有疑慮時,不妨善用各種資源來幫助自己,像是董氏基金會網站提供的線上篩檢、用智慧型手機直接下載DS憂鬱情緒檢測APP來檢視自己的情緒,或是進一步尋求醫師的專業分析與進行多方面的評估,來了解是否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9大症狀
根據DSM-IV(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憂鬱症常見症狀主要如下列9項,憂鬱症必須包含下列第1、2項,且具備以下其他幾項症狀。1. 情緒低落、2. 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 體重下降或上升、4. 嗜睡或失眠、5. 動作遲緩、6. 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7. 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8. 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9. 經常出現負面(自殺)想法。

 

提醒您,如果只是暫時具備這些症狀,不代表得了憂鬱症。判斷是否得了憂鬱症,需從很多方面作評估,並進一步尋求醫師的專業分析。

 

女性最常做家事紓壓
男性最常看電視紓壓

本次調查發現,若總是選擇以「去運動」、「參與社團」、「去藝文活動」、「觀看體育賽事」為紓壓方式,比選擇其他紓壓方式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低,且達顯著。若總是選擇以「抽菸喝酒」、「大吃大喝」、「不管他」、「沒有方法紓解」為紓壓方式者,比選擇其他紓壓方式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或醫療的比例高,且達顯著。

 

若以性別來看,男女性在紓壓方式上有所差別,男性總是、經常使用的紓壓方式前五名分別為:1.看電視或電影、2.休息或睡覺、3.去運動、4.上網、5.觀看體育賽事。女性總是、經常使用的紓壓方式前五名分別為:1.打掃、整理、做家事、2.看電視或電影、3.面對面與人談談、4.休息或睡覺、5.用手機電話等語音方式與人談談。

 

表二、男女紓壓方式大不同

紓壓方式

男  性

女  性

1

看電視或看電影 (31.6%)

打掃、整理、做家事 (36.0%)

2

休息或睡覺 (27.3%)

看電視或看電影 (33.7%)

3

去運動 (25.3%)

面對面與人談談(31.4%)

4

上網(25%)

休息或睡覺 (30.2%)

5

觀看體育賽事(23.1%)

用手機電話等語音方式與人談談(27.4%)

6

打掃、整理、做家事 (19.3%)

上網(24.1%)

7

面對面與人談談(17.0%)

閱讀(21.9%)

8

閱讀(15.8%)

運動(19.1%)

 

全國民眾憂鬱認知與紓壓方式之相關性調查
一、調查單位:董氏基金會
二、受試協助單位:全國40所學校、26所社區大學與29個鄰里辦公室 
三、調查分析報告: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
四、調查分析指導教授:胡維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顧問醫師)
邱弘毅(臺北醫學大學 副校長)
林家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教授)
董旭英(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所長)
張本聖(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副教授)
五、統計資料處理:謝秉廷、林明潔、戴怡君
六、調查執行:謝秉廷、林明潔、戴怡君、李麗亭
              王秋婷、藍聖翔、許涵婷、蔡慧雯、林于脩
七、調查目的:1.了解民眾憂鬱情緒分布現況
2.了解民眾對憂鬱症的認知程度
3.了解民眾的紓壓方式及運動現況
4.了解民眾紓壓狀況與憂鬱情緒之相關 
八、調查時間:2013年5至6月
歡迎上華文心理健康網看詳細數據  www.etmh.org.tw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