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愛就是忍住不出手,如何鼓勵爸媽好好復健

愛就是忍住不出手,如何鼓勵爸媽好好復健

出處/ 2015年9月號/第34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245
收藏 瀏覽數 : 7245
愛就是忍住不出手,如何鼓勵爸媽好好復健

當爸媽大病過後,因疼痛不想復健,勸他多活動,反被說不孝,要如何溝通才能化解誤會?


人的身體通常「用進廢退」,愈用愈靈活,愈不用愈退化。即便年輕人也一樣,只要臥床一兩週,下床時可能就站不穩了,所以當親愛的家人臥床時,切記:愛他,就要鼓勵他活動手腳!

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柯宏勳指出,長輩跌倒後常會出現「跌倒症候群」──因為剛跌倒十分疼痛而變得不肯動,或是擔心再度跌倒而盡量減少移動或外出的機會,導致愈不肯(敢)動,回復狀況愈差。事實上,現代醫學提倡新概念,認為「患者受傷後仍要活動」,一開始可進行被動運動,逐漸進步到主動用力、坐著或站著運動等,持續保持自身活動力。

「長輩受傷後會害怕是理所當然的,但更重要的是照顧者的觀念,往往決定長輩能否成功復元。」柯宏勳職能治療師指出,如果子女為了表達孝順,什麼都不讓老父母做,都讓外傭代勞,到最後可能連簡單的手腳動一下,都需要人幫忙,長輩的身體功能會快速崩解。但也有一種情況是,子女具備正確的照顧概念,懂得鼓勵或半強迫父母能動就動,不要凡事倚賴照顧者,卻引來長輩不諒解,轉而跟親友告狀照顧者都不從旁協助,抱怨子孫不孝「虐待」,引來親友關切責難,這時又該怎麼溝通?

溝通前應先同理
運用舒適情境引導復健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老人告狀說子孫不孝,有時是心理問題,因為患者在復健的過程一定很不舒服,這時不用花時間跟老人爭辯,而是要同理他的情緒,將焦點轉移到他感興趣的話題,否則長輩腦中老是專注在疼痛等不舒服的情緒,心情惡劣看什麼都不順眼。

如果親代之間的關係原本就不好,老人很容易把不舒服的感受發酵成委屈自憐的情緒,這時仍該半強迫、半鼓勵他完成要做的復健動作,只是技巧上要盡量讓他們舒服。例如不要直接拉扯關節來進行復健運動,可先洗完澡,趁全身放鬆時,幫老人家按摩一下,先暖身再拉動關節,然後一邊做一邊放音樂,同時和他聊天,讓他感受到家人的愛意和溫柔,那麼就能減少抱怨告狀的機率(但不可能完全避免,家屬千萬不要感到挫折)。

當然也有一種老人家動不動就出口成髒,或個性極為偏頗,但摒除這些極端的例子,大多數老人都需要人安慰、支持,所以照顧者如果能把彼此的互動關係處理好,往後就能順利很多。

再者,在居家復健的過程,照顧者可善用兒孫的力量,例如要行動不便的長輩跟孫子比賽踢球,這比要他把腳抬10下或走100步,效果好100倍。另外,也可祖孫一起玩魔鬼氈釣紙片或磁鐵吸迴紋針的釣魚遊戲,若能一起製作,這過程已是職能治療,可訓練手部功能,進行釣魚遊戲時又可訓練手眼協調,或比賽下棋(但規則是長輩要用不好的那隻手下棋),順便動腦筋,如此就能「PLAY不累」了。

避免誤會
請專業人員開導解釋

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認為,有時長輩會不諒解,生氣怪罪子孫不孝,這時如果自己解釋不來,或長輩聽不進去,不妨央請專業人員(專業治療師或醫師)從旁解釋,說明這麼做才是對他比較好的做法。

「真正的孝順,是要讓長輩身體先恢復健康,同時生活快樂起來。」李淑貞主任認為,生活要能快樂,「自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如此,很多事才可以照自己的意思來做。所以,幫助父母多動不失能才是真正的孝順,但過程需要很多的練習,也需要吃一點苦!老人會告狀通常都是心裡不舒服,覺得沒被孩子照顧到,所以應讓他知道怎麼樣才是真的對他比較好,規勸時也要從他的角度出發,不要直接頂撞或嘲諷。

此外,也可藉由輔具資源入口網站上的很多照片,鼓勵老人家早點脫離被照顧的行列,提醒長輩「生活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如果想照自己的意思活動,不需仰賴別人,那就多一點耐心,多做一點練習,將來就能更自在,畢竟,不能自主行動是很辛苦的事!

正向溝通才有效
建立一起打拚的氛圍

無論如何,柯宏勳職能治療師提醒為人子女,所謂同理心,是要同理患者的心理狀態,但千萬不要犯兩個錯誤,1.不要用責罵或責怪的方式,逼患者自己活動或做事。2.不要自己一肩扛起,全幫患者做完所有的事。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認為,老人之所以會發脾氣,有一部分是心理問題──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做了也不會好,擔心自己必須孤獨的面對復健之路……,所以照顧者要先能同理父母的心情,除了扮演照顧者的角色外,更應建立一起打拚(復健)的夥伴關係,讓父母更有意願繼續努力。

李淑貞主任也認為,在大量練習的過程,態度及觀念很重要,長輩能坐著就要讓他坐著,長輩能站就要讓他站起來。再如吃飯,有時需要很多練習,才能再度拿筷子湯匙自己吃飯,所以剛開始時,不要害怕食物掉出來,清理很麻煩等,有很多輔具如易握筷、可固定碗盤及防污餐兜都可配合使用,堅持多練習,才能有成果。

若不知怎麼照顧行動不便的長輩,除了詢問專業人員,也可上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網站(www.familycare.org.tw/),瀏覽幫行動不便者身體清潔、協助關節活動與復健、經口鼻抽痰、照顧尿管及尿袋等教學影片,讓自己更有照護的概念。若想利用輔具改善長輩的生活,可上「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輔具資源入口網」(repat.sfaa.gov.tw/catr/page/)查詢輔具的資訊或洽詢輔具諮詢專線:02-28743415轉211。

與其責罵、指揮長輩多活動
不如技巧地激發長輩的動機

「引起動機」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溝通方法。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通常評估完長輩的情況,會想辦法找到讓長者「站起來」的動機。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與其花很多口舌告訴長輩怎麼做有好處,不如技巧性地直接請長輩做什麼,以達到多活動的目的,例如:請長輩下床餵寵物(行動功能訓練)、看電視棒球轉播(操作遙控器)、跟孫子一起玩球(動作、認知訓練)等。

目前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都會評估患者的性格、興趣、喜好,來將這些原本枯燥的「訓練」變成生活上的例行性活動安排,增加患者行動移位及參與生活的意願。例如,有一次柯宏勳職能治療師於居家治療時,請患者帶他去看自家栽種的蘭花,讓患者產生想要起身的意願。當患者起身時,就可順勢教導他手的位置要怎麼擺放、什麼時候需要出力等,對方很容易就會聽進去。

所以,與其直接責罵、指揮患者,跟患者形成對立關係,或是完全幫患者出力,不如同理並激發其動機,更能有效達到目標,同時也不會破壞彼此的關係,創造美好的互動氣氛。當然,激發動機的方式亦能使用在鼓勵行動不便的長輩自己吃飯、上廁所、洗澡等例行性移動上,把復健跟生活做連結,引發長者的活動動機。例如:為什麼要洗澡、盥洗?因為有客人要來,或大家準備出門走走。對患者來說,不斷被很多人鼓勵,或是感受到所愛之人的關心,都會增加行動的意願。

之前柯宏勳職能治療師有個個案很喜歡看棒球,受傷臥床後,他就是用患者想起身來看球賽為誘因,從練習操縱遙控器開始,鼓勵他練習手部的動作,然後自己放DVD,將其中的技巧進行動作分析,然後告訴家屬,請他務必練習用受傷的手及那根手指頭去操作或按壓遙控器,這作法也符合近幾年醫學界積極提倡的新觀念:「生活就是復健」。因引發了個案恢復自主功能的動機,個案就連吃飯、洗澡、上廁所也更有動力去練習。

生活即是復健
逐步恢復正常生活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表示,通常急性期階段比較需要制式化的儀器訓練,但患者出院回家後,還是要學習如何回歸原來的生活。只要能成功引起動機,讓行動不便的長輩願意主動去做,再順勢把復健技巧融入生活,當「生活即是復健」,就能有趣又有效的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不過要注意的是,原來長輩可以自己吃飯,但生病後每次吃飯都弄得滿地飯粒菜渣,這時就要觀察他究竟遇到什麼障礙?是吞嚥問題或是動作問題?如果是動作問題,多練練手的力氣便能漸入佳境。當然一開始暫時可用輔具來協助他,例如較不易傾倒的杯子、粗柄的湯匙、可增加阻力的筷子,或是比較好拿的碗及餐具。判斷分析問題在哪裡,也是為什麼需要專業人員「評估」的原因!

曾有個個案喜歡吃麵,生病失能後,自己吃麵常掉得滿地,病患深感挫折就不吃了,只能由老婆餵食,後來柯宏勳職能治療師發現患者的動作雖然有些問題但不是那麼差,於是請家屬把麵條剪斷,鼓勵患者改用湯匙自己吃,或改用叉子撈起麵條,或把不鏽鋼筷換為木製阻力大的筷子比較好夾麵條。像這樣只要稍做改變,就能幫行動不便者輕鬆吃到想吃的食物,對病患而言,也是一種充滿希望的鼓舞。

◆延伸閱讀

善用「長照四包錢」,家庭經濟不垮台

申請「喘息服務」這樣做,別讓自己累垮了

家人失能,長期照護方案怎麼選?

帶長輩到高齡醫學看診,用藥清單、日常生活紀錄怎麼提供?完整詳細範例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