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免疫",共有128筆資料

提升免疫力,抗發炎保健品有用嗎

想要提升免疫力,可以補充哪些保健品?薑黃、魚油常被認為能抗發炎,怎麼吃才對? 發炎是人體維持健康的正常防禦機制及必要反應,可避免外來物質入侵,只是發炎後出現的紅、腫、熱、痛症狀,常令人難受不已,若急性發炎不止,形成長期慢性發炎,可能引發其他慢性病,不是一般人所樂見的後果。為提升免疫力,降低慢性發炎機率,不少人會補充酵素、益生菌、薑黃素、魚油等抗發炎保健品,但這些真的有用嗎?
2017-12-01

原來肝癌、子宮頸癌,都是慢性發炎惹的禍!

現代人「文明病」種類越來越多,小至「永遠疲累」、「白天嗜睡、晚上失眠」,大到癌症、免疫失調,甚至有些怪病遍訪名醫仍治不好,都可能跟現代人「亞健康」的體質有很大的關係!假如你也有「亞健康」的狀態,就代表身體已「慢性發炎」……
2017-12-01

擔憂心肌梗塞,哪些指標可檢測身體是否發炎

如何知道身體是否處於發炎狀態?有哪些發炎數值,可透過抽血來檢測?常聽到「C-反應蛋白」和「同半胱胺酸」,到底是指什麼?本文教你檢視5個常見的健檢數值,揪出體內的未爆彈! 57歲的吳協理不菸、不酒,平常也會跑步健身、維持標準身材。有一回因工作熬夜一整晚,正要入睡時卻感覺心絞痛,送醫後被診斷為心肌梗塞。雖然在緊急手術後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但醫師卻驗出他血中「CRP濃度」高達20mg/L,證實發炎程度偏高。吳協理不解,明明自己平時三高數值都很正常,為何還會心肌梗塞?究竟在發病前,有什麼指標可以預測呢?
2017-12-01

兒童也會有關節炎?一表檢測是否有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讀幼稚園的妞妞突然抱怨走路腳會痛,身為媽媽的麗珍以為是她這幾天在公園跑上跑下,扭傷了腳,過幾天就好。豈知經過一個星期,妞妞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哭著不肯上學,她說膝蓋很痛、腳踝關節也腫腫的,而麗珍也觀察到她走路一拐一拐......突然想起前幾天新聞報導的幼童關節炎,馬上替妞妞請假,緊急帶她看診。關節炎,不是只有老人會得嗎?
2017-11-22

吃補增強免疫力,會讓「乾癬」更嚴重?別用錯方法治乾癬!

根據統計,約有85~90%的乾癬症患者,在冬天時病情會惡化。醫師指出,冬天日照少,加上民眾習慣在天冷時進補,容易導致乾癬症狀加劇。臨床上,秋冬因乾癬復發而就醫的患者,往往比夏天多2~3成。然而,礙於面子,患者常會隱忍,不願就醫。醫師提醒,乾癬若未能正確或及時治療,恐會導致關節炎、指甲變形、腸道與腎臟病變、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眼睛和口腔疾病等,不可不慎!
2017-11-21

維他命A、E吃多恐心臟衰竭?魚油配阿斯匹靈提高出血機率?快搞懂保健食品7個服用禁忌

保健食品的功能在於保養身體,而非治療疾病、改善症狀,若對保健食品存有過高期待,以為多吃多保祐,小心踩到地雷!以往國人逢年過節、送往迎來,總會帶點伴手禮,例如:魚翅、鮑魚、洋酒等,可是近年國內外大吹養生風,伴手禮變成維他命、鈣片、銀杏、酵素、冬蟲夏草、靈芝等,市面上也針對不同族群的需求,提供各式保健食品。不僅如此,養生食品從生活周遭的超商、藥妝店,到郵購、網購、電視購物頻道,隨處可見「專家」推薦。
2017-11-12

孩子得到蜂窩性組織炎,可以不吃抗生素嗎?

很多家長聽到小孩生病,必須吃抗生素,往往都會有所顧忌!不過,如果已經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恐怕就只剩下抗生素治療這個選項了!蜂窩性組織炎聽起來很恐怖,其實並不罕見!8月11日有一位父親帶著1歲半的小男孩來就診,小男孩右腳大拇趾有很明顯的紅腫熱痛,是一種很典型的蜂窩性組織炎,仔細問診後,發現小男孩過去的病史曾經因為「沙門氏菌感染」住過醫院。(這種過去病史,對我們醫師來說,有某種意義)
2017-08-30

公的蚊子吃素,母的蚊子才會叮人,真的嗎?

常聽人開玩笑說,「公的蚊子吃素,只有母的蚊子才會叮人!」事實上,這句話一點也不假。雌蚊吸血主要是為了交配後產卵,並非靠吸食血液維生,然而,一旦雌蚊吸血時,叮咬的對象是病人,病原就會藉由叮咬的動作進入蚊子體內,並藉著蚊子的叮咬傳播病毒,而登革熱就是由此而來。
2017-08-08

關節不受傷,運動7訣竅

關節炎患者運動時,最怕關節遭到二度傷害,究竟運動時可先做好哪些防備,才能讓關節無後顧之憂地動起來?關節炎患者除了煩惱能不能運動以外,也擔心用力不當或運動過度,會使病情更嚴重?事實上,適當的運動可促進關節滑液的分泌、流動和吸收,加強肌肉及肌腱等支持結構,積極維護軟骨的功能,此外,還能控制體重,減少關節負擔。但要怎麼動,才能保護關節?醫師建議掌握以下7訣竅。
2017-07-08

隨著年齡變化的生理健康,更年期與青春期相對論

青春期和更年期的身體機能,一個是上樓梯,一個是下樓梯,各有不同的趨勢,但這兩條看似截然不同的平行線,卻在身高、體重、膚質、外表等生理特徵上找到交會點。「唉!跟小孩搏感情可以,要像朋友一樣玩,真力不從心!」愈來愈多父母和子女相差30多歲,一方進入更年期,身體機能漸漸衰退,雖老卻不服老;一方邁向青春期,身心逐漸成熟,希望快快長大,生理上的距離,愈拉愈大。
2017-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