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國小教養 孩子和好友吵架鬧情緒,父母能做什麼

孩子和好友吵架鬧情緒,父母能做什麼

出處/ 2010年4月號/第28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395
收藏 瀏覽數 : 5395
孩子和好友吵架鬧情緒,父母能做什麼

「為什麼冠宏生日,約別人卻沒約我?」「芸芸常找轉學生一起出去,對我卻愈來愈冷淡」當孩子傾吐人際困擾的苦水,父母怎麼引導孩子從阻礙中學習思考,找出適合自己年齡的應對方法?

「我要跟你切八段!」常是孩子吵架時掛嘴邊的絕交話,大多數孩子沒有隔夜仇,沒多久又玩在一起,或找到其他玩伴。可是,令父母頭痛的是,如果被拒絕的孩子因此變得退縮,或執著於「非要這個朋友不可」,如何陪伴並協助他打進同儕的世界?

 

遊戲的順序、玩具的使用
常是孩子爭執的導火線

現代父母孩子生得少,不少「孩子王」都是進入幼稚園才開始與同儕有較多互動,逐漸地人際問題也浮上檯面。友緣基金會資深社工員詹純玲指出,年紀愈小的孩子,人際關係中在乎的是與父母等成人互動,上幼稚園後,漸漸會把焦點轉移到同儕身上。遊戲過程中,不耐久候的特性、對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很強勢等,常成為孩子與同儕爭執的導火線。

雖然進入小學的孩子跟朋友相處不愉快時,較會以鬧脾氣的方式來表達,但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金瑞芝指出,孩子的發展具有連續性,其實早在幼兒時期,心理層面就開始對人有好、惡的察覺,因而可能透過分享物品的方式討好他人,也會開始計較父母長輩是否比較關注自己。

金瑞芝發現人際關係有問題的孩子,最大的原因是「溝通能力欠佳」,像有些孩子與同學談話時插不上嘴、不知如何表達想參與的意願,便用打人的方式引起他人注意。此外,有些孩子衛生習慣不好、一緊張就易嘔吐等,也難以被同儕接納。延伸閱讀:「同學都不陪我玩!」怎麼幫孩子更受歡迎

 

直接幫孩子化解糾紛
當心幫倒忙

不少父母都遇過孩子吵架來哭訴的場景,詹純玲表示,父母處理的態度正是建立孩子正確溝通的關鍵。當孩子怕被罵或自身無法瞭解事情全貌,通常只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話來說,父母若不分青紅皂白做出評價,批評孩子「一定是你有問題」,或出面要「解決問題」,前者可能讓孩子愈來愈退縮、後者則可能幫倒忙。

有些孩子在「不准跟人吵架」的家庭教育下成長,結果明明與他人有不同意見卻不敢表達,變成人們眼中的濫好人。詹純玲認為,吵架也是孩子相互妥協的過程,從中可學習表達意見及尊重他人,因此,父母不要急於終止爭吵,而應從旁擔任引導的角色,讓孩子知道事情並非只有對或錯。

她舉例說明,小明想玩疊疊樂、小傑想玩籃球,一方罵對方玩的東西幼稚、另一方則反擊對方球技差,當爭執落入情緒,模糊原本溝通的焦點,這時,師長應引導孩子,對方不高興的是批評的字眼,未必是對遊戲本身反感,再討論如何分配玩的時間與方式。延伸閱讀:「老師偏心,疼愛成績好的同學!」當孩子這樣抱怨,如何安撫委屈的心?

 

孩子的人際關係亮紅燈
父母如何引導?

當孩子遇到人際問題,金瑞芝建議,大原則是先同理他的情緒,透過肢體擁抱、安撫話語讓孩子獲得支持感,此時最好別說負面的話,除了無助於解決問題,再者,孩子雖難過於朋友的態度或做法,但其實很難接受父母說朋友壞話。針對孩子常見的人際危機狀況,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狀況1
好友只邀別人不邀我

閔志自認跟阿國是朋友,但阿國兩次邀同學去家裡玩都沒找他,令閔志心裡不是滋味,又不敢問他原因,因而悶悶不樂。

父母不妨這麼做》孩子對朋友的定義常是「什麼事都應有我一份」,如果不是照此發展,就會心生猜疑,父母應幫助孩子從另一角度來看事情,委婉討論沒被邀請的可能原因,例如:「這時間你有珠算課」、「他爸爸開車、位子滿了」等,讓孩子理解未必如他所想的惡意。排除負面情緒後,即使孩子主動向對方表達想參與的意願,說出口的話也不會酸溜溜,也較不會節外生枝。

 

狀況2
原來的玩伴
突然只找別人玩

    
下課時間,玟伶原來都跟小莉一起玩飛盤,但最近小莉都跟轉學生怡真盪鞦韆,玟伶覺得朋友被轉學生搶走了。延伸閱讀:女孩們搶當公主吵架起衝突,如何教孩子學「相處」

父母不妨這麼做》遊戲的過程會牽涉能力的差異,也許孩子對某些遊戲就是不擅長,進而形成不同的小團體。父母可建議孩子,找其他想玩飛盤的同學一起玩。若孩子就是要這個朋友,不妨問問他:「他們玩的你會不會?要不要去試試?」鼓勵他參與並接納其他人加入小團體。

 

狀況3
送朋友生日禮物
卻被潑冷水

小倩很想跟彤彤交朋友,可是彤彤總不太理她。得知彤彤的生日快到了,小倩準備她喜歡的卡通人物造型鉛筆盒,並親手包裝送給她。沒想到彤彤收到禮物,竟說:「我已經有一個一樣的鉛筆盒了!」

父母不妨這麼做》送禮是人際間示好的方式,雖不一定有預期的回饋,但過程中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此時,父母可以肯定孩子:「選的禮物很貼心,可見你是細心的朋友。」但也要機會教育,若對方沒有特別開心也別介意,因為「她可能家裡有類似的東西」、「她最近心情不太好」等,才不會造成孩子期待落空,不知如何自處。

 

建立良好關係
親子互動更輕鬆

不少父母都在孩子情緒調適或人際關係出現嚴重狀況後,才不可置信:孩子怎麼變成這樣?詹純玲認為,父母要花時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願意分享快樂或悲傷的心情,建議每天孩子睡前陪他躺一下,在彼此心情很輕鬆的狀態下關心孩子:今天經歷哪些事?跟誰玩?感覺怎麼樣?而不要只問功課。

此外,父母往往只擔心孩子與人互動是否受欺負、被孤立,金瑞芝提醒父母「身教更重要」,這才能讓孩子學習正確的待人處世之道。她曾看見一位國小老師自費買文具,作為孩子好表現的獎賞,當孩子滿心歡喜地拿回家展示,父母竟批評:「這是便宜貨吧!」造成孩子再也不會為了得到獎勵而努力表現;同樣的,若孩子以價格回應朋友送禮的心意,可能傷了別人而不自知,甚至演變成沒人想跟他往來,這些待人接物的生活細節,都是為人父母者要注意的。延伸閱讀:小孩被欺負,怎麼教他保護自己​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