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家有特殊兒 孩子身陷強迫症漩渦,爸媽怎麼拉他一把

孩子身陷強迫症漩渦,爸媽怎麼拉他一把

出處/ 2010年7月號/第28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384
收藏 瀏覽數 : 7384
孩子身陷強迫症漩渦,爸媽怎麼拉他一把

當孩子出現重複檢查書包10多次才肯出門上學,或同個章節反覆看20幾遍等過度執著的行為時,別以為孩子只是很謹慎,這可能是強迫症的徵兆。除了及早就醫診治,生活上又該如何幫他?

 

琬欣今年高三,知道父母對她期待很高,所以拚了命的念書,但最近老是覺得疲倦又無法集中注意力,常看書看了20、30遍仍覺得沒讀懂,以致反覆看同個段落,書總是看不完。考試時,也對自己的答案沒有信心,覺得自己念錯書了,沒看清楚,或是寫錯頁了,因此成績一落千丈。老師察覺不對勁,請家長帶她去看醫師。媽媽也覺得疑惑,孩子到底怎麼了?

 

琬欣的例子並不少見,在強迫症案例中,青少年往往都是由父母帶來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湯華盛指出,成年人病識感較高,往往自行就醫,但青少年常常就算就醫,也不自覺有異狀。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黃意霖也發現,許多青少年都是功課退步,家長才帶來就醫。有些孩子一開始症狀輕微,家人未察覺,直到惡化才來求診。針對琬欣的狀況,建議先瞭解其對學業的期待程度,再訂出合理目標,而不是一味讓孩子追求過高目標,以致壓力過大。

 

強迫行為難終止
只因重複做某事心才安

黃意霖表示強迫症狀有十幾種,許多人的症狀都不只一種,因此就診時須先評估哪種症狀是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許多人面對強迫症時都會屈服於強迫行為下,而家人也會因不瞭解疾病,而與患者有情緒性的對話,以下是常見的強迫症情況,不妨看看專家怎麼處理。

 

CASE1
怕髒,不敢碰門把
反覆洗手到脫皮

巧鈴的父母近來發現,女兒每次在浴室都洗手洗很久,洗到手皺了還繼續洗,就連洗澡也是,常洗了2、3個小時,因為占用浴室,及增加瓦斯費、水費的支出,而受到家人責罵。此外,巧鈴怕髒,不敢碰門把,總要墊上好幾層衛生紙才敢碰,因此,她不愛出門,連學校和補習班也不想去,生活極為痛苦。

 

專家建議

湯華盛建議巧鈴要勇於冒險,愈怕的東西,愈要去接觸,至少要有一般人的行為標準,千萬不要逃避。先試著把自己不敢碰的事物分等級,從最輕微、簡單的開始嘗試。

 

如果強迫行為已傷害到身體,像是洗手、洗澡洗到脫皮、流血等,黃意霖提醒,應先從吃藥來改善,且一定要先瞭解強迫行為的原因。許多案例會不停清潔是因為怕傳染疾病,要讓病人知道,事情並非他所想的那般嚴重,一直洗手並非避免傳染病的唯一途徑。要懂得自我思考,與自己辯論,對於想法提出反證,挑戰不合理的想法,並忽略自我強迫的念頭,才是對抗強迫症最有效的方式。

 

黃意霖也同意採用「系統減免敏感法」,從簡單的行為開始做起。例如怕髒而不敢開伙的病患,建議可先從沒有油煙的煮水餃開始,循序漸進練習。

 

許多家長遇到孩子強迫清潔的問題,會主張乾脆弄一層樓給他住,或給他一間專屬浴室,湯華盛認為,應以正常人的標準為主,不需為他做任何改變,否則只是姑息,以及增加病患的依賴性。

 

家人對病患應多包容體諒,但不能贊同其強迫行為,應依醫生指示做好認知行為功課,對患者講話切記簡單扼要,而在患者壓力大時,應放鬆標準,像是本來規定洗手只能洗5分鐘,可視情況改為洗10分鐘。

 

此外,強迫症是慢性疾病,不能馬上好,家人應對疾病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不給錯誤的期盼,才能理解與包容病患的心情。黃意霖呼籲家人與病患一起瞭解疾病,避免當事人自我責備或標籤化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將其想成得了慢性病,需時間康復,心態上較能接受,治療的過程也會較輕鬆。

*本單元配圖為設計攝影,純屬情境模擬。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