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心臟血管 追緝高血壓候選人

追緝高血壓候選人

出處/ 2005年1月號/第22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002
收藏 瀏覽數 : 3002
追緝高血壓候選人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根源,去年醫界將高血壓標準向下修正,到底誰是「準高血壓」族群?打鼾、夜晚頻尿、睡醒易頭暈、疲倦,是血壓偏高的預兆嗎?

 

多數人對高血壓耳熟能詳,其實高血壓不是病,但它和很多疾病密切相關,控制血壓,背後隱含攸關生死的意義。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說,有效治療高血壓三年以上,可減少死亡率5倍;中重度高血壓(收縮壓160毫米汞柱以上或舒張壓100毫米汞柱以上)患者,若不治療,其平均壽命將比一般人縮短十年以上。


再看國人的十大死因:第一名是癌症,第二名就是與高血壓有密切關係的腦血管疾病,若將血壓控制好,因腦血管疾病而死亡的機會可減低7倍,因心臟疾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死亡的機會也可減低2〜3倍。 

 

向下修正的高血壓標準

過去研究及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血壓越高,罹患中風、心血管疾病及腎臟功能變差的機率越高。陳肇文表示,三十、四十年前研究已發現,降低血壓可降低未來患病風險及死亡率;但降得太低,又怕會影響生活舒適度,所以十幾年前的標準血壓設定為140/90毫米汞柱,近來許多資料顯示,血壓正常值降至120/80毫米汞柱,不會影響生活品質,又可進一步降低罹病風險,因此,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正常血壓下修到120/80毫米汞柱,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亦隨之調整。


陳肇文提醒,血壓有個體差異,沒有絕對的標準,什麼樣的血壓最適當,要看年紀、性別及相關疾病來決定。年紀大的人,血管老化、硬化,血壓自然升高,但太高還是會增加中風、心血管疾病及腎臟功能變差的機率;血壓過低又怕供應心臟的血流不足,所以,60幾歲的人血壓為140/90毫米汞柱仍可接受,但若已有糖尿病、腎臟病或年紀小於60歲,則血壓最好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壓前期透漏的警訊

收縮壓在120〜140毫米汞柱間、舒張壓在80〜90毫米汞柱間,是高血壓的灰色地帶,被稱為「高血壓前期」。陳肇文指出,「前期」兩字易讓人以為將來一定會有高血壓,其實並非如此,「這屬於『正常偏高的血壓』,若能降低最好,不能降低,若無其他疾病,亦可以接受。」


台大醫院副院長陳明豐解釋,「高血壓前期」的人並非不正常,但需要注意飲食及生活型態的調適,因為高血壓和生活型態密切相關,像睡眠不足、有心事等都會影響血壓,所以把生活調整好並配合藥物,效果才會理想。換言之,高血壓的定義仍與以前一樣:收縮壓在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在90毫米汞柱以上。

 

頭暈、疲倦是高血壓徵兆?

頭痛、緊張、勞累、身體不適都會讓血壓增高,但這些症狀與高血壓並無必然的關係,也就是說,高血壓不一定會有症狀。陳肇文說,高血壓患者若夜晚頻尿、每天睡醒頭暈、疲倦,表示血壓已經高了很長一段時間,對心血管系統皆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少數高血壓患者會出現頭暈、頭重、臉部發熱、頸部酸痛等症狀,但這些症狀其他疾病也會有,所以不能做為辨別的唯一指標。陳明豐說,大多數高血壓患者沒有症狀,正因為患者不會不舒服,便不會去治療,「但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不會因為無症狀便不存在,沒有症狀的高血壓反而成了『隱形殺手』,是很可怕的事。」因此,不管有無症狀,只要有高血壓病史,皆要追蹤治療。

 

九成以上高血壓找不出原因

陳明豐常被門診病人問到:什麼原因引發高血壓?其實,臨床上100個病人中,有95個是沒有理由的,屬於「原發性高血壓」,需要終身服藥,不服藥血壓便會上升;少數找得出理由的,也就是因其他疾病而引發的高血壓,則稱為「繼發性高血壓」,治癒疾病,血壓便會恢復正常。

 

■    原發性高血壓

陳肇文表示,90%以上的高血壓屬於原發性高血壓,而台灣有一半以上的原發性高血壓與遺傳有關,尤其是年輕時即有高血壓者,例如30歲以前得到高血壓者,60%以上有家族史。

 

■    繼發性高血壓

在繼發性高血壓中,最常見的原因是腎功能障礙,像是腎血管狹窄阻塞或腎動脈病變;另外,亦有因內分泌失調而引起,常見的有腎上腺腫瘤、腎上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過高或過低,較罕見的像嗜鉻細胞瘤、庫欣氏症候群等。陳肇文也提醒生育年齡的婦女,若血壓高,可能是服用避孕藥所致;而懷孕期患有妊娠毒血症的女性,產後有1/3的人會持續保有高血壓,需長期追蹤治療。

 

高血壓偏愛誰?

從研究及統計資料上得知,高血壓與遺傳、體重、人格特質、飲食、睡眠等,都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    遺傳

無論父母的高血壓是原發性或續發性,陳肇文分析,只要有一方有高血壓,子女便有1/4〜1/3的機會罹患;若父母雙方皆有高血壓,子女有近1/2的機會罹患;若父母雙方皆無高血壓,子女仍有1/7〜1/6的罹患機率。此外,某些人的交感神經系統天生較易興奮,或是體質對鈉敏感,身體無法正常代謝鹽分及水分,吃一點點鹽就會高血壓。以性別而言,男性也比女性易得高血壓。

 

■    肥胖

體重與高血壓是相關的,但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肥胖的人不一定就會得高血壓,但肥胖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較大,故肥胖者對血壓控制的標準要更嚴格。陳肇文說,在國外BMI大於30就被視為肥胖,國內醫界對肥胖的定義仍有爭議,一般以BMI大於25或26為肥胖。

 

■     A型人格、壓力大者、性急者

具有不服輸、喜好競爭、脾氣暴躁、完美主義等特性的A型人格者,比較容易血壓高,陳明豐直言,在當今社會,無競爭力的B型人格者易被淘汰,因而大多數的人都是A型人格,只是輕重程度不同。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過猶不及。陳肇文也說,A型人格者因為個性較急躁,內心壓力較大,被認為較易得心血管疾病,相對而言,血壓的波動也較大。但他認為,A型人格的界定較主觀,不是很明確,所以將此歸因為情緒、環境的壓力。

 

■    外食主義、速食者

陳肇文發現,高血壓人口中至少有30〜40%是鹽分攝取過量所致。其中一類是遺傳造成,這些人的體質對鹽分的代謝較差,只要吃到一點點鹽,血壓就容易升高,不吃鹽時就正常;但也有些人是體質正常,但鹽分攝取量太多,超出身體的負荷。除了鹽之外,他也提醒大家,烹調時盡量不要加味精,因為味精對血壓的影響比鹽更厲害,重量相同時,味精的強度是鹽的3〜5倍。


「減低鹽分的攝取可使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血壓稍微下降,但卻無法降至完全正常,因為高血壓的成因常是多重並存的,鹽分往往只是血壓高的成因之一。」他提醒補品、蜜餞中所含的甘草,以及鼻噴劑,都會使血壓上升。

 

■    打鼾族

正常人在晚上睡眠時血壓比較低,但打鼾族因為呼吸不順,所以血壓無法降低、心跳無法減慢。陳肇文分析,即使在睡眠時間,打鼾族的交感神經仍在很興奮的狀態,等於24小時都在運作,無法休息,所以晚上也會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容易有高血壓,更重要的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


林口長庚醫院胸腔一科主治醫師陳濘宏說,1/3的高血壓患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現象,只要治好睡眠呼吸中止現象,大部分的人血壓會慢慢改善或較易控制。打鼾族中有1/4有睡眠呼吸中止現象,其中又有1/3是高血壓患者。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方式包括睡覺時使用陽壓呼吸器、雷射或整形手術治療,以及睡眠時佩戴特殊牙套等方式。自己也可以透過減重、側躺及運動等方式,讓肌肉較有力量,改善喉部阻塞情況。


陳濘宏表示,經由睡眠檢查測試,若每小時呼吸中斷20次以上,就要積極治療,否則兩年後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引起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的機會是正常人的20倍以上。家人亦可觀察打鼾者是否鼾聲停頓超過10秒,但胸部仍有呼吸動作,這表示氣塞住無法呼出。

 

女性高血壓好發於更年期後

高血壓好發年齡是40歲以上,根據2002年衛生署的統計,國內15歲以上人口21%有高血壓(140/90毫米汞柱以上),陳肇文坦承,以公共衛生的角度而言,全國1/5的人患有高血壓是蠻嚴重的。40歲以上的人,1/4〜1/3有高血壓,50歲以上有35%為高血壓,60歲以上則有56%為高血壓。


陳明豐特別提醒「科技新貴」或「電子新貴」,若是有高血壓家族傾向,加上工作緊張、熬夜、抽菸、吃得好又沒時間運動,很多人在30幾歲就容易有高血壓。而男性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幾乎為女性的2倍,女性的高血壓好發於更年期之後,此時若高血壓合併其他併發症,其病情往往比男性還嚴重。

 

兒童、瘦子並非與高血壓絕緣

不少人認為兒童、青少年或較瘦的人較不易得高血壓,但這種認知與實際狀況有一段距離。陳明豐說,小兒科已注意到兒童肥胖會引發很多問題,加上吃得太好又不運動,容易有心血管方面的毛病,建議學校對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每學期定期測量血壓,因為目前很多人是在徵兵體檢時才發現自己患有高血壓患。至於瘦子是否較不易得高血壓?他指出,雖然胖的人血壓容易高,但並不表示瘦的人血壓就一定低。 


之所以部分高血壓族群易被疏忽,陳肇文解釋,是因為目前只知道什麼樣的人易得高血壓,但沒有指標顯示,什麼樣的人比較不容易得高血壓,不屬於好發群的人,不表示不會得高血壓。


最好的對策是定期量血壓,以對血壓數值有概念。若血壓偏高,要特別注意,常量血壓並記錄下來,給醫師參考判讀,以確定有無高血壓。若身體已有異狀,更要提早找醫師做檢查。

 

怎麼正確量血壓?

陳明豐表示,要測量正確的血壓,需要病人、儀器、測量者,以及測量時的環境充分配合。受測時當事人要保持安穩愉快,儀器要每年校正,環境溫度適宜。一般量血壓採坐姿,以右手為準,左右兩手相差15毫米汞柱仍屬正常。


至於量血壓的時機,早晨起床量到的血壓叫「基礎血壓」,相當有參考價值。因此,陳肇文建議,量血壓最好的時間是在每天早上起床後一小時內,若無法每天量,至少一個星期量2〜3次。兩位醫師都強調要做記錄,除了病人可自己查閱外,還可供醫師做為用藥的參考。


除了購買血壓計自行測量外,許多公共場所都提供免費的血壓測量服務,可以善加利用。有些病人見到醫護人員,會因緊張而使血壓升高10〜20毫米汞柱,此為「白袍性高血壓」,為了提高準確度,最好是記錄不同時候的血壓,並註明是在何種生理狀況下測量,較具參考價值。正確使用電子血壓計,也可獲得方便又準確的參考數據。 

 

控制高血壓
病人的角色比醫師還重要

陳明豐指出,高血壓好好控制,可大幅降低併發症,尤其是腦中風,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吃高血壓的藥,一定要常量血壓,特別是在剛開始治療時,記錄最好包括心跳,及何時吃藥。若吃藥後感到不適,可將吃藥後的反應告訴醫師,再做調整,有時要調好幾次。

 

有些人會馬上換醫院,其實換醫院,又要重新試藥,並非醫師無能,因為高血壓的控制,病人的角色比醫師還重要:「我花十分鐘給你,你若無資料給我看,對你也沒什麼用,幫不了你的忙。」


陳肇文也提醒,若有任何一次量血壓,結果高於正常值,就要常常去量。建議血壓在30/80毫米汞柱以下者,一年量一次血壓;130/80〜140/90間者,隔幾個月量一次;140/90以上者,要多量幾次,並在三到六個月之內尋求診斷;160/100以上者,建議在一個月內確定血壓是否偏高;若量到血壓在180/110毫米汞柱以上,應在一周內盡快看醫師,吃降血壓藥,若伴隨其他症狀表示有立即的危險,應馬上就醫。


高血壓可否根治?陳肇文說,根據國外的研究,高血壓患者若停藥,90%以上的人在一年內會復發,事實上,多數患者在停藥後的一周至一個月內,血壓皆會回升。 

 

高血壓該看哪一科? 

有高血壓時,陳肇文建議可到家醫科、一般內科就診,看診前可先記錄一到二星期起床後的血壓供醫生參考。如有特別不舒服時,就立刻多量一次,並記錄狀況。台灣秋冬季節早晚溫差大,氣溫下降時血壓很容易變高,病人和醫師的共同困擾是,冬天的藥量用在夏天,血壓會降得太低;夏天的藥量用在冬天,血壓又降不下來。病患若定期量血壓並做記錄,就診時醫師便很容易調整劑量。


陳明豐也坦言,高血壓要控制得好,病人的角色比醫師還重要,有些人冬天血壓易高,要加藥,有些人則無此變化:「到後來是病人要當醫師。」而健康成績單,也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