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疾病預防 尿液起泡、尿量突然變多或減少,恐是洗腎前兆

尿液起泡、尿量突然變多或減少,恐是洗腎前兆

出處/ 2005年6月號/第22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569
收藏 瀏覽數 : 10569
尿液起泡、尿量突然變多或減少,恐是洗腎前兆

15歲以上的國人中,約100萬人罹患中度以上的慢性腎臟病,其中4萬人更要面對洗腎夢魘,然而,多數民眾患有腎病卻渾然不覺,你有多瞭解你的腎?你知道尿液起泡、尿量突然增減是腎病的警訊嗎?想要腎任愉快,可得更勤快體貼你的腎。

 

我國末期腎臟病的發生率(即一年新增個案數除以全國總人口),92年首度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至於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單月個案數除以全國總人口)僅次於日本,為全球第二,平均每650人中就有1名末期腎臟病患,而洗腎人口約達4萬人。另一方面,根據行政院衛生署9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占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八位。

 

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主任楊五常指出,過去20年來,台灣地區腎臟病盛行率增加3.6倍、發生率增加2.7倍,可預期未來10年仍會持續攀升。他認為,原因可能是全民健保「有治無類」,使原本不願曝光的患者紛紛出來就醫;二是全世界共同趨勢;三是老年人口及糖尿病人口增加;四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降低,其中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糖尿病患減少8%,非糖尿病患則減少38%;五是透析病患存活率增加。他認為,這些因素代表了國內醫療技術進步,或社會經濟繁榮,並不全然是壞事。

 

1/3洗腎者是糖尿病引起

仔細探究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主任陳鴻鈞表示,國內新增的洗腎患者中,約1/3是糖尿病引起,相較已開發國家糖尿病罹患率比台灣嚴重,洗腎患者卻沒有台灣多,顯然台灣的腎臟疾病防治有待加強。事實上,糖尿病發病後15~20年,腎臟才會壞到須洗腎的地步,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如果做好糖尿病控制,則可以延緩洗腎時間。

 

此外,不當的就醫習慣,也是國內腎病盛行的主因。沿襲中國傳統的保健觀念,國人普遍存有「保肝固腎」的觀念,但許多民眾不採取正常的醫療途徑,為了迅速消除疼痛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例如地下電台販賣的中草藥,多含有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劑,對腎臟的傷害尤其強烈。楊五常說,民眾這種濫用藥物的習慣簡直是「飲鴆止渴」。

 

陳鴻鈞指出,腎臟相關疾病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不過,政府將衛教宣導資源集中在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為人熟知的疾病,民眾對腎臟病仍充滿無知,甚至是誤解;他經常遇到宣稱自己「腰子痛」的病患上門求診,但腰酸背痛和腎臟病其實沒有絕對關係,反倒是尿液出現異狀,或有類似貧血的虛弱症狀時要特別注意。總之,遏止腎臟疾病惡化,除了政府和醫界需要努力,還有賴民眾自身的重視。

 

淨化血液的人體下水道系統

腎臟位在人體後腹腔上端,左右兩側各一個,狀似蠶豆,長度約10~12公分,重量約130公克。台灣人腎臟平均長約11公分,若小於9公分,可能是腎臟受到傷害而萎縮。

 

腎臟表面覆蓋一層纖維膜,其下為深紅色皮質,內部是腎盞、腎盂和腎血管集中處。身體的血液以每分鐘1200cc的速度,從腎動脈流到兩側腎臟,清除全身代謝的廢物(包括尿素氮、尿酸、肌酸酐等),該流量約占心臟輸出量1/4,換言之,腎臟是血液的淨化器官。超過99%的水分和大多數有用的物質,如氨基酸、葡萄糖、電解質等被重吸收回血液中,其餘水分與廢物濃縮成尿液,經過腎盂,由輸尿管進入膀胱,最後由尿道排出體外,因此腎臟被比喻為人體的「下水道系統」。

 

而肩負腎臟淨化血液功能的重責大任則落在名為「腎絲球」的小尖兵身上。人體的腎臟含有100萬個腎元,每個腎元由腎小球和腎小管組成。腎絲球為腎小球的最小單位,是一組相互連結的微血管,以血液為原料,過濾出不含血球也不含蛋白質的濾過液,濾過液進入腎小管,經分泌和重吸收作用後,才成為尿液。

 

腎臟多被歸類為排泄器官,實際上,腎臟還負責調節體內水分、血液酸鹼度、電解質平衡,並製造調節血壓的腎素與血管張力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的紅血球生成素、促進腸道吸收鈣質的維生素D,足見腎臟在調節功能上的重要性,一旦功能受損,身體就可能出現許多嚴重合併症。

 

腎臟病徵難察覺
成為無影殺手

腎臟是人體血液的淨化器官,一旦故障,不僅體內多餘的水分及毒素無法排出,易導致全身水腫、廢物積存與代謝失衡,連應重新回收的營養素也可能因腎臟「誤判」而排出體外,影響其他部位正常運作,病患因而感到虛弱。

 

然而,腎臟擁有很強的儲備能力,即使腎功能只剩下原來的一半,多數人仍無明顯症狀,著實不易預防。陳鴻鈞解釋,由於腎臟有數量上的優勢,且先天上其設計就具備保留性,不僅分一個給別人不會影響健康,以成人來說,只要30%的腎臟就可以維持身體機能,也因此病徵難被察覺,往往發現時已病情嚴重,成為國人健康的頭號隱形殺手。

 

從尿液找尋腎病的蛛絲馬跡 

雖然腎臟病往往來得無聲無息,日常生活中還是有些現象暗示腎臟可能出了毛病,最為人熟知的是小便出現泡泡。楊五常表示,尿液起泡沫代表含有尿蛋白,一般人若攝取過量的蛋白質,尿液會因滲透壓增高而起泡沫,而腎臟病患者尿液的泡沫較細,久久不散,兩者的區別需由專業醫師判斷。

 

另外,有尿意卻尿不出來或尿量突然減少,也與腎臟疾病有關;但有些人腎臟剛開始生病時,反而是小便次數增多,而且清清如水,這代表腎臟失去代謝廢物的功能。其他現象例如眼皮浮腫、鞋子變緊(下肢水腫)、急性腰痛、血壓變高等,都是腎臟健康亮紅燈的警訊。至於尿濁,臨床上多是細菌性感染發炎所致。

 

一般人早晨第一泡尿通常比較濃,原因是腎臟會利用夜間濃縮廢料,老年人由於腎臟退化,濃縮尿液的功能變差,睡覺時總不得安寧,必須起身上廁所;因此年輕人若睡前沒喝水,卻像老年人一般「夜尿」,也有可能是腎臟出了問題。

 

糖尿病、慢性腎炎及高血壓是造成慢性腎病的主要病因,不過,其症狀卻不一定反映在小便的成分及分量上,通常伴隨貧血、倦怠、食慾不佳、噁心感等狀況,許多病人自認是老化或體力變差而輕忽。如果不瞭解腎臟的保健常識,而忽略腎臟病變的徵兆,一旦腎臟罷工,就可能造成相當大的危險。

 

揭開5大腎殺手的神秘面紗

腎臟疾病有許多種類,主要包含腎絲球發炎引起的腎絲球腎炎,及腎小管間質性腎炎,兩者若無法早期治療或治療不當均會造成腎功能不全。依其產生的速度,又分為急性腎功能不全(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衰竭)。

 

1. 腎絲球腎炎

腎絲球腎炎分為急性腎絲球腎炎、原發性腎絲球腎炎及糖尿病性腎臟病。急性腎絲球腎炎是腎絲球急性發炎,多發生在幼兒和年輕人身上,發病原因是一種溶血性的鏈球菌,造成上呼吸道感染、膿泡性皮膚炎、肺炎等疾病,使人體產生某種免疫反應,對腎絲球引起傷害,妨礙其機能。

 

急性腎炎會有1~2周潛伏期,症狀為每天的尿液排泄量急性降低,產生乏尿的現象,臉和手腳浮腫,或開始有血尿、蛋白尿或血壓上升等現象;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是指腎絲球因未知因素而發炎,症狀則包含各式型態。

 

至於糖尿病性腎臟病,多發生在血糖和血壓控制不良的糖尿病人身上。糖尿病是一種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廣泛性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若早期控制良好,可避免腎病變;若控制不良,將造成全身大小動脈硬化、神經障礙,等到出現蛋白尿、浮腫、腎功能不全等現象時,糖尿病性腎病變就進入「不可逆期」,經過10~20年,會出現腎臟功能障礙,治療上僅能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病人在幾年後還是無可避免地會產生尿毒症,因此早期血糖控制最重要。另外,痛風、全身性紅斑性狼瘡膠原病、多發性骨髓腫等病變也會併發腎臟功能失常。

 

2. 腎小管間質性腎炎

腎小管間質性腎炎是腎臟內非腎絲球部分產生的發炎現象,致病原因相當多,主要是服用不當藥物而引起。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一般會合併發燒、皮膚紅疹、濃尿、腎功能惡化等症狀,但也可能無症狀。若在急性期未妥善治療,會導致腎小管萎縮、腎間質纖維化,以致整個腎臟萎縮,最後進入慢性腎功能不全時期。

 

3. 急性腎功能不全

急性腎功能不全有幾種原因,像嚴重的下痢、嘔吐、出血或休克造成的循環障礙,或是因腎毒性、服用藥物不當、輸血過敏、感染、尿道結石和腫瘤等所造成的尿道閉塞。前述的腎絲球腎炎及腎間質性腎炎亦會導致此病狀。

 

最初期的症狀是噁心、嘔吐、頭痛、痙攣、意識障礙、浮腫等,呈現乏尿、高氮素血症、低鈉血症、高鉀血症的現象。血液會酸性化而有酸中毒的可能,且出現貧血現象,或者對感染的抵抗力衰退,因而陷入嚴重的感染狀態,甚至發生高血壓、吐血和便血。

 

4. 慢性腎功能不全

造成慢性腎功能不全最大的因素是慢性腎絲球腎炎,次多的原因為糖尿病、高血壓。其他如類澱粉症候群、痛風造成的腎障礙、多囊腎、腎結核、妊娠毒血症腎病變等也可能是原因。

 

初期患者只是容易疲倦,並沒有很明顯的自覺症狀。此外,尿量有增加的傾向,半夜口渴和起來排尿的次數增加。腎機能減退之後,會發生排尿量減少、高血壓、食慾不振,並出現貧血、皮膚呈茶褐色、浮腫等現象。若變成尿毒症,會引發胃腸、精神、神經不適的症狀,且會呼吸困難。

 

一旦腎絲球濾過率長時間降低,或腎功能長時間內逐漸變壞,即稱為慢性腎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其可依照腎臟衰退情況分為四期:

 

(1)腎功能約正常的60~90%:腎功能雖維持正常運作,但已逐漸破壞中。

(2)腎功能為正常的30~60%:腎功能已不足以維持正常運作,特徵為輕微氮血症、尿濃縮能力變差而產生夜尿、輕度貧血。

(3)腎功能約正常的15~30%:腎功能已衰退到相當嚴重的程度,出現較嚴重的貧血、低血鈣、高磷酸鹽血症、代謝性酸中毒、濃尿及夜尿等特徵。此外,也常見頻尿、高血氮症、低血鈣,偶有併發高血鉀症者。

(4)腎功能僅剩正常的15%以下(即尿毒症):此階段腎功能已衰退到極嚴重的程度,而影響全身組織系統,如不洗腎治療,將因全身性侵犯而神智昏迷、語無倫次、肺臟積水,或併發高血鉀症,使心跳突然停止。 

 

5. 急性腎盂腎炎

急性腎盂腎炎是腎盂及腎盞被細菌感染而發炎,並不會造成腎功能不全。其成因以大腸菌的感染為主,其次是綠膿桿菌。以女性患者為多,可能與女性較常憋尿有關,特別是在併有尿道結石或排尿困難的情形下重複感染,衍生為慢性病。急性腎盂腎炎會惡寒,伴隨著發熱、側腹部和腰部疼痛、頭痛、全身疲倦無力、噁心想吐,及下痢等症狀,有時併發膀胱炎,使患者產生尿排不乾淨的殘尿感或排尿疼痛。

 

濫服偏方
恐致剜肉醫瘡

若想擁有「腎」任愉快的身體,楊五常呼籲民眾切勿濫用藥物,尤其是未經醫師處方的止痛藥、抗生素、利尿劑或減肥藥,還有一些草藥或偏方,因為許多藥物都是透過腎臟代謝,如果腎臟超過負荷就會損害腎功能。

 

同時妥善控制血糖與血壓,平常就要適量喝水、不憋尿,不抽菸、不酗酒;把握少油、少鹽、少糖,三少一多的均衡飲食原則,不宜大魚大肉,以免攝取太多高蛋白增加腎臟負擔,加上規律的運動,可預防疾病和維持健康。

 

腎臟是身體產生尿液的器官,因此尿液篩檢是檢測腎臟病最重要的方法,建議定期接受健康檢查,40歲以前應兩年檢查1次,40歲後每年檢查1次。陳鴻鈞也呼籲:「叫小學生抽血檢查,要不當場放聲大哭,有的還跑給你追!而尿液篩檢既簡單又方便,政府應鼓勵全民定期檢查,才是防治腎臟病的根本之道。」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