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李明濱》悠遊於壓力之間的精神科築夢者

李明濱》悠遊於壓力之間的精神科築夢者

出處/ 2003年10月號/第21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264
收藏 瀏覽數 : 4264
李明濱》悠遊於壓力之間的精神科築夢者

接待病人始終傾聽、微笑的李明濱,面對生命的無常,總能發現其中的因緣,他是心身醫學的拓荒者,也是推動全人醫療的實踐者,更是樂在其中、姿意悠遊的築夢者。

今年8月1日,台北市立療養院新舊院長交接典禮熱鬧舉行,在台大醫院同意借將下,原是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暨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李明濱,毫無意外地接下重任。
 
李明濱同時也是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並積極參與國際精神醫療事務,如擔任亞洲心身醫學會理事、第十屆亞洲心身醫學大會會長。
 
接掌北市療  太太不知情
 
李明濱說,其實自己的生涯規劃,並不在此,當時決定要接任北市療院長時,十分保密,就連他太太都不知道。
 
但早在此之前,就有人推薦他接任桃園市立療養院院長、高雄凱旋醫院院長,都遭他所拒。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願意接下重任?「因為老拒絕別人的推薦,這次台北市衛生局長張珩請求幫忙時,我是帶著罪惡感的考慮一個禮拜,在與台大醫院溝通後,才決定出任,」李明濱不好意思地笑笑說,甚至也曾到過其他醫院擔任院長的陳珠璋、胡海國教授,都對他開玩笑說:「你就抱著當兵的心情,出去服役。」
 
經過深思熟慮後,原本一直沉浸於精神醫學專業領域的李明濱認為,雖然人總是會往上爬,但這次的決定並非是為了個人的自我實現,而是為了團體實現,所以自然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遠景一:成立自殺防治中心
 
終身致力於為精神科去除污名化,李明濱甫上任不到一個月內,立即舉辦「奇夢子傳奇」慶中秋活動暨義賣會,邀請也曾患有憂鬱症的藝人孫翠鳳出席代言。
李明濱「懊惱」地說,一輩子從來不跳舞,但為了幫助「精神障礙者」去除污名,這次是豁出去了。他不但要上台跳舞,同時更將精神障礙者取了新名字為「奇夢子」,希望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是因一時kimoz(情緒)失調,生活步調才荒腔走板,但現在已具備工作能力,期待社會能接受他們。
此外,李明濱上任後的第一個計劃,就是要在未來2年內,成立自殺防治相關研究中心。他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去年國人自殺名列10大死因第9位,在台北市則排名第8位,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遠景二:提升教學研究品質
 
由於市療已有34年的時間未曾改變過,這次李明濱接任後的第二個計劃是,希望能提升市療的教學研究品質,並與內部工作人員多做觀念溝通和協調。
 
同時,也將積極落實社區精神醫療與心理衛生橫向連結,並努力促成精神醫療網和一般醫療網密切合作。李明濱表示,很多身心症患者,經常因身體病痛到一般門診就醫,看了許多年,到頭來才發現是身心問題所引起,因此,未來希望能加強一般門診的轉介工作,並加強精神醫療衛生教育,使社區民眾更認識及接納精神疾病。
 
整併為大型綜合醫院
 
使命感強的李明濱,雄心萬丈地為市療的前景描繪出美麗藍圖,儘管接掌市療後,生活發生改變,但李明濱不覺得有壓力,反而認為這只是工作上的延伸,而且改變本來就會帶來壓力,特別是發生的事情不在自己原本掌控、預料中。
 
而這不在自己原本掌控、預料中的唯一壓力,李明濱也不知道未來的發展到底是幸或不幸,他指出,台北市衛生局預計將10家市立醫院整併成一家大型的綜合醫院,預計將有6千個床位,整併的最大特點是將10顆小鑽石變成一顆大鑽石,但在這些市立醫院中,有的特色是療養院,有的則專注公共衛生或心理治療領域,未來會如何整併,以及如何治療、收費、辦公,目前都還不清楚。
 
成立憂鬱防治協會  整合資源
 
在市療處理的精神問題方面,目前國內最大宗的就是憂鬱症。李明濱強調,要預防、治療憂鬱症,一定要將精神醫療的資源和功能做整合、轉介,包括與一般醫療網、公共衛生、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學校,以及民間團體如董氏基金會、張老師、生命線等機構結合。另外,他也和台大心理系主任吳英璋討論,決定納入台灣心理治療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
 
其實,早在投入921地震災後心理重建時,他就發現,國內擁有許多心理資源,可惜缺乏整合,因此,促成了他積極成立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此外,前任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也曾提出,希望將憂鬱症防治結合非精神科、家醫科、基層醫療醫師,成立共同照護與防治網,讓他更堅信整合精神醫療資源和功能的急迫性。
 
祖母憂鬱往生  選擇照會醫學
 
支持李明濱積極無悔、努力不懈地推動國內精神醫學界不斷往前走,背後最大的動力,來自於他在大學時參加了佛學社,體會到生命的無定性、無常和因緣,「佛學中,有很多思考和精神醫學概念很像,」李明濱指出。
 
另一個引發點是,大二時他父親意外過世,原本只是肚子痛,緊急開刀後不到一星期,即併發腹膜炎而過世,當時因為怕祖母傷心,全家人決定隱瞞,騙說是父親到台北找李明濱。
 
「我從大二騙到大六,但祖母談到父親,什麼也不說,只是流淚,」李明濱有感而發地說,祖母應該是因憂鬱症過世。父親、祖母的往生,促使李明濱選擇照會精神醫學,心身整合的概念也開始在他心中萌芽,他一直在想,疾病告知的方式,應該有更好的方法,來減少傷害。
 
升上講師後,李明濱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科進修,選擇在照會醫學的發源地,同時在1980年代也是全世界精神醫學教育大改革地之一,讓他專心投入研究病理機轉與心理、重大身體疾病和壓力的關係。
 
推動醫病溝通  化解糾紛
 
父親、祖母的過世,加上出國進修的經驗,都促使他開始思考醫病溝通、醫學倫理,例如該如何與家屬溝通,告知真實病情?如何輔導病患家屬的哀痛反應?如何以同理心接納病人?情緒如何影響身心健康?
 
由於一般科醫師無法處理病人的情緒壓力,因此,精神科醫生適時地介入,變得很重要。「50%以上的自殺者曾看過非精神科醫師,」李明濱引述統計數據,解釋精神科照會的重要性,他也在擔任總醫師時,在台大精神科逐步建立跨科整合的照會醫學制度。
 
此外,李明濱也曾參加醫療糾紛的處理,深刻體會到台灣的醫療糾紛中,有80%與溝通有關,「事實上,很多個案都是可以在之前做好溝通、預防,例如病情解釋、開刀同意書,」李明濱發現,精神醫療團隊也應該加入醫療糾紛的處理。
 
同時,李明濱主張,醫院應成立關懷小組,直接隸屬於院長室,其中精神科醫師更應加入關懷小組,從心理、社會層面支持病患家屬、親人,因為病患家屬、親人一定會有哀痛、傷心、不滿的情緒,這些問題不是法律層面可以解決的。舉例說,常年居住在美國當醫生的兒子,如果來不及回台灣見父親最後一面,他一定會有罪惡感,為了贖罪,可能會告醫院,但事實上,醫院並沒有醫療疏失。
 
另外,多聽病人在說什麼,也是醫病溝通、預防醫療糾紛的最佳方法。醫生的一句話可以殺人,也可以鼓舞人,「醫生講錯一句話,就像開錯藥一樣,所以要特別小心,」李明濱看病時,大多聽病人說話,自己很少開口,有時也只是詢問病人:「這樣好不好?」、「開藥一個禮拜好不好?」、「預約下禮拜一來好不好?」、「想自殺時,一定要打個電話給我,好不好?」
 
通常,病人答應後,即使這段時間有自殺念頭,也都會信守承諾,看診時告訴李明濱:「李醫師,因為我答應你了,所以我要等來看你之後,再去跳樓。」在此之際,李明濱也化解了危機。
 
醫學教改  推動全人醫療
 
李明濱說,醫生和病人是平等的關係,病人常以為醫生最大,其實不然,病人才是最弱勢的一群,「例如病人有要求醫生開藥的尊嚴,全民健保影響醫學倫理甚遠,比方說,有些抗憂鬱藥物是新藥、很有效,醫生卻不能開藥,可是如果你考慮到病人吃這個藥,走路會留口水,你就應該尊重病人自主權、尊嚴,幫他換藥。」
 
倫理,即以人為基礎的終極目的和行為準則,市療長期投入社區復健中心,就是考慮的人利益及價值觀。
 
除了病人外,醫護人員的尊嚴也一樣重要。李明濱在擔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時,也積極推動提高精神醫師、心理師的診療單價,「我常開玩笑說,心理師的看診費比理髮師還要低,」李明濱強調,整個醫療團隊中每一個人的尊嚴都要照顧到,否則只給蘿蔔和棍棒,又沒有同理心,就只是把人當動物使喚。
 
目前醫病溝通、倫理課程都是台灣醫學教改針對住院醫師推動的繼續教育。李明濱指出,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加上台灣特別缺乏全人醫療的觀念,在民國81年,和謝博生教授合作,兩人一起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成立社會醫學科、共同教育室,他也分別負責擔任主任3年、6年的時間,採用哈佛醫學院的小班教學法,將台大醫學系135位學生分成16組,以案例為討論重點,改變過去只討論疾病的做法。
 
另外,他也和非精神科如內科、外科、婦產科醫師和護理人員溝通觀念,同時了解別人究竟是怎麼看精神科醫師,以及整體醫學需要什麼,而不再站在本位主義、及傳統以病理來看疾病的醫學文化。
 
在民國81年,台大精神科也成立心身病房,專收憂鬱症、頭痛、失眠的病人,去年開始,日間病房也收憂鬱症、焦慮的病人,這是因為台灣社會經濟改善,使得精神官能症如憂鬱症、焦慮症、失眠等問題反而日增,日間病房主要是教這一類病人學習生活、職能技巧,出院後,再定期回門診追蹤。
 
進行全國精神疾病大型流病調查
 
傳統精神科的確是將重心放在精神分裂症,以致很多人誤解精神醫學的功能。因此,李明濱計畫將進行全國性精神疾病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衛生署補助3千5百萬元,預計2年半時間完成,而精神疾病則包括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失眠、自殺等。
 
這項大規模的訪談調查計劃,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由研究助理到各鄉鎮,由里長、鄉長、衛生所護士陪同家訪,第二階段再由精神科醫師親自訪談,李明濱希望最後的結果能和國外先進國家的流行病學資料做比較。
 
由於精神科的預算向來少,衛生主管單位又常以須提出數據作為爭取經費的標準,李明濱分析說,過去精神科數據專注在發瘋的病人如精神分裂症,從來不談憂鬱症、焦慮症,而且很多安眠藥、鎮定劑都是由內科醫師開藥,但是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到底是什麼?
 
「這是我當教授12年,最希望了解、最想做的一件事,」李明濱解釋說,接任市療後,因為市療在社區精神方面一直做得不錯,又是一大輔助,因此,也計劃未來每5或10年做一次全國性大型調查。
 
抗憂鬱裝備:放鬆、營養、運動
 
有人戲稱,憂鬱症是流行病,李明濱說,對抗憂鬱最好的法寶,就是學習放鬆,「我看全國人民最需要的,也就是放鬆。」
 
但李明濱也感嘆地說,很可惜醫學院根本沒教放鬆技巧,醫療人員也不懂自己該如何放鬆。放鬆技巧包括呼吸控制、深呼吸、冥想、肌肉放鬆,搭捷運時,就可以練習腹部呼吸,只要10分鐘,馬上精神抖擻。「如果主管、老闆罵人,你就做腹部呼吸,愈做交感神經愈放鬆,他愈罵愈激動,你會感覺愈靜、愈平和,」李明濱偷偷教上班族放鬆一招,因為以怒制怒,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而且,李明濱認為,成就不一定來自苦幹實幹,「人不一定要活得很痛苦呀,何必像A型個性(Type A)的人做事急,簡直像是全身發動的馬達。」很多人會想事情做不完,感覺真不爽,而且還有違自己的人生原則,李明濱卻大笑說:「做不完,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是上帝!」
 
除了放輕鬆,李明濱抗壓的裝備,還包括休閒生活、運動、睡眠,有休息,身體組織才會再造,睡眠不足,絕對會注意力不集中。
 
李明濱常和老婆看電影,每週五晚上就是兩人約會時間,從家裡快走到電影院,10分鐘也是運動,或者陪太太逛街,太太買東西,李明濱就觀察路人,而且還自己開心的幫別人配旁白:「這個人心情一定不錯,滿面春風。啊,這個人臉很臭,可能被老闆罵了吧。」
 
情緒也會出問題,所以就像量體溫一樣,每天也要用情緒溫度計量量自己當下的心情指數。如果今天的憤怒指數高達滿分,壓力管理第一課就是要喊停,離開當下情境,出去走走、逛街、泡澡都好,有休閒才能思考、才有靈感。
 
運動也很重要。李明濱一週有3個晚上會到健身中心運動,半年前也開始打八段錦、簡式太極拳,他發現,其實太極拳結合了運動和放鬆技巧,而且可以幫助注意力集中、放鬆。
 
除了保持運動習慣,營養也是關鍵。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會親自煮豆漿,而且還貼心的幫母親、老婆和女兒切水果、打果汁,作為一天的開始。李明濱一直是個傾聽孩子聲音的好爸爸,因為大女兒、小兒子都在美國工作,天天會與爸爸通電話,談起兒女,李明濱滔滔不絕,最大的得意和欣慰是,三個孩子都「遺傳」了爸爸的誠實、對人關懷、願意傾聽和尊重他人。
 
投入精神醫學領域,已有25年載,李明濱依舊樂在其中,每天總是開開心心。直稱好玩的他說,未來還是會繼續專研憂鬱症的防治、原因和治療。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