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家有購物狂,父母別抓狂

家有購物狂,父母別抓狂

出處/ 2005年8月號/第23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824
收藏 瀏覽數 : 11824
家有購物狂,父母別抓狂

儘管愈來愈多年輕人被「卡債」壓得喘不過氣,仍躲不過購物欲的催眠,寧可手提LV吃泡麵,也不停止刷、刷、刷!最後刷出一連串還債夢魘。 「購物狂」構不構成一種病?無止盡的購物欲來自何處?父母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理財觀,走出購物風暴?


小貞今年24歲,專科畢業前一年,擁有生命中第一張信用卡(父親的附卡),同時也擁有第一個LV包包。20歲那年,擺脫父親的「附屬」身份,正式擁有個人的第一張卡,也開始擁有「卡債」。

7年級生成為閃靈刷手

21歲,小貞開始發現入不敷出,卡費積欠到70多萬,月薪2萬多的百貨公司站櫃工作,根本不夠負擔她的星辰錶、LV和BURBERRY。她開始兼職各式各樣的差事,但卡費還是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去年,她的姑姑一口氣幫她還清200多萬,今年夏天還沒到,帳單又出現近100萬的紅字。8張信用卡刷爆7張,但她仍忘不了買到名牌包包時的快感,用信用卡借貸10萬元,委託朋友從義大利帶回一個正點的LV包包。

小貞不是沒想過還清卡債,但循環信用利息高達20%,即使每個月繳出最低應繳金額,所欠的本金還是沒有減少,自己賺的錢永遠拿來還債。

其實,她覺得自己的物質欲望並不高,只是愛慕虛榮,即使刷了那麼多卡費,卻覺得沒有買到什麼。有的包包,才拿回家就覺得不好看了,但她安慰自己,名牌還是有其價值,等年紀再大一點,一定懂得欣賞,從此束之高閣。

她也不是沒後悔過,尤其當擁有新品的快感消逝時,或看到許多專科同學到國外喝了洋墨水回來,她就會想,如果當初沒買某只包包或手錶,省下來的錢便足夠到歐洲旅行3個月,或到美澳遊學半年。

不過,當她看到剛升職的表哥開著嶄新的敞篷跑車,隔壁的阿姨又買了一棟新房子,她內心的購物小蟲又開始蠢蠢欲動。然而她的家境和經濟收入支持不了這麼大的購買欲望,只好望向精品店中一只又一只的包包,一雙又一雙的名牌鞋。

另一方面,她薄弱的理智支撐她搖搖欲墜的信用,她仍想著,某日或可用這樣的銀行信用辦房屋或汽車貸款,買房子、開跑車……。每天,小貞的心不斷地被這樣的購物欲囓食、折磨著。

小貞,是生病了嗎?
   
購物中毒 
掉入空虛與滿足的循環

5月分上海銀行與國際生命線的一項「國人對現金卡的認知調查」顯示,有七成七的現金卡持卡人高估自身的還款能力,以為只要4個月就能還清卡債,實際上卻得花1年;超過兩成甚至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還清債務;而近八成的受訪者使用循環信用利息,利上加利,讓清償之日遙遙無期。

此外,根據生命線統計,早期的協談個案多為情緒不好或感情問題;但近年來,經濟問題和信用卡卡債的求助電話激增,每個月竟高達600通。前一陣子,生命線為讓國人正視這樣的問題,拍攝公益廣告宣導正確理財觀念,豈料求助電話大量湧入,讓志工不禁大嘆:「現代人真的有那麼多的財務問題嗎?」

事實上,財務問題不盡然是理財不當,還隱藏個人情緒管理、欲望膨脹與消費擴張等問題。根據美國調查,現代人每週平均購物的時間是6小時,花在陪孩子的時間只有40分鐘;上教會的時間減少,上街的時間增多,長期暴露在百貨賣場和舖天蓋地的宣傳廣告中,便容易出現忽略現實、過度消費的狀況。

有些消費者甚至「購物中毒」,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只為「買」而「買」。「買」這個動作能帶來極大快感,但很快又陷入空虛,所以不斷地重複購買的動作,持續循環,最後可能陷入債台高築、信用破產或眾叛親離的地步。(延伸閱讀 :周年慶危機!看到打折忍不住想購物,不買又不安心,是有強迫症嗎?

   
是否為「病」尚無定論

這種過於強烈的購買欲望,難以克制的購買衝動,毫無節制的瘋狂購物者,一般人稱之為「購物狂」(compulsive buying/ compulsive shopping/shop-aholic)。衛生署立八里療養院精神科醫師王厚中表示,關於「購物狂」,醫學上無正式的定義與診斷標準,因為「購買」本是人類的社會行為,如何定標準?

就如「青少年時期」本為人生的一段「人格狂飆期」,如何能說是一種病態?另一方面,即使今日醫學認為是「病」,說不定明日便被除名,一如「同性戀」,早期被認為是一種病態,而今已被許多醫界人士否定。

不過,一般人認定的「購物狂」,或可分為「原發性購物狂」和「次發性購物狂」。王厚中指出,原發性的購物狂,是一種強迫性的購物症,如拔毛癖、偷竊狂、縱火狂或病態性賭博,是衝動加上習慣的行為障礙;「次發性購物狂」則多伴隨躁症或其他情緒疾病。

不過,無論哪種購物狂,實際病因都不詳,可能是低自尊人格、缺乏自信、心理成癮,而對購物行為產生依賴。購物狂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1. 反覆出現無法抗拒、想要購物的衝動或行為。

2. 購買情況超出經濟能力負擔,例如刷爆多張信用卡、購買不需要的物品、或者就算不買也要在商店裡長時間逛逛。

3. 購物時或購物前感到興奮、刺激;購物時感到被人尊敬,覺得有權力,好像是上流社會的人;自我膨脹、妄想自己很有錢。購物後,先是感到放鬆,彷彿得到某種慰藉,心中莫名歡愉,但繼之而來的感覺是悔恨、自責。

4. 甚至因購物造成信用破產、離婚、工作不保,造成職業或社會功能障礙。
 

80~95%的購物狂為女性

國內曾有醫院蒐集研究購物狂個案,美國也有醫學期刊報告。根據〈CNS Drugs〉 2001年1月的報告顯示,購物狂盛行率為2~8%,其中80~95%為女性。一般認為,可能與女性荷爾蒙有關,女性比較浪漫,許多商品能展示女性魅力,當心情不好或對生活不滿時,便經常藉由購買服飾、化妝品等行為來滿足自己,藉以擺脫不愉快的感覺或虛空、自卑的心理。

至於購物狂最常購買的物品,女性以衣服、化妝品和裝飾品為主,男性則以手機、汽車和電腦等科技產品為主。此外,統計顯示,購物狂合併重度憂鬱症的比率可達四至九成。

關於「購物狂」是不是「病」雖然尚無定論,在德國已有為飽受這種「病」困擾的人開設特別門診。德國身心失調門診醫師穆勒表示,全德國大約有8%的人是購物狂,這些人失去控制地瘋狂購物,大多與心情有關。每當心情不好,就會想買東西滿足自己,到頭來不但買了許多不必要的東西,面對繼之而來的經濟壓力,讓內心更加鬱悶。
   
避開刺激購物因子
轉移注意力 

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真指出,她曾碰過類似購物狂的個案。一位是憂鬱恐慌合併憂鬱症的患者,只要喜歡,她通通都買,每個月要花上20幾萬,買的東西卻不一定合用,最後導致離婚,由家屬強制送醫。

另一位女性是由男朋友送來診治,也是毫無節制地瘋狂購物,完全未考慮經濟能力,進入價格昂貴的精品店,就無法克制自己的購物欲望。但在臨床上,又未符合憂鬱或躁鬱的診斷,而有點類似強迫症。

最後詹佳真對其施以行為治療,先由這位女性的男友每天接送她下班,改變活動路線,避開精品店,避開刺激與誘惑,也擋住她的購物行為。由於商品環境的刺激會增強購物欲望,若無購物,會產生焦慮沮喪,直到購物行為完成,最後導致惡性循環。但拔除購物刺激因子後,焦慮感消失,經過半年,她那非買不可的欲望便淡化了。

瞭解自信來自人生經驗
而非虛幻的購物行為

面對購物狂的矯治,王厚中表示,可從控制購物衝動開始。逛街時找親友作陪,可發生勸阻作用,或只帶現金出門,用完即止;剪斷信用卡的方式或許治標不治本,但至少能發揮短期間的效用,也可將信用卡交由親友保管,避免因過於便利而濫刷。

另外,工商發展導致人們的欲望膨脹而過度消費,有購物狂傾向的人,應避免暴露在刺激購物的環境中(例如購物中心、商店街等地),藉由運動、做家事、閱讀或聽音樂轉移注意力。若合併其他情緒疾病,可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除了心理和行為治療,醫師或許也會輔助抗鬱或情緒安定劑等藥物治療。

除了培養正確的理財觀,瞭解信用卡循環利息的「昂貴」與「代價」,正確使用這項理財工具之外,瞭解壓力來源與缺乏自信心的原因也很重要。詹佳真表示,年輕人自信心不足是很正常的事,人的自信來自克服困難的能力,青少年人生閱歷不夠,尚無豐富的歷練培養充分的自信,所以容易掉入購物行為所膨脹的虛幻自信中。

家長面對青少年過度的購物行為時,可要求青少年為思慮不足的行為負責,自己打工償債,減低購物欲;若已屬病態,可申請醫師診斷證明書,由發卡銀行限制其刷卡行為。詹佳真與王厚中都表示,讓年輕人明瞭:購物是虛的,生命才是真實的,如何克服生命中的困難與面對壓力,才是最佳的理財教育。(延伸閱讀 :家人、鄰居愛囤積儲物,如何勸他斷捨離

關鍵字: 購物狂購物理財卡債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