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2522
收藏 瀏覽數 : 12522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你是否有這種經驗?孩子犯了錯,當你開口糾正時,卻被硬生生打斷「唉唷!孩子還小啦!不要那麼兇!來!來阿公這裡!」轉瞬間,孩子嘴角露出一絲得意的笑容,跑去依偎在你的父母身邊,讓你為人父母的威嚴馬上大打折扣!想要和父母溝通別太寵孫子,又怕被認為是翅膀硬了不孝順,究竟當長輩在場時,該怎麼拿捏管教孩子的時機和分寸?
 

當孩子犯錯,不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總是喜歡扮演白臉的角色,享受當孫子女避風港的感覺。不僅如此,長輩的教養觀念常來不及與時俱進,舉凡該不該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要不要給孩子吃零食等生活細節,也常是兩代之間教養歧異的顯現,但顧及長輩顏面及心情,常讓管教窒礙難行。當長輩在場,如何拿捏管教時機與分寸?本文請來專家以案例分享來說明。

恩爸和恩媽為減少婆媳紛爭,商量好只要回公婆家,孩子都歸恩爸管,恩媽不出面。有時候小恩犯了錯或亂發脾氣,恩爸會念幾句,但爺爺奶奶會馬上跳出來阻止,所以恩爸常會忍到小孩回家才處理。久而久之,小恩發現只要爺爺奶奶在,爸媽就比較不會管他。

有一次,在爺爺奶奶家,小恩玩得正起勁,恩媽催促他過來擦擦臉,不耐煩的小恩竟起身猛力打了恩媽一巴掌!當下恩爸火冒三丈,立刻出手打了小恩、嚴厲教訓。因為打媽媽巴掌這狀況太嚴重,此後,小恩回到爺奶家,若是太任性,恩爸不再忍耐、會開口管教,甚至打孩子手心或罰站。面對長輩勸阻,爸爸也會告訴長輩「孩子不教只會寵壞他」……
 

3歲以下孩童犯錯
建議當下馬上糾正

現任卓越百能諮詢中心執行長、經驗豐富的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阿鎧老師)表示,6歲以下的孩子若出現像小恩這樣的不當言行時,建議當下就要馬上教,不然孩子很容易忘記,管教時間不要離事發時間太久。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因認知能力和注意力尚未成熟,時間空間最好都不要更動,事發時在現場就馬上管教,小小孩才能產生連結。但3~6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尊心的意識,可以視狀況帶離現場,避免在大庭廣眾下管教,不過時間還是要掌握在事發當時為佳。

6歲以上的大孩子,通常已經能判斷自己是否犯錯,及時管教是最好的,若是長輩在場或在外面不方便管教,建議可以先「定錨」,在孩子犯錯的當下,嚴正的提醒孩子這行為不對,或是講重點:「你不能打媽媽,這樣媽媽很痛,我們回家要好好談談!」

然而,阿鎧老師提醒,3歲以後的孩子通常已懂得找靠山,假設爺爺奶奶過分寵溺,常在父母管教時出言相勸,建議不論孩子幾歲,都要立刻帶離現場,單獨和孩子聊一聊,一來可避免長輩在場時過度干涉,讓孩子察覺到教養的不一致;二來也能避免自己與長輩意見不合而產生摩擦。
 

不只教孩子道歉
還要讓他知道如何善後

臺大醫院臨床心理師鄭安安認為,不論任何年紀,最好都在犯錯當下就要給回饋,但回饋的方式要看孩子的個性和場合,並顧及孩子的自尊心。趁早建立好習慣,通常比較容易修正,若是親子之間默契足夠,有時父母只要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孩子便可覺察自己犯了錯。

以小恩的案例來說,鄭安安建議,恩媽可以當下就跟小恩表達:「你打媽媽的臉,我覺得很痛,我們大家都覺得這樣做很不禮貌,這是不對的,假如你不願意過來擦臉,希望你可以用說的讓我知道。」先點明孩子犯的錯誤為何,並用「我們大家都覺得……」這樣的話讓現場的長輩成為同一陣線,溫和提醒長輩此時教養的重要,最後給予孩子正確的做法,讓孩子有所依循,下次才知道要怎麼做。

當下先讓孩子意識到犯錯之後,接下來父母可以視孩子的年齡及個性、親子間的默契、家庭氛圍,以及事發的地點、時機等,決定要繼續在現場馬上溝通,或是轉移陣地,或是回家後再談。溝通的重點在於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行為對於他人的影響、為什麼這個行為不適當,如何解決問題或事後補救等,例如:在這個例子裡可引導孩子了解媽媽的感受,必須表達誠懇的歉意,甚至想辦法幫助對方減少傷害,像是:幫媽媽冰敷、給媽媽秀秀等。
 

父母第一時間動手打小孩
易讓孩子埋下暴力種子

父母也要時時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並依據孩子的心智發展調整引導策略。鄭安安以此案例說明,在小恩玩得正起勁時,要他過來擦臉,或許恩媽並沒有事先預告,給予指令的方式不夠明確,或是不斷催促的語氣讓孩子感覺到不耐煩,加上孩子可能感覺遊戲被干擾、中斷,所以生氣反擊。恩媽可在要求小恩來擦臉時事先預告:「你流汗了,再玩五分鐘,我們要擦臉囉!」並確認孩子可以理解這個約定,並有所回應,時間到了就按照先前約定做。但要注意,時間很短的情況下不斷催促,有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在孩子專注遊戲時,鄭安安建議,父母最好直接走到孩子面前,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接下來要他做什麼,否則只是隔空喊話,興頭上的孩子很可能沒聽進去。如果孩子不理解5分鐘的意義,可以改成鬧鐘響了、這一集卡通結束、這首歌唱完……等,孩子能理解的時間意義。

倘若父母換個立場試著去思考孩子無法配合的原因,反思如何引導孩子配合,或許是更積極、避免親子衝突的方法。

此外,父母的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恩爸最後採取動手打孩子的方法,其實也是很不好的示範,容易讓孩子覺得若是別人犯了錯,自己也可以打人,而不自覺埋下孩子動手打人的種子。

 

延伸閱讀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