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3676
收藏 瀏覽數 : 13676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孩子總是亂丟衣物、不收玩具、不收碗,怎麼說都說不聽?吃飯時常不管旁人,拚命夾菜?寫功課得三催四請、老是拖拖拉拉?在學校經常和同學打架,問他為何如此,他都怪同學,不會反省?許多家長基於現實的考量,將孩子送回阿公阿嬤家給父母照顧,接回孩子後,發現可能是長輩太寵愛,小孩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壞習慣。然而,孩子本來就和父母生疏不親,若父母強硬要求改善,又影響親子關係。本文以孩子常見的4種不良生活習慣為例,請專家提供溝通術,爸媽們不妨試試看,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


隔代教養中,有些案例是孩子從襁褓時期開始,就由阿公、阿嬤代為照顧,等到學齡前才由爸媽接回家教養,長達五、六年的時間,爸媽只有年節、連續假日才探望,親子之間的情感不深。等到快上小學了,孩子回到陌生的爸媽家開始相處後,爸媽才發現孩子常把穿過的衣服襪子亂丟、不收玩具,常搶著吃最好、用最好,都不留給家人;寫功課總是拖拖拉拉……有不少待改進的壞習慣。想要調整,卻因為原本相處的時間少、缺乏信賴基礎,發現孩子常把父母的要求當耳邊風,爸媽該怎麼做,才能讓教養孩子變得更省力?

以廷廷為例。他的媽媽坐完月子後,因為要回臺北工作,就將廷廷托給住花蓮的阿嬤、阿公照顧。廷廷兩歲時,媽媽又懷了妹妹芸勻,廷廷又讓阿公、阿嬤多帶了幾年,等到廷廷6歲準備念小一時,才接回父母家。回到家以後,媽媽非常不習慣,覺得廷廷不但沒有養成常規,而且還有以下壞習慣,常要花很多精神糾正。
 

習慣1

廷廷常亂丟衣物、不收玩具、不收碗,媽媽要他收拾,常叫不動,廷廷甚至常用「我不會」回應,依賴家人弄好。廷廷覺得家事都是媽媽的事,當媽媽提高分貝要求時,他就跺腳哭鬧說:「我要找阿嬤,她都不會叫我收!我討厭媽媽!」
 

專家建議》廷廷即將升小一,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確讓爸媽擔憂,但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楊琬琳心理師表示,爸媽與孩子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相處及陪伴,情感很陌生,最先要做的是關係的建立及修復,而非急著要求提升自理能力。

該如何提高親子依附關係?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建議,「最好的做法就是玩,從玩耍、玩樂中找到情感的依附,同時觀察及瞭解孩子目前的身心發展程度。」

在孩子還沒有接回家之前,就應先向阿公、阿嬤探尋孩子平常喜歡玩什麼、吃什麼的資訊,回家之後,先挪出時間帶著孩子四處玩、到處走動,例如:到公園玩溜滑梯、玩躲貓貓;運動場打球、跑步、丟飛盤;到夜市釣魚、套圈圈、射汽球、吃美食;到動物園看動物、逛百貨公司等。

除了從玩樂中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同時可觀察孩子目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上廁所」來說,小男生使用百貨公司或遊樂園的便斗,有沒有抓好角度、方向,是不是掌握最佳位置,也可以藉機指導孩子如何使用,才不會弄髒地面與衣褲。

等到依附關係建立後,對於需要孩子養成的收玩具、洗碗、穿襪子等生活能力,也可以透過玩的方式加以改善,例如:用猜拳輸贏決定誰收玩具,或將洗碗當作是在玩泡沫、洗盤子就像洗車一樣,拿著菜瓜布,先洗兩圈,洗外面,然後放在水龍頭下方用水沖洗,讓孩子有拿著水管像洗車玩水的感覺,洗完後,再拿著一塊毛巾把盤子擦乾淨。
 

壞習慣2

廷廷常有自私的行為,例如:吃飯時總不顧他人,拚命夾菜,都要吃最好、用最好,不會留給妹妹或其他家人。行為也常我行我素,搭捷運時,爸媽要他站在黃線後面,可是他不聽,頻頻跑到黃線前面。

對於孩子自私、我行我素的行為,許多爸媽會急切地想糾正,希望孩子能快速理解「這些是不良習慣,爸媽不喜歡,要停止!」有些孩子聽了會停止,不再繼續做,但有些從阿嬤家回來的孩子,因為對爸媽的管教方式很生疏,常不懂為何要調整行為。
 

專家建議》王意中老師分析,孩子出生後就將孩子交給阿公、阿嬤的父母,常是新手爸媽,對於6歲孩子的發展常不太瞭解,最好的作法是身段要降低,不要用急切口吻糾正孩子的行為。萬一孩子仍然我行我素,爸媽用更大的聲音制止,會讓孩子誤以為爸媽不愛他,讓彼此的關係更疏離。

以糾正「廷廷吃飯時常挑走最好吃的菜」來說,先不要急著認定他的行為出於自私,畢竟孩子才六歲,剛從幼稚園大班畢業,或許他沒注意到別人也想吃。

爸媽可用和緩語氣告訴孩子,其他人也很想吃,也許以前阿公阿嬤都讓他先夾,但在爸媽家或其他親友家做法不同,夾菜時要長幼有序,晚輩要讓長輩先夾菜,而最好吃的部位應該留給最辛苦做菜的媽媽和努力養家的爸爸(爸爸順勢示範夾一塊肉給媽媽和自己),並跟孩子說,等爸媽夾完,廷廷和妹妹才能輪流夾。

若菜一上桌,廷廷就想吃,要先問家人要不要吃,等想吃的家人夾完,自己才能夾;若沒有做到,今天廷廷就不能再吃那道菜了。反之,若妹妹先夾,也要依循這原則。

一開始小孩可能做不好,父母不要動怒,要溫和堅定的說明規則與引導,爸媽也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花一、二周以上的時間練習,只要小孩出現好的行為,就給予鼓勵和肯定,之後便能逐漸養成好的習慣。

至於孩子越過捷運黃線而不聽勸,王意中老師建議爸媽,可以將越過捷運黃線的孩子帶離衝突現場,再以和緩、堅定的語氣讓孩子瞭解「為什麼要這麼做?」讓孩子知道爸媽要他站在黃線後面的目的是「避免後面人潮推擠,而讓他摔下月台、被車撞傷」。

也可請他觀察站在月台上的其他人,是否都站在黃線內。甚至可以說「住在南部的表哥也曾有這種情況,結果保全叔叔為了提醒他而吹哨子!」問孩子「你喜歡保全叔叔吹哨子嗎?」父母可以多試幾種方式,找到與孩子溝通互動的方式,就可以化解緊張及拉近彼此關係。
 

壞習慣3

廷廷升上小一後,寫功課時常拖拖拉拉,爸媽要求他積極點,他就回說「阿嬤都不會要求我寫功課,沒寫完也沒關係啊!」就連收拾書包或桌子都很不積極,甚至有些敷衍。
 

專家建議》很多孩子在阿公、阿嬤家,沒有被要求生活自理或分擔家務,回到爸媽家後,不會養成好習慣。楊琬琳諮商心理師建議爸媽,應先觀察孩子是真的懶惰,還是以前阿公、阿嬤捨不得讓孩子做,再帶著孩子一起做,只要親子間建立不錯的關係,小孩的行為就能被引導改善。

至於孩子寫功課拖拖拉拉,王意中老師建議家長應先瞭解孩子為什麼不想寫功課,若是不懂不會寫,爸媽要負起教導責任,陪著他一起寫;若孩子有能力寫,卻不想寫,爸媽就需要先瞭解原因,而不是先動怒。

有能力寫功課,卻不想寫,那孩子想幹嘛?或許想先休息或玩一下再寫,也有人是要洗完澡、填飽肚子後再寫,如果父母親不瞭解孩子的順序,衝突就會來了。建議父母要跟孩子說明,上了小學,寫功課是很基本的練習及複習,趕快寫完功課,才能擁有一段自由時間,可以自在的玩耍。另外,有些孩子寫完作業後,爸媽會拿出更多評量要他寫,這樣小孩反而覺得自己動作快很吃虧,要寫更多練習題,也會變相的拖拉。若是這情況,建議父母要斟酌每天給予孩子的功課量,還是要讓孩子有放鬆玩耍的時間。
 

壞習慣4

廷廷在學校會欺負弱小和同學發生衝突,問他為何如此,他都怪同學,不會反省……。廷廷上小學後,老師好幾次通知爸媽,廷廷在教室與同學發生衝突,請媽媽協助管教,甚至到校當面溝通。爸媽不願廷廷在學校欺負弱小和同學發生衝突,但廷廷總說是對方先欺負他,親子溝通多次,但這情況還是不時發生。
 

專家建議》爸媽因孩子和同學發生衝突而到校處理,通常情緒不會太好,甚至會怪罪孩子怎麼這麼皮,這麼難教?王意中老師分析,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爸媽需先控制情緒,且要觀察孩子會不會說原因,有的孩子會說是對方欺負我,有些孩子不會說,處理方式會不同。

如果孩子主動說對方笑我、打我,爸媽不要劈頭就說「你不能以暴制暴啊!」然後責罵他、批判他,王意中老師建議,應該先單獨跟孩子聊聊,聽孩子講理由,爸媽甚至可以直接問結果「是打贏?還是打輸?」讓孩子覺得爸媽跟他站在同一國,願意一起探討「為何要打人?難道沒有其他解決的方法嗎?」

以同學取笑孩子長得胖為例,可以帶著小孩練習假如下回同學又取笑自己,老師又不在教室,無法立刻主持公道時,自己可以怎麼回應。楊琬琳心理師表示,可以用說的方式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你這樣說讓我很不舒服,每個人身材本來就不一樣,但我卻不會嘲笑你。」或者是開玩笑帶過,「我這樣才有福氣,也有口福」,親子討論如何回應之際,爸媽也不能忘記同理孩子心理受傷的感受。

王意中老師也建議一些回應的講法,譬如:「謝謝你,我就知道班上的同學裡,就你最關心我」、「哈!胖胖的,讓人比較有安全感啦!」他認為,只要孩子願意跟我們講,就能釐清問題,親子可再和老師一起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

有一種情況是孩子不想講,怎麼問都不說,顯示孩子與爸媽之間很生疏,爸媽需先拉近親子關係。王意中老師解釋,若之前孩子還沒講,父母親就帶著批判態度說東說西,孩子會覺得委屈,甚至討厭父母,之後就不想跟父母討論事情。如果關係改變了,孩子開始信賴爸媽,就比較會透露和同學相處的狀況,才能慢慢地解決偏差行為。

延伸閱讀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