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是不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就從量腰圍開始!根據國健署公布的腰圍判定標準,男性腰圍≥90cm(35.5吋)、女性腰圍≥80cm(31.5吋)就是超標,但到底「腰圍」要怎麼測量才對?是要以肚臍為基準,繞一圈測量?還是拿皮尺繞著肚子最胖的地方繞一圈?提醒您,腰圍測量位置不對,可能會差好幾吋。快跟著專家的方法,看看你的腰圍是否超標!
腰有多重要?腰粗與腰細可是關係著健康的重要指標,從現在開始,好好留意腰圍尺寸,不要超標,腰圍減一吋,會比多一吋來得健康。
男女腰圍超標逐年攀升
心肌梗塞風險高
腰粗與腰細的標準值在哪?2013年衛福部公布腰圍判定標準,男性腰圍≥90公分(35.5吋)、女性腰圍≥80公分(31.5吋),就是腰圍超標。事實上,依據此標準,國人的腰圍普遍都有過大的問題!
國健署2014~2017年度「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報告顯示,男、女腰圍過大比例會隨著年齡增加,45歲以上,約有一半以上的人腰圍過粗,且女性比男性更為明顯。統計顯示,女性腰圍過粗的比例,19~44歲約30.8%,到了45~64歲更上揚到55.8%,65~74歲提高至70.6%,75歲再上升至81.7%。(延伸閱讀:拒絕成為中風候選人!5指標檢測是否有「代謝症候群」)
過去醫界和營養學界的專家會從體重與BMI觀察肥胖盛行率,世界衛生組織對肥胖的定義,是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健康指標,分正常、過重、肥胖(第一度肥胖、第二度肥胖)共幾個區間,也依此指標做為合併症發生的判定,其中也包含代謝症候群。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醫部主治醫師郭嘉昇表示,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腰圍變粗造成的腹部肥胖,代表內臟堆積過多脂肪,是發生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關鍵因素。內臟脂肪超標,承受血管疾病帶來的健康威脅,比起全身肥胖者危害更嚴重,因為內臟脂肪過量,會提高代謝症候群發生的風險,即使體重與BMI未超標,照樣會危害健康。專家曾提出「皮帶鬆緊定生死」的健康概念,就是這個道理。(延伸閱讀:半夜常起床上廁所,易得代謝症候群?)
腰圍粗代表內臟脂肪多
容易血糖升高及引發第二型糖尿病
臺中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李奕德解釋,體脂肪有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及內臟脂肪(Visceral fat)兩類,可用手抓起來的是皮下脂肪,約占全身85%,至於內臟脂肪是附著在肝、腎、大腸、小腸等器官周邊的脂肪,約占全身15%。脂肪細胞是維持生命的必要物質,同時有儲存多餘能量的作用,但也會產生荷爾蒙和炎症物質,尤其是內臟脂肪細胞的活性很高,會產生不好的發炎物質,使身體持續發炎,可能導致動脈內壁形成斑塊。(延伸閱讀:改掉7個壞習慣,擺脫心臟病、糖尿病威脅)
血管內的斑塊是由膽固醇與脂肪性物質合成,隨著時間積累,原本平滑的動脈壁會變硬及狹窄,這是造成心臟病、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的危險因素。此外,內臟脂肪堆積後引起的發炎反應,也會使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胰島素分泌失調後逐漸減少,導致血糖升高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根據研究,患有代謝症候群者,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5倍、心血管疾病約高1倍(Chien KL, et al. 2007)。
肚子大的蘋果型肥胖
疾病風險比西洋梨型身材者高
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但不代表身體發福了就一定會發生代謝症候群,有些肥胖者的五大代謝症候群指標依然正常。郭嘉昇醫師提到,依照脂肪堆積部位不同,肥胖有不同的類型,常見的是「蘋果型」和「西洋梨型」兩種。與代謝異常相關的是「蘋果型肥胖」,這是一種腰部粗(肚子大),腰部以下相對較細的肥胖身形,由於腹部堆積大量油脂,內臟脂肪相對過高,存在較高的健康威脅。
至於西洋梨形身材,是腰部以下(臀部、大腿)粗,腰部以上相對較細的肥胖身形,皮下脂肪較多,受到代謝症候群的影響較小,只因肥胖是萬病之源,攸關健康與生命,不能輕忽脂肪堆積的問題,越早控制體重,就可享「瘦」健康,降低疾病威脅。
腰圍測量位置不對
可能差好幾吋
想遠離代謝症候群,就從最簡易判斷的「量腰圍」開始。拿皮尺測量腰圍就可快速篩檢,只要男性腰圍≥90cm(35.5吋)、女性腰圍≥80cm(31.5吋),請積極減肥、縮減腰圍,腰圍一吋、一吋的減少,就會遠離代謝症候群帶來的健康威脅。
腰圍怎麼量測,才精準?似乎每個人都有私藏量法,是以腰帶位置為準,還是以褲腰下腹邊緣,還是上腹邊緣為準?若量測失準,可能差上好幾吋。李奕德主任提供國健署制定的標準測量位置及步驟,可精準地量出最正確的腰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