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角度來看,代謝症候群是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變等相關疾病的前兆,除非惡化到疾病狀態,否則不會讓人感覺不適或有病兆。由於難以察覺,很容易被忽略,等到形成病症時,對個人健康及家庭都是沉重負擔。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醫部主治醫師郭嘉昇常提醒病人「預防勝於治療」,務必重視健康的生活及飲食型態,再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儘早做預防,讓原本血壓、血脂或血糖偏高的三高警訊逐一消除,才能有效遠離代謝症候群,回復健康體態。
壞習慣1
愛吃加工食品
改善做法
1. 降低攝取頻率:例如原本每天都會吃,改為三天吃一次(或吃一小塊),再繼續改成一至兩星期吃一次,最後進步到偶爾食用。
2. 與人分食:避免一人獨享,建議與三、四人一起共享。
3. 避免食用:將點心零嘴改為約一顆拳頭大的蘋果、芭樂、火龍果等含糖量低的水果、少許果乾或淋少許和風醬的綜合蔬果沙拉。
臺灣人偏好手搖杯飲料,午餐後、工作休閒時,幾乎人手一杯,除了糖分跟熱量破表外,所含的食品添加物也會造成血糖和血脂的負擔,形成代謝症候群的潛在風險。另外,飲用過量糖水,會提高熱量攝取,易形成內臟脂肪,讓腰圍愈來愈粗。
1. 降低飲用頻率:原本是每天都會喝好幾杯,改為三天喝一杯,再繼續改成一至兩星期喝一杯,最後進步到偶爾飲用。
3. 經常飲用白開水:郭嘉昇醫師建議,白開水可維持飽足感,也有增加代謝、清除毒素、控制食慾的作用,是最健康、最便宜燃燒腹部脂肪的飲料。
►延伸閱讀
【新知篇】半夜常起床上廁所,易得代謝症候群?
【新知篇】「代謝症候群」竟與「憂鬱症」有相關
【對策篇】代謝症候群這樣運動,安心減腰圍及降三高
多肉少菜是高脂、低纖的飲食,易累積油脂,增加膽固醇、脂質的攝取,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可能導致血中三酸甘油酯濃度偏高,提高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易導致腰圍變粗,形成中廣型肥胖。
1. 增加高纖食物,改變餐食內容:高纖食物包括全穀類、菇蕈類、深色蔬菜、水果類,並減少高脂食物的分量,像是一餐只吃一種肉類,優先挑選蒸煮類,少吃油炸物。
3. 挑選多蔬果、地中海飲食的健康餐廳進食。
►延伸閱讀
腰圍怎麼量?一張圖教你正確方法
拒絕成為中風候選人!5指標檢測是否有「代謝症候群」
待在室內辦公的上班族,常是坐著工作、開會,缺乏運動,又常用大吃大喝宣洩壓力,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發表一篇15,235位丹麥成年人的休閒體育活動總體時間與代謝症候群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每天平均久坐超過10小時的人,相較於每天平均小於6小時坐著的人,代謝症候群的危險高1.42倍。
1. 設定鬧鈴,提醒自己坐30分鐘,起身動一下:可倒杯水、上洗手間、到窗邊遠眺風景,或起身伸展,能減少久坐不動的後遺症。郭嘉昇醫師建議,目前已有不少穿戴科技的健康APP,可作為提點自己離開椅子,活動筋骨、運動全身的輔助工具。
3. 坐著工作時,如果覺得集中力下降,就起身走一走。
壞習慣5
沒時間運動
另一份國健署調查指出,沒時間、懶得運動及工作太忙為前三大原因(註4),長久以往,會形成肥胖,是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
改善做法
2. 利用午休或空檔運動:例如善用辦公環境的牆壁、櫃子、椅子,從事弓箭步、貼牆(櫃)深蹲、扶椅站姿下蹲、坐姿抬腿等伸展、增肌運動。
►延伸閱讀
壞習慣6
抽菸、喝酒
改善做法
2. 飲酒適度即可,不要過量:可改喝茶、未濾掉纖維的新鮮蔬果汁替代。
喜歡熬夜的人常無法睡到自然醒,睡眠不足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功能,因而增加胰島素阻抗,提高代謝症候群風險。此外,睡眠不足會讓體內荷爾蒙失衡,不僅食慾增加,渴望吃高熱量食物及甜食,易造成肥胖,也是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
1. 建立早睡早起的規律睡眠習慣:每天提早20分鐘入睡,上班族盡量調整為10點前就寢,有利養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