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網路霸凌成新世代夢魘,4關鍵讓其更具傷害性

網路霸凌成新世代夢魘,4關鍵讓其更具傷害性

出處/ 2020年9、10月號/第39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633
收藏 瀏覽數 : 3633
網路霸凌成新世代夢魘,4關鍵讓其更具傷害性
2019年底至今,世界各國籠罩在不確定來源、不知何時會結束、短短幾個月已帶走近70萬人生命的新冠肺炎疫情陰影下。但除此之外,有個看不見的「疫情」也持續傳播中,尤其影響青少年甚鉅。這個無所不在、看不見、也不知道如何有效防治的「疫情」,就是「網路霸凌」!
 

根據報導,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間,韓國藝人雪莉、具荷拉、日本藝人木村花、韓國排球選手高友敏等皆因受網路霸凌而自殺。台灣藝人楊又穎、楊可涵在2015年也因為長期遭受網路霸凌先後選擇輕生。而在未能被看見的報導背後,又有多少人正飽受網路霸凌,甚至走上絕境?
 

新世代必將面臨的交流危機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網際網路早已成為主要的資訊中心,特別是在社群網站與手機科技興起後,它更為地球上各個角落的人提供了一個溝通平台,讓人們可以透過這個數位世界交換意見、分享觀點,也藉由這個數位世界實現夢想、創造市場利益。許多兒童和青少年的學習、休閒生活與社交關係,也都與網路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

國際電信聯盟(ITU)於2017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有70%的年輕人使用網路。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年的調查指出:在台灣,12歲以下兒童曾經使用網路的比率是50.9%;12歲以上的受訪者曾使用網路的比率是89.6%。
雖然使用社群網站、傳訊應用程式、遊戲網站和聊天室(例如:Facebook、XBox Live、Instagram、YouTube、Snapchat和其他聊天室)創造許多樂趣以及正向的體驗;然而,網路的使用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就在2019年「網路安全日」時提出警告:在全球有70.6%、年齡介於15〜24歲的年輕人遭受到網路暴力、霸凌和騷擾。

另一項以U-Report系統所進行的調查發現:1/3年齡介於13〜24歲的參與者表示,自己一直是網路霸凌的受害者;1/5表示自己因為網路霸凌和暴力而輟學。而根據美國教育部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在2016〜2017學年間,約有1/5的學生表示曾有被霸凌經驗,方式從不實流言、被排擠、到被威脅、肢體攻擊都有。且全美網路霸凌的現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其中女生通報曾被網路訊息或短訊霸凌者比男生多三倍。

在台灣,依據兒童福利聯盟《2016年台灣兒少網路霸凌經驗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將近3/4的兒童青少年(74.1%)覺得網路霸凌情形嚴重,而有高達七成六的兒童青少年曾在網路上目睹或是有受害的經驗。至於霸凌的場合,排名首位的是「社群網站」(93.2%),例如:Facebook、Twitter或微博,再來則是「通訊軟體」(48.0%),例如:Line、What’s app或WeChat。

這些數據呈現的不單單只是數字,更多的是隱藏在數字背後,無論來自高收入和低收入國家年輕人求救的聲音。網路霸凌對他們所造成的身心傷害,可能是我們當初在發明、拓展網路科技,以及讚嘆其新穎與便利性時所始料未及的。(延伸閱讀:愛在IG、臉書放閃?3招避免掉進社群媒體的比較漩渦
 

★​ 什麼是「網路霸凌」?

根據《校園霸凌防制準則》,「霸凌」的定義是: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故意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環境,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對「網路霸凌」的定義是:使用數位科技所進行的霸凌。它可以發生在社群媒體、傳訊平台、遊戲平台和手機,而它是反覆出現的行為,用意在威嚇、激怒或羞辱被設定的對象,可能的情況包括:

•在社群媒體上散布謊言或張貼某人的不雅照片。

•透過傳訊平台發送傷害性的訊息或威脅。

•冒充某人,並以此人的名義向他人發送卑劣的訊息。

 
「網路霸凌」比「傳統霸凌」
更具傷害性

在網路盛行之前,「霸凌」通常指在實體社會中,面對面、直接或間接的攻擊行為,它可能發生在家庭、校園、職場等任何場合中。然而,在網際網路已然晉身為大眾的主要溝通工具之後,「霸凌」行為也無可避免地將其攻擊性延伸至網路領域中。

面對面的霸凌和網路霸凌經常同時發生,有些學者認為網路霸凌是傳統霸凌的延續。根據美英防治網路霸凌的非營利組織――微笑網際基金會(CyberSmile Foundation)指出,網路霸凌可能比傳統霸凌更具傷害性,原因在於:

1. 匿名性、假冒身分和較少被逮住的恐懼
網路霸凌加害者通常可以隱藏在虛假身分之後(例如:虛假的電子郵件帳號和社交網路身分)來對受害者進行霸凌。網路的匿名性,讓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因減少被懲罰的恐懼,而更肆意地表達攻擊。

2. 缺乏監督
儘管社群網站和聊天室可以透過管理壓制傷害性的對話,進而保護成員的安全,然而,並不能保證這些措施在減少網路霸凌上是有效的。此外,電子郵件和短訊很難監控。再者,許多青少年在臥室裡使用電腦,他們可能會對父母或手足隱瞞自己的行為,而讓行為更加惡化。延伸閱讀:孩子在學校遭到霸凌,家長有哪些申訴管道?

3. 受害者覺得自己被禁錮
與傳統「面對面」霸凌不同的是,網路霸凌受害者即使待在家中,也無法逃脫被霸凌的折磨。由於網路已成為大多數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網路霸凌者只要有機會,就可以隨時隨地騷擾受害者,這使得受害者即使在家中,也覺得沒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放鬆。

4. 訊息散播的快速性與數位足跡
相較於傳統的霸凌,網路霸凌所張貼的影片和圖片,可能會永久地留在網路上或被他人下載儲存。此外,訊息也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散播給許多人。在這個數據時代,社會認同和網路形象對於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非常重要,因此這過程對於受害者會造成莫大的羞辱以及心靈上的創傷。

★好書推薦

★孩子遭到網路霸凌有哪些信號?如何步驟性協助孩子們處理負面情緒?
強制控管孩子使用社群媒體,能保護好孩子嗎?

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是一本給父母、教師與青少年應對、自保指南書。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柯慧貞(亞洲大學副校長/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事長)、彭政閔(前職棒球星)、周天成(羽球國手)、 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發起人)聯合推薦,好書優惠中

本文摘自《預防網路霸凌:你看不見的傷害》,購書連結:博客來金石堂TAAZE讀冊

 

關鍵字: 網路霸凌3C青少年校園同儕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