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大學的生活如同披上光鮮亮麗的外衣,但在那外衣底下,不少學子懷抱濃得化不開的藍色憂鬱。面對新世代大學生的憂鬱症,治療方法當然也不能LKK,看醫師與心理諮商師如何幫助他們走出胡同,繼續彩繪人生。莊德凱是名五專學生,升上專四後,開始對未來的生涯該怎麼走感到徬徨。功課並不是頂好的他,背負家裡的殷殷期待,家人希望德凱繼續升學,但他覺得自己無法考上學校,另一方面又想以讀書逃避工作,因此吃不好、睡不著。更糟的是,他開始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渙散,常常自責,功課也一落千丈。德凱究竟怎麼了?
躊躇於人生十字路口 無所適從
曾經在大專院校擔任心理諮商醫師的振興復健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表示,像德凱這樣的例子,是常見的憂鬱症個案,特別在面臨選擇升學或就業的階段,經歷生命的轉折點,容易讓人徬徨失措。
除了升學與就業的抉擇,易讓大專生苦惱,感情問題,也常讓他們陷入泥沼。
麥玉真是一位大四女生,這兩個月以來,她持續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因為自從兩年前與初戀的學長分手後,儘管周圍的好友不斷安慰,自己也結交新男友,她還是走不出失戀陰霾,一想起前男友,心情就會低落。
「他送給我100朵玫瑰」、「當我需要他時,他一定會馬上出現……」,玉真愈想愈難過,睡不好,也沒有食慾,碰到考試期間更糟糕,根本無法唸書。受不了這種如影隨形的夢魘,玉真終於向醫生求助,醫生根據她的症狀,研判得了憂鬱症。
在學校諮商多年,嚴烽彰統計,引發大專生憂鬱的原因,女生通常為「感情問題」,男生則是「對前途徬徨」與「感情因素」各占一半。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助理教授呂旭亞表示,很多人的初戀是在大學時代發生,如果初戀失敗,受到的創傷通常比較大。
他分析,很多大學生會把初戀的對象完美化,依據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Relations Theory),初戀對象往往是一種理想伴侶的投射,例如:女生會把初戀男友投射成理想的父親,期待對方寵她、疼她,若在真實生活中,無法從父親身上得到她期待的行為,會更希望男友可以做到。人一旦掉入愛情的漩渦裡,往往會變得幼稚,心智也會不成熟,當事人把初戀關係理想化,有一天分手了,便覺得天崩地裂。
不治療 當心憂鬱內化成個性
和其他年齡層一樣,大學生有沒有得憂鬱症,精神科醫師會以臨床表現來評量。如:一天內大部分的時間都處於低潮;做任何事都覺得無聊,提不起興趣;愛往負面思考;常常想哭;常恍神;茶不思、飯不想;喜歡在睡前胡思亂想,睡覺也睡不好等。
當這些情況連續影響個人作息長達2~3個星期,就有可能是憂鬱症。像古時候的詩人屈原就是憂鬱症的代表,重度憂鬱症走到盡頭就是結束生命。
一般來說,憂鬱症如果不治療,有些人會自己好起來,因為除了藥物,時間往往是最好的藥。嚴烽彰以醫學統計來舉證,給憂鬱症患者安慰劑,最後也有三成的人憂鬱症不見了。然而,如果不治療,只靠時間,有些人會把憂鬱症內化成個性,「抑鬱寡歡」就是憂鬱症被內化的一種性格。
目前,很多精神科醫師會藉由藥物讓患者的作息恢復正常。最常見的以抗憂鬱藥物最多;至於安眠藥,儘管很多憂鬱症患者會有睡不好的問題,但醫師還是比較少開。
認知療法 擊退負面思考
治療大學生的憂鬱症,除了用藥物治療,精神科醫師還推薦「認知療法」,因為大學生不管是個性,還是思考方式,可塑性都很高。相對而言,認知療法就較不適合中老年人。認知療法簡單地說,就是要患者往正面思考,同時解讀負面想法。治療方式可用「正面表列」和「負面表列」兩種方法來進行。
嚴烽彰指出,有些憂鬱症患者一碰上事情,想法會變得負面,認知治療就是要讓患者體認「自己又自動地負面思考」。例如:患者的健康檢查報告一切正常,但可能會想:「我一定是有其他病,但目前的醫學程度還檢查不出來。」此時,就要讓這名患者立刻警覺自己又啟動負面想法。
做完負面表列後,接下來要「事件歸因」,瞭解自己為何有這樣的負面想法,是由於健康是很重要的價值觀?還是擔心萬一身體有變故,會讓家人擔憂?
事件歸因後,就要進行「正面表列」,表列自己的強項,想想自己有哪些資源。舉例來說,有些大學生可能很敏感,喜歡鑽牛角尖,但是人緣好,家庭溫暖,那麼「人緣好,有人傾聽他的心事」、「有家人做其支柱」等,就要放在正面表列上。
找伴一起走出迷宮
以德凱的個案為例,嚴烽彰替他治療時,考慮到他的可塑性高,便用認知療法,要德凱思索為何心煩,最後找出問題癥結,在於父親對德凱的看法。因此,嚴烽彰請他的父親到學校,透過三方諮商,讓德凱瞭解,父親對他的期待已有所轉變,幾次的輔導後,德凱最後決定繼續升學,就讀他喜歡的科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沒有開過藥方,一方面是不適合,另一方面,認知療法以及心情諮商,便已解決德凱的憂鬱症。
嚴烽彰建議輕度憂鬱症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的情緒已低落一陣子,就要趕快轉移焦點,而男女轉移焦點的方法也略有不同。
由於女生心思細膩,也比較願意和人聊天,可以找人聊聊,傾吐心中的不愉快,但對象須是關心自己的人,而非事件關係人或是指責的人。無論一起逛街,或從事其他喜歡做的事情,重點是要走出去,避免讓心情停留在同一個情境,造成壓力愈來愈大。
若為男性患者,普遍來說,都不太願意吐露心事,因此,建議患者和朋友一同去做兩方都喜歡做的事。譬如:透過運動發洩情緒,往往會有很好的效果。若想從事其他休閒活動,也可以找朋友一起,會比一個人來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