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老年疾病 老年憂鬱症、失智症,別再傻傻分不清

老年憂鬱症、失智症,別再傻傻分不清

出處/ 2016年10月號/第35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8060
收藏 瀏覽數 : 18060
老年憂鬱症、失智症,別再傻傻分不清

老年憂鬱症往往因老人家的表達、反應能力較差,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上,「假失智,真憂鬱」的個案並不少見……

想要判斷是憂鬱症還是失智症,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建議,可從「患者本身是憂鬱症,卻有認知功能下降抱怨」、「患者本身為失智症,但合併憂鬱症狀」以及「某一病因(如中風),同時造成失智與憂鬱」等3大層面去釐清。

其中值得注意的第1項「患者本身是憂鬱症,卻有認知功能下降抱怨」,蔡佳芬醫師分析,這在「老年憂鬱症」的診斷上,又必須從兩方面來評估。

1患者其實沒有如失智症般的認知障礙,但因為憂鬱症狀,低估了自己的功能狀態。例如:憂鬱症患者常抱怨自己忘東忘西,記憶力越來越差,但從測驗或檢查來看,並沒有失智的傾向,記憶力變糟的原因可能是睡眠品質不好或心情不佳。

2確實有認知障礙,但經過治療後即改善,屬於認知障礙可逆的「假性失智」。

小技巧
避免錯把「老年憂鬱」當失智

不管是失智或憂鬱症,都可能出現常碎碎念或抱怨同一件事的情況。蔡佳芬醫師表示,失智跟記憶功能有關,因此碎碎念的用詞具重複性,例如:一直問「星期幾要去看病?」,而憂鬱症是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帶有負面情緒」,因此抱怨內容較有故事性或系統性,例如:先抱怨「xx都沒來看我!」,接著說:「xx都忘了我」。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淑花補充,失智症患者可能常講跟現實脫離,或自己妄想的事,例如:xx住在外縣市,但患者反覆說「xx偷了我的錢包」,而憂鬱症患者抱怨的可能是曾經發生不愉快的事,但內容不會太離譜,例如:「xx對我很壞,常罵我」。


面對難釐清的狀況
醫學上如何判斷

當病患出現類似失智症或憂鬱症的情況時,李淑花醫師表示,會先排除是否有身體方面的問題,例如甲狀腺功能、電解質不平衡、葉酸缺乏或服用過多藥物(例如鎮定劑、安眠藥、止痛藥),都會影響情緒跟智力。之後,再用認知功能測驗評估腦力有沒有障礙,有些還會做腦波及腦部影像學的檢查,來判斷腦部有無器質性問題。

蔡佳芬醫師認為,失智的人會有憂鬱的情況,憂鬱的人也會有認知功能上的變化,二者互為症狀,因此很容易搞混。失智症接受治療,主要是延緩病程,變差的記憶力不可能回復到過去健康時的水準,然而,憂鬱症經過治療,當症狀改善,患者就能恢復自理生活的功能,權衡之下,失智症的治療較沒有急迫性。若暫時不確定是憂鬱還是失智,可考慮先朝憂鬱症的方向來治療,但同時也會針對失智症,持續進行觀察、追蹤。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