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青春期 憂鬱症年輕人未接受治療,近四成不知向何處求助!

憂鬱症年輕人未接受治療,近四成不知向何處求助!

出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301
收藏 瀏覽數 : 6301
憂鬱症年輕人未接受治療,近四成不知向何處求助!

焦慮和憂鬱在全球的發生率都急遽上升,特別是在年輕族群,但多數罹患憂鬱症的年輕人卻沒有接受治療。根據2022年5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JAMA Network)的研究顯示,費用問題、不知道向何處求助是這些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成人不尋求心理健康照顧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從2011至2019年《全國藥物使用與健康調查》超過2萬1千名參與者樣本的資料中,選取需要的數據進行就醫相關統計趨勢分析,瞭解18至25歲年輕族群不尋求治療的主因。結果發現,在既定的12個月內,超過53%的人沒有接受憂鬱症治療;在需要但未接受治療的人口中,女性占61.1%;近57%的人表示憂鬱症造成嚴重的功能障礙。

研究指出,年輕族群未接受治療最常見的原因為,「費用」占54.7%、「不知道要從哪裡獲得協助」占37.8%、「認為不需要外界協助,可以自行解決問題」占30.9%、以及「害怕服藥」占22.8%。

據報導,在2011至2019年間,這些因素的影響日益加重。憂鬱症治療的其他障礙包括缺乏保險、擔心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以及擔心資料保密問題。恥辱感、對後果的恐懼、缺乏足夠的保險和具吸引力的治療方案,使得患有憂鬱症的年輕人更難獲得有效的治療。​(延伸閱讀:孩子焦慮是青春期煩惱 還是有心理困擾?超過半數父母難辨識

2方法提升台灣年輕憂鬱族群的就診率

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表示,上述研究結果與台灣的研究和臨床現象所見相同,在台灣,全民健保雖然可降低就醫負擔,但健保治療費在精神醫療治療項目的給付相對較低,導致精神醫療資源相對地發展不足,加上社會文化對精神疾患的負面標記仍強烈,建議可加強社群對精神疾患的去汙名化、系統性地改善健保對精神醫療資源分配。

丘彥南指出,尤其是初入社會的年輕成人,平均收入較低、休假較少,可思考如何為經濟能力相對弱勢者設計減輕就醫負擔的補助方案;另外兒童青少年是經濟依賴人口,身心仍在成長中,自覺與求助的經驗與能力不足,因此特別需要關懷,建議1.可朝著促進社區環境的友善關懷、2.增加心理諮商及精神醫療就醫資源的可近性及有效性來努力,有助於提升憂鬱症年輕族群的就診率。​(延伸閱讀:暑假不想孩子整日滑手機?9招幫孩子每天少用手機一小時,減少憂鬱和焦慮 提升生活滿意度

學校的諮商輔導中心與線上諮詢
是青少年情緒困擾的重要求助管道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教育推廣副主任戴怡君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今年6月於《自殺防治學》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四分之一「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青少年曾求助學校輔導老師。進一步分析,此族群求助學校輔導老師(資源)比例顯著高於「情緒穩定」與「情緒起伏不定」者;而有困擾時,「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的青少年,較不願意和父母說出所遭受的狀況及不願意輔導老師告訴父母。

上述資料顯示校園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率仍偏低,但相較於其他資源,其可近性與信任度是青少年重要的求助管道,學校應多結合心理健康單位提供的資源,有助於正確辨識有情緒困擾的學生,並幫助他們及時求助。

如果年輕人不想向身邊親友分享壓力與情緒,建議可使用董氏基金會的線上諮詢平台「心情頻道聊天室」,由專業人員回應,以及相同困擾的網友一起傾聽,讓他們從經驗分享中獲得同理、支持與建議。(延伸閱讀: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愛頂嘴,這樣溝通能避免衝突

​​​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