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年長者時,除了關照其身體健康,要注意其心理狀態及有無孤獨感,根據2021年1月發布於《柳葉刀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孤獨會增加憂鬱症狀的顯現,關懷家中的長輩,與他們閒話家常,可減少孤獨感。若出現「6現象」可能有憂鬱傾向,須求助專業。
消除孤獨感,11~18%的憂鬱症病例可能被預防
該研究使用英國倫敦大學等學者以英國老齡化縱向研究中4,211位介於50~101歲的成人資料進行分析,歷經12年,於第二波數據蒐集時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孤獨量表測量孤獨感,並以此建立基準線,在後續的六個時間點(第三~八波)採用憂鬱量表(CES-D)測量憂鬱分數。研究者調整了社會隔離、社會支持與健康相關等干擾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的次要結果指標則以憂鬱量表進行憂鬱症診斷評估。
結果發現,基準線較高的孤獨感評分與較高的憂鬱症症狀嚴重程度評分相關,在1年的隨訪中,與孤獨相關的憂鬱症人群歸因分數為18%(95% CI 12-24),在最終隨訪時(第八波)則為11%(3-19),代表如果消除孤獨感,11~18%的憂鬱症病例可能得到預防。
三面向預防孤獨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暨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黃宗正醫師說明,年長者特別容易感到孤獨的原因包含隨著年齡增長,身旁親友陸續過世,社交系統減少;身體狀況較不佳,影響活動力及參與事物的機會……。他說孤獨是惡化許多身心的因素,例如導致血壓升高、引發心血管疾病,會造成失眠,生活品質及認知變差,這些因素也會使孤獨變得更嚴重,是雙向影響的,建議周遭的人對身旁長者可以多點警覺及關懷,察覺對方活動是否愈來愈侷限、漸漸退出原本的社交圈。
預防孤獨的方式可從「身體、心理及人際」三個面向來處理,如身體狀況不好便積極治療,多外出運動曬太陽,參與一些運動團體,讓自己保持活動量;心理上則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加強認知功能的訓練,保持頭腦靈活;最好與他人不間斷的互動,鼓勵可參與學習性的活動、讓自己快樂或有支持性的活動,像投入志工團體。
黃宗正提醒,快樂幸福的關鍵其實是「擁有愛與信任的關係」,可保持至少三位是願意聊心事的好友。(延伸閱讀:中高齡者五成感到孤單 如何不讓孤獨加重身心不適)
出現6現象可能有憂鬱傾向,須求助專業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除了上述研究外,許多研究均已證實孤獨與憂鬱症的發生有高度相關。高齡者病痛多,常誤以為心情不好是正常的,又症狀是漸進發生,如出現以下現象時,有可能有憂鬱傾向,須求助專業:
1.常抱怨身體疼痛,易失眠。
2.悶悶不樂看什麼都不順眼,常生氣。
3.對原來有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
4.易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
5.沒食慾,體重快速減輕。
6.感到悲觀,甚至不想活了。
憂鬱長者實際就診率僅有十分之一,葉雅馨提醒周圍的晚輩應具備辨識力,感到疑慮時要有所行動。降低孤獨感的作法依年齡區分,如長者的行動力還不錯,可積極鼓勵與社區鄰里作連結,參與相關的活動;但行動力較弱者,不應勉強去參與活動,容易產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想法,成為另一種壓力。
3招減緩長者的孤獨感
葉雅馨建議周圍的親人或晚輩,可透過三個方式來減緩長者的孤獨感:
1.防疫期間以電話或視訊問候長輩,將頻率拉高,可詢問對方今天吃了什麼、看什麼電視等,營造話題讓長輩思考及分享。
2.協助他與活動中心聯繫,或與鄰居間的互動可代為招呼,遠親不如近鄰,可適時有些請託,協助留意長輩的狀況。
3.應用家族成員的力量,如僅有一人關心問候長輩,稍嫌不足,可邀請兄弟姊妹或孫子孫女一周問候一次,現在大多有家族社群群組,每位晚輩問候過,可於群組簡單說明長輩的狀況,讓成員同步了解,在後續問候時作個銜接的話題,這樣持續的關候不僅讓長輩感到被許多人關心,且有家族成員的分擔與分享,關懷的力量變大了。
❤️想了解更多【孤獨危機,如何調適】資訊,請看新書《和自己在一起:後疫情時代的孤獨》或398期大家健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