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會遺傳,且不只遺傳自父母,父或母的家族成員,都是遺傳基因間有關聯的對象。然而,也不要過度憂心,雖有遺傳風險,卻不見得所有人都會出現免疫疾病,基因最相似的同卵雙胞胎,亦可能一人是免疫疾病患者,另一人卻始終健康。是否發病,3大環境因素及藥物扮演關鍵角色,有紅斑性狼瘡家族史者尤其要避免2種藥物!
面對各樣疾病,診斷後人們最常萌生的想法是:「為什麼是我?」免疫疾病或過敏疾病者,更納悶為何自己的免疫系統會失衡?是遺傳基因所致,或是後天環境的問題?
繪製「家族樹」 追溯免疫疾病與遺傳的關係
關於罹病成因,台中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信華說明,就現有醫學研究來看,免疫疾病和遺傳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然而,多數人對於「遺傳」的理解較單一,只認識到「上一代傳給下一代」的承接關係,也就是父母遺傳給子女的路徑;實則每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身上的「易感基因」,都是經過多重組合後得來,不單只是父、母二人傳給子女,1加1除以2的算式那麼簡單。
家族成員間基因的關聯範圍非常廣,再加上免疫疾病遺傳的特性,不是前一代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代就一定會得到相同的疾病,而是會依照個人體內自體抗體攻擊的部位不同,就產生不同的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後代若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同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也可能是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或橋本氏甲狀腺炎影響不同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
要釐清自身疾病與家族成員間的病史關係,科學的方式是畫出家族樹(family tree),又稱家系圖(genogram),較能一目了然的展現家族姻親間的罹病狀況。
繪製「家族樹」的事前準備,要蒐集至少三代、越多越好的親人健康狀況;資訊越多就越清楚,能就患病家人的年齡、血緣遠近、發病年齡、發病人數,利用畫出樹狀結構的方式,推測可能的診斷方向。
以現況來看,追溯後,通常會發現患者的親族中多半也都有其他人同為免疫疾病的病友,除了可能直系親人有免疫問題外,母親或父親的家族成員,也都是遺傳基因間有所關聯的對象。(延伸閱讀: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的飲食及四季保養祕訣)
3大環境因素 增加發病機率
陳信華醫師提到,「罹患免疫疾病與否,『環境』也是重要的因素!」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研究發現,若父母都有免疫疾病,夫妻所生的下一代兒女,兄弟姊妹間雖然都有一定程度的遺傳風險,但不見得所有人都會診斷有某種免疫疾病,甚至是基因最為相似的同卵雙胞胎亦是如此,也可能會呈現一人是免疫疾病患者,另一人卻始終保持健康的狀態(註1)。
如此差別,取決於個人的「生活環境」、「身心狀態」、「疾病史」。當今最確定,會引發異常免疫反應的環境物質為「菸」,抽菸時產生的有害物質,不論是一手菸、二手菸,甚至是殘留於環境中的三手菸,當人體長期接觸這些有毒成分,都可能誘發免疫系統產生攻擊體內的「自體抗體」,最終視其攻擊的器官或組織,斷定為相應的免疫疾病(註2)。
另外,誘發免疫疾病的環境因素還包括「空氣汙染」、「工作/課業/生活壓力」、「化學藥劑」。前兩項較容易理解,空氣汙染包括工業廢氣、汽機車廢氣等,讓空氣中充滿各樣的有害成分(註3)。
而過多的壓力,也可能影響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讓原先相關的致病基因被誘發(註4)。
避孕藥、治青春痘藥、中藥,健康食品 都可能惡化免疫疾病
特別要注意的是「化學藥劑」這項,陳信華醫師提醒,不只是清潔、實驗、工廠製造時所用的成分,連西藥、中藥,甚至是健康食品都屬於此範疇,不當服用可能會誘發免疫反應,抑或是免疫病友不慎吃下了罹病後應該避開的成分,進而導致疾病的活性增加。
藥物過敏也是免疫反應的一種,產生的原因就是免疫系統對於特定藥物成分產生了抵抗、攻擊的反應。輕則出現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整塊皮膚浮腫,常與蕁麻疹一同出現),或是胸悶、呼吸困難、休克,甚或更嚴重但少見、需要積極治療的「史蒂文-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這是一種發生在身體皮膚與黏膜組織上的罕見發炎症狀,由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居多,和病患的免疫反應有高度關聯。
至於另一種嚴重的藥物過敏是「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這是一種少見但會危及生命的疾病,特徵是廣泛性的表皮脫落與黏膜糜爛,常見的致病藥物包括抗癲癇藥物、抗生素、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許多器官會因為發炎性細胞激素的釋放而受到影響,最終造成敗血症與多重器官衰竭,是導致病人死亡的主因。國外統計,TEN的發生率大約為每年每百萬人有0.5到3人,但會依不同國家、地區與族群有所變化。
而就免疫疾病來說,最常見的踩雷事項,則是紅斑性狼瘡的女性病友,為了避孕或治療青春痘,而使用雌激素或四環黴素(tetracyclin)藥物,可能會活化免疫系統、讓疾病再次發作。
有免疫疾病家族史者 能做什麼檢測警覺疾病發作?
免疫疾病是先天遺傳綜合後天環境所產生的結果,自認罹病風險較高者,有辦法檢測或防止免疫疾病的發作嗎?(延伸閱讀:手指腫、關節痛,是關節炎還是痛風?30至50歲女性小心4大病症)
對於已知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家族史者,陳信華醫師說明,產生自體抗體的原因很多,出現抗體也不一定會發病!若驗出抗體卻無臨床症狀,醫師會針對個別病患的情形安排回診追蹤;反之,若沒有驗到抗體,也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病。
在這樣多變的情況下,目前並不建議有自體免疫疾病家族史的人,在完全沒有任何症狀時就先定期至免疫風濕科抽血檢驗,但若出現相關症狀,例如不明原因的關節炎、皮膚紅疹、掉頭髮、發燒、泡沫尿、肌肉無力、慢性咳嗽、或神經病變時,則須考慮是否為自體免疫疾病所引起,並尋求免疫風濕科醫師的診治。
此外,陳信華醫師也坦言,以當今醫學的發展,尚無法對所有疾病做易感基因的檢測;也沒有辦法透過飲食或運動,就能完全避免免疫疾病被誘發。(延伸閱讀: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免疫疾病人數增 這些症狀超過3個月應警覺)
若自覺風險較高,建議盡量避免環境因素,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健康均衡的飲食,只要發現有超過3個月,無法痊癒、找不到原因的疑難雜症,可以考慮至免疫風濕科看診。可說明家族病史、個人病程,醫師會就相關主訴協助鑑別是否和自體免疫疾病有關,若能及早診斷出自體免疫疾病,就有機會透過合適的治療,及早控制病情,避免病況惡化而導致不可逆的器官破壞受損,甚至死亡。
❤️更多【治療異位性皮膚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症】等資訊,請看405期大家健康雜誌
註1:Wells, Philippa M., et al. "‘RA and the microbiome: do host genetic factors provide the link?." Journal of Autoimmunity 99 (2019): 104-115.
https://doi.org/10.1016/j.jaut.2019.02.004
註2:Sopori, Mohan. "Effects of cigarette smoke on the immune system."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5 (2002): 372-37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i803
註3:Glencross, Drew A., et al. "Air pollu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he immune system."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151 (2020): 56-68. https://doi.org/10.1016/j.freeradbiomed.2020.01.179
註4:Glaser, Ronald, and Janice K. Kiecolt-Glaser. "Stress-induced immune dysfunction: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5.3 (2005): 243-25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i1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