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日是台灣的國慶日,也是世界心理健康日,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將今年的主題訂為「職場心理健康」(It'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2023亞洲心理健康指數》的報告指出,87%的台灣員工承受中高度心理健康風險,造成敬業度降低、缺勤嚴重和流動率提升,導致生產力下降。根據2024年8月刊登於《SAGE Open期刊》的研究指出:「錯失恐懼症」加上過載的資訊,是影響員工心理健康和感覺累垮的主要危險因子。
該研究由諾丁漢大學心理學院和醫學院的研究者進行,透過線上研究平台Prolific招募參與者,共有140位參加,全居住在英國,至少每天使用一次技術工具工作,透過問卷了解他們在數位化工作場所中受到其「陰暗面」的影響,這些影響被定義為:壓力、過載、焦慮和錯失恐懼症,了解這些因素如何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錯失恐懼症」(FoMO, Fear of missing out)被定義為對錯過重要、更新的資訊,以及建立關係和互動機會的焦慮感。結果發現,擔心錯過資訊和資訊過載的員工更可能苦於壓力和虛擬問責(virtual accountability)。研究也顯示,感到資訊超過負荷及害怕錯過資訊,對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特別顯著。
職場應增加成員間的互動與支持
新北市土城醫院暨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說明,人類的資訊來源從最早的讀書到網際網路,至今5G網速讓資訊傳遞已遠超乎以往「知識爆炸」的描述;人際溝通交流,也從早期的書信到email、簡訊、line通訊軟體;從市內電話、手機到視訊通訊,其速度與即時性幾乎已達需「立即溝通回覆討論」。資訊過載可能致使我們產生「資訊焦慮」和「資訊疲勞症候群」。在講求效率,重視「資訊管理」及「數位工作」的職場,更可能發生因資訊超載和擔心錯過訊息的恐懼與焦慮。
該研究提醒我們,此種焦慮會影響員工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崩潰,影響生產力與離職率。劉嘉逸建議組織機構及單位主管,應關注內部資訊的管理及數位平台的設計,避免過度的資訊負荷。同時幫助員工減輕壓力,教導如何因應焦慮與恐懼,加強個人心理素質,增加團體成員間的互動與支持,及提供專業諮商服務。
2招調整工作模式,減少焦慮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在數位化工作環境中,員工可從身體狀況與工作效能是否明顯改變來覺察壓力,像是常感到焦慮、不安、緊張甚至睡不著,這些現象可能代表負荷過多,有時可能不只是工作,而是家裡的事情,像孩子生病或父母親需要陪伴就醫…等因素加總也會導致身心失衡。建議可條列式檢視自己的工作與身心狀況,是否工作效能下降或一直覺得吃不消、悶悶不樂,之前很感興趣的事物,現在不想接觸,甚至經常感冒、身體出現泡疹等現象,都是健康的警訊。建議積極用以下做法來因應∶
1.與主管討論:檢視自己是否常在下班時間查看信件或社群、必須頻繁的進行工作互動,像是接收主管的指令、搜集資料及完成,可和主管說明自己的焦慮感,討論調整工作模式。
2.建立規律感:工作難免用到額外時間,可限定查看社群、信箱的次數和間隔,不用「隨時」,例如一或兩小時看一次,看完不須立刻處理,一段時間後能讓自己比較放鬆。
雇主這樣做更體貼
葉雅馨提醒,雇主要能接受員工已讀不回,並和員工保持充分溝通與適度關心,例如下班後不傳工作訊息,緊急且有時效性的工作可先跟員工討論,確認建立一致的工作互動管道與文化,有助於降低員工怕錯過訊息的焦慮感。
其次,應積極注意員工的請假狀況和工作表現有無變化,例如病假變多,原本很快就完成的工作卻延遲或交不出來,透過觀察適時給予幫助,避免員工在數位化工作中累垮。
圖片來源/富爾特數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