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福部2023年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4位,造成1萬2,371人死亡,相當於每42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血管疾病(註1)。當秋冬溫度驟降及連續多日低溫時,腦中風的人數就會急遽增加,很多中風者、家人或看護未能及時辨識腦中風症狀,以致超過4.5小時才送醫治療,來不及溶血栓!認識腦中風的症狀,提高警覺、正確應對才能及時搶救,降低中風引發的失能、失智、致死風險!
為何秋冬腦中風病人增多?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神經加護病房主任葉旭霖說明,秋冬早晚或室內外溫差大,當溫度驟降5~10°C,血管易收縮讓血壓驟升,而冬季氣溫低,民眾一日喝水量少於2000毫升,血液較濃稠也會增加腦中風機率。
中風不是男性或老年人專利
統計顯示,國人首次中風男性平均年齡約64.5歲,女性約68.5歲(註2)。要注意的是,女性中風患者多數年紀較大、共病較多、警覺性較低,導致中風嚴重度較高,且相對預後較差、失能比率高(註3)。
中老年人因血管老化,提高中風機率,但中風並非老年人專利,據最新的2022年全民健保醫療統計年報,45歲以下青壯族群有2萬9600人因腦血管疾病就醫(註4)。臺大醫院神經部暨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蔡力凱提醒,有代謝症候群、三高及慢性病的民眾,面臨較高的腦中風風險,必須注重飲食、補充水分及規律適度運動,秋冬應注意保暖,外出時戴帽子、圍巾,避免因氣溫變化而誘發腦中風。
認識「缺血性、出血型」腦中風
葉旭霖主任解釋,腦中風分「缺血和出血」兩大類型∶
1. 缺血性腦中風∶約占腦中風的73.8%,是腦部動脈血管受到硬化的斑塊阻塞而變窄,血流不暢通讓周圍腦組織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壞死,可細分為腦血栓、腦栓塞、小洞性腦梗塞等型態。
2. 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壓迫腦組織,又分為腦出血(約占15.9%)、蜘蛛膜下腔出血(約占2.8%)。
當腦組織因腦中風無法獲得充足血流,肢體可能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若未及時醫治易失能、失智,甚至致死。
另有一種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約占6.7%),為缺血性腦中風的前期預兆。蔡力凱醫師表示,暫時性腦缺血症狀與腦中風類似,會出現神經障礙,短暫影響視覺、言語、運動、感覺、意識等,症狀會自行於24小時內恢復正常,常讓人輕忽。出現上述症狀要有警覺,除了盡快就醫檢查及治療外,必須努力維護健康,否則3個月之內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會偏高。
臨床上,包含腦血栓、腦栓塞、小洞性腦梗塞三種缺血原因,只要自行於24小時內完全恢復,腦影像也正常,就是暫時性腦缺血,醫師常以不嚴謹的「小中風」作為口語表達。葉旭霖主任說明,血管塞住後,如果自行暢通就屬於「暫時性」腦缺血,不過這個名稱屬於事後諸葛型態,必須等24小時後恢復了才能判定。
2大類腦中風原因
腦中風患者失能比例高達六成
腦中風除了會致死,也會引起失能、失智等後遺症。蔡力凱醫師表示,腦中風發生半年後,約六成病人仍存在失能風險。國外研究統計,中風後有50%半側癱、46%認知障礙、35%憂鬱、30%需仰賴輔助器行走、26%日常生活需仰賴他人、26%入住安養機構、19%失語。
葉旭霖主任舉台灣中風登錄資料庫的數據說明,初發中風病人在中風一個月後的失能比例是61.2%、三個月是55.58%、6個月是51.72%,其中缺血性中風或暫時性腦缺血的失能比例在發病後一個月為57.46%、6個月後為48.45%;出血性中風的失能比例在發病一個月為77.21%,6個月為66.77%。失能會造成無法工作、長期臥病及照護問題,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
腦中風4.5小時內快就醫
隨著醫療進步,腦中風已是可治療的急症,但搶救的關鍵是「時間」。葉旭霖主任指出,缺血性中風需在4.5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rt-PA),或在24小時內進行動脈血栓移除手術,打通阻塞的腦血管;出血性中風則需儘快在醫院控制血壓,必要時手術,才能有效治療,降低死亡、失能與失智風險。
中風常發生在半夜或凌晨,未警覺易耽誤就醫
健保署於2023年10~11月放寬急性腦中風治療的給付,靜脈血栓溶解劑從原先發病3小時內使用,延長為4.5小時內使用,動脈取栓手術放寬至24小時。統計顯示,放寬給付後的3個月,靜脈血栓溶解劑的使用率皆超過6%,2024年7月更提高至9.3%,治療比例雖然提升,但仍有九成腦中風患者未能在黃金時間內及時搶救。
葉旭霖主任說明,腦中風易發生在半夜或凌晨的睡眠期間,等到隔天發現異狀而送醫,往往已超過4.5小時的黃金搶救時間,除非是半夜醒來如廁,發現手腳不靈活、動不了,才可能及時發現。他呼籲秋冬是腦中風好發季節,有三高、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或家人、看護,一定要留意凌晨半夜時段的身體狀態,只要感覺有異,不要耽誤,立即撥打119送醫急救。
搶救中風,病人及家人必做4步驟
步驟1》快速辨識中風徵兆,撥119送醫治療
當家人出現以下中風徵兆時,必須迅速辨識及記錄病徵、發生的時間,同時撥打「119」;當救護車抵達時,將病況告知救護人員,能讓醫療團隊迅速掌握病況,以利爭取時間救援。
■請患者「微笑、舉手、說你好」,辨識是否中風
● 微笑:請病人微笑,藉此觀察病人「臉部」是否兩邊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若不對稱或嘴角歪斜,可能代表中風。
● 舉手:請病人抬高平舉雙手,觀察其中一隻「手臂」是否無力而下垂。若無力,可能代表中風。
● 說你好:和病人對話,觀察病人「說話」是否清晰且完整,有無口齒不清。若說不出來或表達不清楚,可能代表中風。
■觀察頭、眼、口、手、腳,輔助辨識
● 暈眩:是否突然暈眩,無法站立或行動,有些人會合併複視、吞咽困難或咬字不清。
● 頭痛:突然劇烈頭痛,是種前所未有、頭快爆炸的感受。
● 視力不明:突然一眼或雙眼出現視力不明現象。
● 不識字:突然不認識字,讀不出來。
● 口齒不清:突然意識混亂,不能理解旁人說明、口齒表達不清。
● 口水不自主一直從一側流出。
● 麻木:突然臉、手、腳有發麻現象,尤其出現在單側。
Q 臉歪嘴斜是腦中風,還是顏面神經失調?
顏面神經失調可能會眼睛突然閉不上、臉變僵硬、嘴歪不能笑,這與腦中風徵兆相似,要怎麼分辨?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周秉箴曾應新竹縣消防局邀請,進行急性腦中風到院前緊急處置課程,提出「一條皺紋辨別法」,例如:病患額頭能動、可看見「抬頭紋」、眼睛能閉,但臉下半部不能動,就是中風,而非顏面神經失調。
如果無法分辨,葉旭霖主任建議搶時間治療最重要,立即撥打119送急診救治,專責醫師會分辨。
步驟2》回憶及記錄腦中風病人最後正常的時間
葉旭霖主任表示,腦中風病人常意識不清或有言語障礙,家屬應盡力回憶及記錄中風者最後正常的時間,協助醫療團隊診斷及選擇合適的治療。
步驟3》快速整理腦中風病人正服用的藥物處方單
腦中風常與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關,不少病人有服藥控制三高,當病人出現疑似中風徵兆時,家人需快速整理病人正在服用的藥物處方單,提供醫療人員參考。此外,有無服用抗凝血劑、正確藥名也很重要,需與醫療人員說明。
步驟4》請了解病情及有決定權的人陪同治療
腦中風病人會伴隨神經障礙,葉旭霖主任表示,需有了解病人病情,且能決定醫療方式的人伴隨上救護車到專責醫院,這人可是配偶、兄弟姊妹、父母等,記得攜帶患者的健保卡陪同就醫。
❤️更多【中風復健、心情調適、預防二度中風方法】,請看113年11-12月大家健康雜誌
註2:腦中風之現況與流行病學特徵
註3:台灣腦中風學會女性腦中風實證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