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將揭曉國中會考的分發結果,7/11~12則是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學生從備考到放榜,焦慮與壓力不斷起伏,一篇2024年12月發表於《情緒》(Emotion)》的研究指出,學生等待成績時承受的壓力,比發現考試不及格後所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該研究由澳洲墨爾本大學的學者進行,對象為101名比利時大學心理學系學生,正在等待成績,考慮是否繼續攻讀學位。研究者在得知成績前進行兩天半的調查,成績公布後再持續六天半的追蹤,觀察其情緒變化。
其採經驗抽樣法進行調查,透過手機每天多次發送簡短問卷,請受試者使用滑尺量表來表示當下的情緒強度,例如:你現在對成績感到多焦慮,涵蓋4種正面及6種負面的情緒。結果發現,等待成績公布的期間,學生的焦慮指數明顯高於成績公布後,即使成績不如預期,當下情緒反應反而較為平穩。
負面思考者 掌握資訊越少越焦慮
目前還有考生正在準備7月11日至12日的114學年度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指出,面對會考、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等關鍵性大考,考前及考後等待結果期間,焦慮感確實會升高。焦慮程度與個人性格相關,傾向負面思考者,當可掌握的資訊越少,焦慮感往往越強;有人會選擇降低期待,避免結果不如理想時產生過大的失落感。
他建議教師可多輔導學生進行志願規劃安排,同時應加強傳遞一個重要觀念:考試結果並非就此決定終身,未來仍有能力和機會扭轉局勢。鼓勵學生培養適宜的紓壓方式,練習正向思考。
正向思考非忽視負面情況
董旭英提醒,正向思考並非忽視負面情況,需全面理解事件的正反兩面及其影響,進而引導自己從積極角度思考下一步行動。他以段考為例:考得不理想時,應具體分析哪些科目需加強,未來如何規劃時間補足弱項。當能以更具解釋力、彈性且多元角度看待事情時,能轉變思考模式,有助於減緩焦慮。
考生3步驟練習接納焦慮的情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等待考試成績時會焦慮緊張,代表對這件事在乎,不全然是壞事,若能接納當下的情緒,即便是負面的,當理解到自己在乎,情緒的影響力會隨之減弱。她建議透過3個步驟練習接納情緒:
- 覺察與辨識感受,釐清這份情緒是有明確原因,還是沒來由的。
- 要充分體會這些感受的存在,就算是負面的情緒,也不要壓抑或逃避。
- 不要批判情緒,理解這樣的感受正常且合理,避免將情緒擴大解讀,像是認為永遠都做不好、真的很糟糕等,否則易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
在孩子等候大考成績揭曉的期間,葉雅馨建議家長不宜將過多的獎勵或懲罰與成績綁在一起,例如一味強調如果考上就帶你去哪裡玩、成績好就買你想要的東西,無形中可能放大他們對結果的焦慮,增加其情緒的波動。
她提醒最重要的是如常的陪伴,留意孩子的情緒狀態,適時引導他們轉移注意力,可一起去運動、逛街、吃美食、看電影,或主動詢問他想要做什麼。即便是發呆、玩電動,都給予他足夠的空間與自由。畢竟,等待結果期間及公布後可能會承受更多負面情緒,與其過度干預,不如依他想要的,才是最好的陪伴方式。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