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指出,2025年第一季的腹瀉疫情創近5年新高,腹瀉群聚案件多由諾羅病毒引發。到底「諾羅病毒」是甚麼?和傳統的細菌型食品中毒有何不同?如何避免感染?
2025年農曆春節前一周腹瀉就診人數達24萬人次,創5年同期新高;年假後2月2日到8日,腹瀉門診達30萬2644人次;2/23~3/22就診人次下降,但仍有176起腹瀉群聚案件,場所多是餐飲旅宿業,其中陽性案件有107起,諾羅病毒有104件,占97.2%。
傳統的細菌型食品中毒
大家都知道食品中毒是「吃壞肚子」,可能上吐或下瀉。食品中毒為2人以上吃了同樣的食物,發生同樣的病徵,在嘔吐物或排泄物中檢出病原菌。
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是吃入病原菌產生的毒素,或是病原菌在腸道滋生感染。前者包括攝入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產出的毒素;當肉毒桿菌毒素進入人體後,會造成神經元傳導不良,而導致局部或全身性的麻痺與相關神經學症狀;如果攝入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其會刺激小腸蠕動,且影響中樞神經系統而導致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不適及疲倦等腸胃道疾病徵兆。
另一類「感染型病原菌」會在食品中增殖,他們跟隨汙染的食品下肚後,在小腸再次增生,作用於腸道而引起中毒。這類的病原菌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仙人掌桿菌、霍亂弧菌等。
諾羅病毒造成最多食品中毒
饗饗、宜蘭火鍋店、日本草莓大福、便當……近期的食安新聞焦點頻頻出現「諾羅病毒」(Norovirus)。其主要來自人體糞便,廢水排放也可能汙染養殖區、種植區。被汙染的食材一旦進入「食品供應鏈」,就會汙染運輸容器、運輸車、水源、餐廳飯店的廚房、人員手部、抹布等,擴大散播。
只要接觸被諾羅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面」,再接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就會被傳染。像在廁所,如果感染者的手殘留帶有病毒的排泄物,接觸到門把、水龍頭,下一個使用者碰觸到,再接觸口、鼻,就可能被傳染。
因為諾羅病毒的傳播力強,除了通過食物、水傳給人,也可以人傳人,已經是數十年各國食品中毒人數最多的致病因子。它也是歐洲、美國、日本和台灣,食品中毒人數第一名的「肇事凶手」,這不容小看的趨勢,已暴露出管理上應優化的地方。
近25年,全球有關諾羅病毒的出現地環境、進口產品及市研監測調查不少。15年前,有一則台灣海水環境的檢測報告顯示,海水環境已受到諾羅病毒汙染,163個海水樣本有53個樣本呈現諾羅病毒陽性;2022年另一個監測報告指出,採樣的4個貝類養殖場及5個漁港水質採樣,諾羅病毒檢出率分別為40.6%、20%。可惜,更新、更完整的資料仍待建置。
如何遠離諾羅病毒?
1. 充分加熱及注意水塔清潔
水和食物澈底煮熟再食用(尤其是蚵、貝等帶殼水產)。生食的即食食品應該新鮮、充分清洗。避免飲用未煮沸的水。如果住家是大樓,使用水塔的儲水,也要注意水塔是否每年清潔消毒。
2. 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
避免生熟食交叉汙染。廚房料理生熟食的砧板、刀子要分開使用,最好買不同顏色或規格,使用上易於辨識。
3. 勤洗手清潔
嚴格的遵守個人和食品衛生習慣,才能預防諾羅病毒。處理食材前或餐前、如廁後,都應正確洗手。為嬰幼兒或老年人更換尿布、處理排泄物後,也應洗手。
4. 周遭人食品中毒期間勿共用餐具、衛生用品
發生食品中毒,應快就醫,萬一家人不幸染上諾羅病毒而食物中毒,要注意各用各的衛生用品,例如洗手間的擦手毛巾等不要共用。
5. 漂白水正確消毒,避免人傳人
諾羅病毒對酒精具有抗性,單用酒精性乾洗手不足以殺死此病毒,疾管局建議選用市售之含氯漂白水(一般濃度約5~6%)殺死諾羅病毒。
可利用喝湯用的免洗湯匙(1湯匙容量約20cc.)、小瓶養樂多瓶(1罐容量約100cc.)及大寶特瓶(1瓶容量約1,250cc.)等常見物品來配製漂白水,方法如下:
- 消毒環境:取10c.c.漂白水,加到1公升清水中,攪拌均勻後清潔使用。
- 消毒遭病人口鼻分泌物、嘔吐物或排泄物汙染之物品:建議取20c.c.漂白水,加到1公升清水中,攪拌均勻後清潔使用。
6. 餐飲業、小吃攤、飲料店落實衛生管理
為了避免食品中毒發生,餐飲、團膳業者需要依賴完整的原物料管理、正確的食物備製管理、人員衛生習慣、清潔消毒作業。在營業時間應訂定「開店」、「營業中」及「營業後」清潔消毒的時間及程序。消毒的對象包括食品直接接觸的鍋、碗、瓢、盆及從業人員會接觸到的環境。
此外,餐飲、團膳業者應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的衛生及健康情形,如疑似感染諾羅病毒,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返回上班。
提醒民眾小心購食,適當的處理及烹調食物,了解食品中毒的徵兆,及時就醫,懂得照顧自己和家人,是幸福健康的基本功課。
法國雙枚貝類中諾羅病毒之風險評估 http://lawdata.com.tw/tw/detail.aspx?no=331299
圖片來源/富爾特數位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