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研究",共有61筆資料

標靶藥物加免疫療法,挽救末期肝癌有解?

曾與周星馳拍下多部作品的香港演員吳孟達2月27日因肝癌病逝,享壽70歲。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若發現肝癌已是中晚期,該如何治療?如果對標靶治療效果不佳,免疫療法是用哪些人?又能發揮什麼效用?
2018-09-14

青少年心事悶著,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

「開明」、「專制」、「寬鬆」與「忽視」,哪種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和父母更緊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平均每7個孩子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且多數孩子會優先向教養方式「開明」的父母談心,其次依序是「專制」、「寬鬆」與「忽視」的父母。
2018-09-03

提高考生 IQ的食膳

考季如同烤季,有炎熱的天氣和緊張的壓力,在此提供幾帖清涼食補給家有考生的家長參考,既增強考生 的衝刺能力,又能避免心浮氣躁。但是也特別提醒愛子女心切的家長,「進補」要適切而為,不能勉強 ,千萬別讓「補」成為考生的另一重壓力。 聯考將近,每位學生都專心於最後的衝刺,而衝刺的基礎乃以「營養均衡、三餐正常」的攝取最為重要。
2018-08-02

樂齡族登山前必知的準備要訣

臺灣擁有不少秀麗山林,近年來登山風氣熱絡,尤其不少退休族和樂齡族更是把「登山」當做假日必備的休閒行程之一。患有三高的樂齡族,可以登山嗎?當體力不如年輕時,登山前又該注意什麼?
2018-08-01

美國研究:憂鬱症患者心房顫動風險多3成

一項發表於《流行病學與預防/生活方式和心臟代謝健康科學研討會》的研究顯示,憂鬱症可能是造成心房顫動(是一種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可造成血塊和中風)的危險因子。
2018-06-06

高學歷孩子變啃老族,如何鼓勵他別再讓爸媽養?

在研究生滿街跑、高階工作卻沒有相對增加的情況下,畢業卻不就業、零收入的靠爸族愈來愈多。當家裡出現啃老族,父母該怎麼鼓勵他們出去闖一闖,為自己的未來打算?大環境的經濟難題加重了許多人肩上的負擔,有些父母辛苦了一輩子栽培孩子,就是希望孩子未來至少有能力養活自己、獨立自主;但不知為何,有些念熱門科系、擁有高學歷的資優生,即便擁有令人羨慕的光環,畢業後卻選擇窩在家裡讓父母養,到底他們在適應社會上出了什麼問題?
2018-06-01

長壽不一定樂活?快來看看你是不是健康老人

根據內政部公布的數據,臺灣平均壽命已達80歲,但衛福部統計卻發現,國人健康餘命只有71.2歲,也就是說,國人晚年平均近9年臥病在床。相較於過去總是以有無慢性病為判斷指標,這幾年,愈來愈多專家認為,「睡得好、吃得好、常活動、樂天知命」才算是健康老人。
2018-06-01

焦慮少年,長大易憂鬱

根據一項紐西蘭的研究顯示,罹患焦慮疾病的青少年成年後較容易產生心理及藥酒癮問題。研究者觀察964位14~21歲被診斷為有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畏懼症及恐慌症的青少年,結果發現他們在成年期初期較容易罹患藥物濫用症、憂鬱症或焦慮症,且青少年期出現焦慮症的類型愈多,成年期初期出現憂鬱症的可能性及嚴重性愈高。
2018-05-30

澳洲研究:雙性戀者更易焦慮、憂鬱!

雙性戀者比常人更易焦慮、憂鬱,5月號英國精神醫學月刊報導,澳洲一項實驗發現,確認自己為雙性戀的年輕人或中年人比常人容易焦慮、憂鬱及有負向的想法,更容易發生心理疾病。此研究從 1999.2001年,訪談了 4824位年齡介於 20.24歲及 40.44歲的人。研究者指出,沒有明確的異性戀或同性戀傾向是嚴重的壓力源,加上與傳統性觀念相左所背負的壓力,使雙性戀者比常人更易焦慮、憂鬱。
2018-05-09

美憂鬱人口遽增,研究建議將心理健康納醫療險

根據美國聯邦健康數據顯示,將近830萬名美國成人(約占3.4%美國人口)飽受嚴重心理精神困擾,比以往的統計還要高(之前的數據低於3%),自殺率也不斷攀升。然而,一項發表於《精神科服務》期刊的研究指出,許多人卻得不到他們需要的幫助。
2018-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