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親友罹患了憂鬱症,手足無措是不會改變什麼的,只有成為患者的支柱,才能共同度過,迎向期望的未來。
身旁有越來越多的朋友罹患憂鬱症,你意識到了嗎?是什麼樣的原因,他們不再願意笑了?是生病、飽受壓力、還是著了魔、犯了沖..?除了覺察與關心外,了解憂鬱症是什麼及學習面對協助憂鬱症患者,已是必要的課題。
協助憂鬱症患者
根據董氏基金會針對 102位到台北市立醫院精神科就診的憂鬱症患者家屬進行的「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朋友相處現況」調查報告顯示,當身旁出現憂鬱症患者時,大多數會產生的情緒反應是「難過」,再來是「不知所措」和「生氣」。台北市立中興醫院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會產生上述情緒,是由於生活上的規律和習慣被突如其來的變故打破,加上對憂鬱症患者不知如何照顧等因素所致。因此,詹佳真對家屬如何協助病患的部分,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當身旁親友出現情緒低落並有明顯異常行為長達兩個星期以上,這時應立即覺察─他需要看醫生了!而在發病期間要定時提醒患者服藥,協助其維持正常的睡眠及飲食習慣,最重要是多陪伴、傾聽和鼓勵患者,這對改善病情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幫患者設計漸進式的活動,多數病人不願走到戶外,所以一開始可以先安排輕鬆的短程散步,之後可視病患情況安排爬山或鼓勵其參加無壓迫性的社交活動。再來,對患者的恢復切勿過分預期,要時時給予信心,即使一小點進步也要給予鼓勵。最重要的是幫助患者消除自殺的意念,提出成功的治癒案例當作舉證,以降低其失望的感覺;也可提出患者曾努力過有價值的事件來增加其成就感,或讓患者明白自己在家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讓其知道家屬多麼需要他,以給予患者活下去的動力。
親友支持是最好的藥方
當家人或朋友得到憂鬱症,身為患者的家屬一定背負了很大的壓力。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系副教授林家興認為,週遭的親人突然有了反常現象,我們根本不會認為他生病了,多數人將患者的無法溝通、失眠或怪異行為視為其本身在耍個性,或是以為他只是最近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才會如此,其實並不盡然!林家興表示,憂鬱症是相當普遍的疾病,常起因於心理壓力導致發病,在流行率上有 5 . 10%的患病機會,因此必須養成患病即就醫的概念。而就國內醫療現況而言,家屬常會感到求助無門的原因,在於家屬或病患對醫療體系不信任,面對著醫師問診時間短,常常進去不到 5分鐘就草草結束,若能提昇個別或團體心理諮商的資源,相信可以提供家屬更多求助的管道。而藥物治療是治好憂鬱症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必須加強藥物使用的教育及概念。此外,林家興特別提到,最好的藥方其實就是家屬親友的陪伴與支持,因此,他相當鼓勵成立家屬支持團體,這樣可以讓憂鬱症患者及家屬有個支持管道來共同面對憂鬱症。
接近痊癒時最危險
曾是憂鬱症患者家屬的嘉隆企業負責人朱英龍表示,他的夫人在 7年前得到憂鬱症,前後共發病10 次。這期間他付出了許多愛心、耐心和信心來照顧,終於讓朱太太有了起色;但遺憾的是,只因一時的疏忽,患者在接近恢復時,反而轉向自我了結一途。因此,他認為罹患憂鬱症的病人,相當害怕孤獨,缺乏安全感,很需要家屬親友的陪伴,若是患者在配合度以及溝通能力上顯得較差,家屬也要絕對地體認與明白,這是正常的患病症狀之一。家屬唯一能做的是「忍」,以及多了解、認識症狀,不應該對患者亂發脾氣。家屬最好能多吸收相關的資訊,以進一步認識憂鬱症。如此,家屬可預防自己也
陷入憂鬱症,並提高自己對憂鬱症的抵抗力,並且要相信憂鬱症會痊癒的事實,多以實例來鼓勵患者,使其對醫生和藥物更有信心。千萬不能以為患者快恢復了,就疏忽了對他的照顧;大多數自殺悲劇的發生,常在這個時期。所以,就算痊癒後,也要維持醫生的指示服藥及複診觀察,才能預防悲劇發生。
朱英龍也對政府和醫藥界做出呼籲,現今政府不能再只對癌症和愛滋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忽略了憂鬱症。未來還應該對憂鬱症更加重視,改善精神醫療體系人員不足的問題,如此才能提升醫療效果,讓家屬和病患更有信心。
給予患者「三心二毅」
其實患了憂鬱症並不可怕,也不可恥,患者的意識是清楚的,只是身體內的化學物質部分失調,讓患者的認知和行為與以往不同。他們需要陪伴,而不是家屬親友的不諒解;更重要的是,我們對病情的改善不能用壓迫的方式,而是要用鼓勵與循循善誘的方法來協助就醫。學習給予患者「三心」,即「關心」、「耐心」和「信心」,也就是時時關心患者,耐心地照顧患者,對患者的恢復有信心。另外,對患者保持「二毅」,就是「鼓勵患者就醫要有毅力」與「提醒按時服藥要有毅力」!
陪伴憂鬱症病人的歲月會有多久,沒有人知道,但家屬親友在協助病患恢復的過程中,無疑是扮演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柱角色,所以家屬及照顧者的情緒也要適時地宣洩,以維持樂觀、鼓勵的心,及健康的身體。如此,只要用心去了解、陪伴患者,相信彼此一定可以預約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