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尿控協會定義24小時內排尿超過8次就是「頻尿」,現代人喝多了咖啡、茶或酒精,可能暫時頻尿,這可調整飲食改善;若頻尿且「急尿(急迫性尿意)」或「夜尿超過2次」,應警惕是否有「膀胱過動症」!以下說明治療方法。
膀胱過動症不等於尿失禁,三大症狀:頻尿、急尿和夜尿
有些人會將膀胱過動症(Overactive Bladder,簡稱OAB)與尿失禁混為一談,尿失禁是指尿液不受控制溢出的現象;而膀胱過動症則是一種因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縮,導致出現頻尿、急尿和夜尿等三大主要症狀的疾病,初期不一定會有不受控制的漏尿。
根據台灣、南韓及中國等地聯合研究數據統計,40歲以上族群,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為20.8%,其中女性為22.1%,男性則為19.5%,且比例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註)。根據此數據,估算台灣40歲以上膀胱過動症患者超過400萬人,然而,實際上意識到此疾病,並前往就醫的人數並不多。
亞東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古博文提到,年長者常將膀胱過動症誤認為正常老化,因而延誤就醫。其實不僅夜尿症狀會干擾睡眠,導致慢性疲勞;膀胱過動症有時也是其他健康問題的警訊,假如泌尿道長期感染發炎而影響到膀胱功能,未及時處理,甚至可能造成腎臟損傷。另外,有些患者擔心出門找不到廁所,選擇減少外出和社交活動,變得孤僻、封閉、生活品質下降,惡性循環下,身心最後可能都亮紅燈。
四指標自評,3分以上即膀胱過動症
近年來隨著衛教知識的普及,泌尿道問題不再像過去難以啟齒,為了讓更多人警覺膀胱過動症,日本泌尿科醫師北村慎一提出「膀胱過動症症狀評分表」,從頻尿、急尿、夜尿及急迫性尿失禁四大方面評估,總分≧3分即符合膀胱過動症診斷標準。
「膀胱過動症」症狀自評表
解析:
3~5分為「輕度膀胱過動症」
6分以上為「中度膀胱過動症」
12分以上為「重度膀胱過動症」
八成患者可靠行為治療與規律藥物治療改善
並非所有膀胱過動症患者都會使用藥物治療,古博文醫師表示,輕度膀胱過動症患者因症狀相對輕微,會建議先從日常行為調整、進行凱格爾運動等行為治療,以及強化個人免疫力著手,輔以尿布或尿墊等用品來改善。
許多患者擔心長期吃藥會有副作用,隨著新型藥物的開發,副作用已逐漸改善,中重度膀胱過動症患者目前以抗乙醯膽鹼藥物或β3乙型交感受體促進劑為主要藥物,在醫師考量下可合併使用,等到症狀改善、不至於嚴重影響生活時,可再與主治醫師討論減藥或逐漸規劃停藥。
治療膀胱過動症的2大類藥物
快速掌握三大後線治療 健保給付情形、副作用
雖然絕大部分的膀胱過動症患者可透過行為及藥物治療改善,但仍有少部分需要後線治療協助。古博文醫師提到,針對行為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目前有包含「肉毒桿菌素、脛神經刺激術或膀胱擴大手術」等其他治療選項,臨床上會依個別情形給予建議,供患者與家屬評估後選擇。
想要改善膀胱過動症,切記要養成良好喝水習慣,避免短時間內大量飲水,需定時定量飲水。古博文醫師強調,飲食均衡及規律運動,尤其是被稱為「提肛運動」的「凱格爾運動(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能加強尿道及陰道周圍骨盆底肌肉的訓練,雖然是老生常談,但可幫助新陳代謝,是提升生活品質相當關鍵的因素。(膀胱過動症的三大後線治療比較表,請詳見114年3-4月大家健康雜誌)
註:參考文獻: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967230/
❤️更多【解決解尿困擾方法】請看114年3-4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