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脫垂是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異常,當氣溫忽冷忽熱時,有些患者會心臟痛。多數患者心臟功能沒有明顯影響,但極少數人會產生嚴重合併症,如感染性心內膜炎、嚴重的心律不整、暈厥,甚至心因性猝死。到底哪些人可能形成嚴重的併發症,需定期回診?當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或是併發心律不整時,如何藉由藥物或手術治療?
二尖瓣脫垂盛行率約2~3%(註1),有些無症狀患者是醫師進行心臟聽診時發現有心雜音,或因其他原因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而發現。除了少數二尖瓣脫垂可能是合併遺傳性的結締組織病變(如馬凡氏症)而產生,多數造成此疾病的原因目前仍然未知。
有些二尖瓣脫垂患者有家族群聚發生的傾向,台大醫院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盧俊維主治醫師說明:「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有二尖瓣脫垂,則子女可能有二尖瓣脫垂的機率約為一般人的5倍。」
圖解二尖瓣脫垂
當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的前後葉會關閉緊貼(正確位置是下圖直線處),防止已進入左心室的血液回流至左心房。而當左心室放鬆時,二尖瓣的前後葉會打開,讓肺部經由肺靜脈流入左心房的含氧血液進入左心室。
二尖瓣脫垂的患者瓣膜較肥厚及鬆弛,當左心室收縮時,部分的二尖瓣膜會突出到左心房內,形成二尖瓣脫垂,當瓣膜無法緊閉,部分血液會在左心室收縮時逆流到左心房,稱為「二尖瓣閉鎖不全」。
.jpg)
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成人期先天性心臟病中心
二尖瓣鬆弛脫垂,恐心悸、胸悶、心律不整
二尖瓣脫垂是指瓣膜變得鬆弛,以至於有些病患在左心室收縮時,二尖瓣無法緊密的閉合,造成血液逆流到左心房,極少數的病患可能因長期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導致心室肥大及心臟功能惡化,自心臟送到全身的血液量變少,而出現心衰竭的症狀,諸如:運動時容易喘、運動耐力變差,平靜時心跳明顯加快,甚至肺水腫。
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卻仍出現和瓣膜功能異常非直接相關的症狀,例如容易疲勞、心悸、胸悶、胸痛、焦慮、運動時呼吸不順、頭暈、偏頭痛等。此外,體型會顯得較為瘦長、有偏低的血壓及心電圖異常,如果二尖瓣脫垂者出現上述情況,會被稱為二尖瓣脫垂症候群。
二尖瓣脫垂者相對於一般人,心律不整出現的機稍微增加,因而會建議接受十二導程心電圖或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以便檢視是否合併心律不整。
二尖瓣膜閉鎖不全的女性,孕期心律不整機率恐上升
二尖瓣脫垂常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懷孕前便合併心律不整或二尖瓣膜閉鎖不全的女性,懷孕後心律不整發生率可能上升,因懷孕中末期,孕婦全身血液量會增加50%,心臟要處理的血液增加,心臟負擔亦升高。若孕前未合併心律不整,且二尖瓣膜閉鎖不全狀況不嚴重,孕期風險則與一般人差別不大。
盧醫生提醒二尖瓣閉鎖不全者,可依血液逆流程度決定回診頻率。若經心臟超音波檢查,判定為完全沒有症狀者,4~5年追蹤一次即可;中等程度逆流者,則2~3年回診一次;重度逆流者,建議每年定期回診追蹤。
5大好習慣助改善不適
二尖瓣脫垂雖然多數沒有症狀,但若出現胸悶、心悸、偶爾心律不整等不適症狀,可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調整,包括:
1. 養成運動習慣、維持標準體重
2. 減少熬夜、充足睡眠
3. 調控壓力與情緒
4. 減少攝取菸、酒與咖啡因等刺激物
5. 勿服用不明藥物
若不適症狀明顯,醫師通常會開立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來減緩症狀。一般而言,此類藥物多半在症狀明顯時短期使用,不需長期服用。要注意的是,支氣管或氣喘病患急性發作時勿用,以免造成氣喘惡化。
二尖瓣脫垂病患有時會合併「姿勢性低血壓」,即姿勢快速變換(尤其是起立時),易引起頭昏、視力模糊等暫時性症狀,補充水分與鹽分可讓血管內的血液增多,改善症狀。然而,血液逆流嚴重、心臟衰竭者,反而應減少鹽分與水分攝取,以減少心臟負擔。
顯著二尖瓣膜閉鎖不全,要注意牙齒保健
當二尖瓣膜閉鎖不全,逆流的血液也會衝擊、傷害心臟內皮細胞,產生小血栓,易成為細菌的培養皿。尤其要注意牙齒上的細菌易附著於血栓及受傷的內皮細胞上。盧醫師強調,二尖瓣脫垂的患者出現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機會是一般人的3~8倍。不管有無進行牙科手術,日常都應做好牙齒保健,預防蛀牙與牙周病,因為「口腔衛生不佳是細菌的溫床」。
據2007年美國心臟學會制定的「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準則」,二尖瓣脫垂患者除非是曾感染心內膜炎,或接受過人工瓣膜置換手術,否則即使二尖瓣閉鎖不全,牙科手術前也不需要使用預防性的口服抗生素。盧醫師說明:「人工瓣膜的材質不似天然瓣膜組織般光滑,細菌較易附著。」不過,為求嚴謹仍建議:「中度以上心臟瓣膜閉鎖不全的患者,可考慮在拔牙或根管治療前一小時口服抗生素。」
「二尖瓣膜修補術」治療二尖瓣脫垂引發的「嚴重心律不整」
中等程度以上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左心室收縮功能異常、二尖瓣瓣膜厚度超過0.5公分以上、嚴重的心律不整、左心房擴大,以及年齡高於50歲等條件下,有較高的風險會形成嚴重併發症,如心衰竭,血栓形成,或心因性猝死。
盧醫師說明,年紀大不是絕對的風險因子,據2023年Pistelli等人的研究指出,二尖瓣脫垂引發心律不整的風險因子分別為:二尖瓣的前葉與後葉兩瓣膜皆有脫垂者,心律不整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92倍;有二尖瓣環分離者,為2.6倍;當心電圖檢查出現T波倒置時,為2.63倍;而經心臟核磁共振判斷有心肌纖維化者,則為16.7倍(註2)。
二尖瓣環分離是指原應位於左心室的二尖瓣後葉根部連接點,往左心房位移的現象。至於心電圖出現T波倒置,表示心肌不正常纖維化。盧醫師說明:「對於疑似合併心律不整的二尖瓣脫垂病患,可先運用24小時心電圖監測評估心率是否異常。」
若二尖瓣脫垂合併心悸、胸悶、偶爾心律不整,可用藥物治療;但當嚴重二尖瓣閉鎖不全造成心衰竭,如呼吸困難、運動耐力變差,或尚未出現症狀,卻有左心房擴大、左心室收縮功能異常或心房顫動等,藥物治療的改善效果有限,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目前大多採用「二尖瓣膜修補手術」,較少置換人工瓣膜。瓣膜修補術可增加存活率,死亡率小於1%,且能降低感染風險,術後也不需服用抗凝血藥物。現在也有最新的經心導管二尖瓣膜修補術及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二尖瓣修補手術可考慮,本文針對傳統的二尖瓣脫垂置換手術與目前的修補手術進行優缺點說明。
要注意的是,幼年時曾接受心臟手術的病患,長大後雖然心臟功能可能維持良好 ,但外科手術於心臟上存留的疤痕組織,日後有機會成為心律不整的來源。盧醫師提醒,無論是曾經歷重大手術的先天性心臟病患,或是終其一生與之共存的二尖瓣脫垂病患,都應定期回診追蹤檢查,好好守護心臟。(【4種二尖瓣脫垂置換手術與修補手術比較表】請詳見114年3-4月大家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