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蒸發灰色心情 遠離憂鬱、焦慮、躁鬱

蒸發灰色心情 遠離憂鬱、焦慮、躁鬱

出處/ 2008年10月號/第26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577
收藏 瀏覽數 : 2577
蒸發灰色心情 遠離憂鬱、焦慮、躁鬱

 

當情緒高低起伏變化莫測,交錯著狂悲狂喜的心情,或者,伴隨無法宣洩、卻又無以名狀的憂鬱,這片厚重雲層的灰色天空,怎麼遠離?曉華是媒體工作者,每接近截稿時間,週遭親友就能感受到她的情緒緊繃、歇斯底里,像火藥庫隨時快爆炸。曉華也自覺全身肌肉酸痛、情緒躁動,有時還會口乾舌躁。待案子完成,她像洩了氣的皮球,懶洋洋沒力氣。但這周而復始的循環、長期的睡眠障礙,沒因截稿結束而有改善……

曉華的情況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陳正宗看來,是罹患焦慮症。由於焦慮症和憂鬱症有許多共通症狀,像焦慮、睡眠障礙、躁動不安、無法專心、易怒、疲勞等,曉華有無憂鬱症,須再觀察是否符合憂鬱症的指標。

憂鬱、躁鬱、焦慮
多有病識感,但仍延誤就醫

■憂鬱症
病人大多有病識感,約一半的患者會就醫尋求協助,但另一半病人可能因面子問題,或對事情沒興趣、提不起勁,不願主動就醫,需親友強制就醫。陳正宗以臨床經驗舉例,他見到的憂鬱症病人常已罹患憂鬱症6~12周才來看診,這些延誤就醫的患者,需提防其有潛在自殺的意念。

■躁鬱症
其發病年齡約為20~35歲,發病較早的人,治療效果可能較差也較易復發。病人在躁症發作時,不管有無病識感,很多會因影響週遭而被強制送醫,延誤機率不大。

■焦慮症
焦慮症可分為廣泛性焦慮症、畏懼症、強迫症、恐慌症及創傷後壓力疾患。是種主觀感受,患者通常有病識感,自己會感到緊張、不安、無法靜坐,少被當事人忽略,但他們通常自認病情不甚嚴重,因此延誤就醫時間,陳正宗觀察門診中的焦慮症患者,平均拖到12周才來看診。

很多焦慮症患者身體出現頭暈、頭痛、心跳加快、胸悶等症狀,誤以為到內科或家庭醫學科就診就能解決,殊不知這是焦慮症引發,因此,病人就診時要完整的告知醫師身體的所有症狀,讓他能正確判斷。

親情是心靈最佳守門員
把握多問、多回應、多轉介

醫學上發現上述3種病症每次再發作,均會比前一次更嚴重且期間更長,因此愈早治療效果愈好,甚至建議給予預防性治療。

陳正宗強調,家屬一定要有「心靈守門人政策」,即是QPR(Question、Persuade、Refer),也就是要「一問、二應、三轉介」,多關心病患、多回應患者需求、最後轉介就醫。

以躁鬱症為例,雖是嚴重精神病的一種,其病程相當良性,很容易令當事人及家屬掉以輕心。其病程與感冒相似,某段時間出現躁症或鬱症,「就像感染感冒病毒,之後可能自動好轉而恢復正常,且復原時如同常人,但不表示不需治療,因病狀可能隨時再發」。臨床發現,躁病和鬱病持續時間不同,通常鬱病若不治療,症狀可能長達6~9個月;躁病可能持續3~6個月。

在治療策略上,躁鬱症第一次發作,要服藥2年;2年內如果再發作,第2次治療要持續服藥5年;5年內再發作,就要終身服藥。一般而言,患者一生中躁鬱症再發作的機率約六成,但經過治療,完全治癒的機率很高,治療後就像正常人,完全看不出曾得病。大部分患者在藥物治療後都能正常工作,也擁有穩定的家庭生活。

上述3種疾病都和大腦有關,大腦是很精密的器官,若它一直處於混亂狀態,時間愈長,恢復時間就需要愈久,也就表示躁鬱、憂鬱或焦慮若常發作,就需要更長的時間治療。陳正宗指出,親友對待潛在患者一定要遵守「心靈守門人政策」,多問、多回應、再轉介就醫。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