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吃出健康 保健食品 正確選擇健康食品

正確選擇健康食品

出處/ 2001年1月號/第1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253
收藏 瀏覽數 : 4253
正確選擇健康食品

你對健康食品認識多少?在廣告中,它無所不能、具有多種療效,事實上,它真的這麼神奇嗎?「健康食品管理法」通過後,又有哪些才是真正合法的健康食品呢?「我爸爸得了癌症,醫師說情況不太樂觀。聽人家說這種健康食品對抗癌細胞最有效,很多癌症病人都吃好了」;「我想減肥,吃減肥藥怕有副作用、到減肥中心又很貴,第四台廣告說這種減肥的健康食品很有效,又不傷身體,所以我就買來吃」;「我有高血壓,交際應酬後都得吃藥控制,朋友說吃了健康食品,高血壓居然好了,也不用再吃藥,所以我也想試一試」;「同事的皮膚原本有許多斑點,服用網路郵購的健康食品後,黑斑、雀斑都不見了,我真的很心動」…。

上述這些對話,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面對坊間琳瑯滿目、良莠不齊的健康食品,時有耳聞民眾吃了某些健康食品導致身體不適,難道這些人是著了魔或缺乏醫學常識嗎?

為什麼人們想買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在美國一年能夠創造160億美元的商機,過去也曾在台灣大行其道,光是台灣一年就有400多億的市場,有意分食這塊市場大餅的業者不在少數,某些不肖業者更以華而不實的廣告療效來吸引大眾,許多民眾在花了大把鈔票後,卻什麼也沒得到,甚至還帶來身體上永久的疾病。

直到88年衛生署祭出「健康食品管理法」,嚴格規定未經核准的健康食品不得宣稱療效之後,許多誇大其詞的廣告才銷聲匿跡。日前才傳出民眾服用有機鍺造成身體不適的案例,但將健康食品奉為聖品的人還是大有人在,這種強調抗癌、提高免疫力等神奇療效的有機鍺,在美國、日本等國已造成近30起因長期服用而腎衰竭死亡的病例,難道這些喜歡嘗試健康食品的人,一點都不關心自己的健康嗎?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鄭慧文指出,事實上,服用健康食品的人有一項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非常關心自己的健康」。這些人之所以對健康食品滿懷希望,就是因為他們了解「健康的身體是成功的本錢」,只要健康,就能夠青春美麗;只要健康,就可以延年益壽。因此,服用健康食品的人,就像每天早起做運動的人一樣,都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而努力。事實上很多人都知道有病就要讓醫師診治,但是慢性病的折磨真是讓人受不了,而追求身體健康與抗拒衰老,又是人們自古以來的最大渴求,所以期望用最便利的方法──服用健康食品來「補充」身體的不完美,得到健康。

可惜的是,大家在關心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健康的同時,卻忽略了健康食品本身的安全性,以及正確的保健養生概念,以致給不肖商人推銷魚目混珠產品的機會,有鑑於此,如何讓有意服用健康食品的人能夠「買得安心、吃得放心」,實在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健康食品是仙丹嗎?

鄭慧文博士指出,由於人體隨時隨地都在變化,因此光用一個標準來補充營養素絕對不足以滿足身體的需求。人們在健康的時候要吃食物來填飽肚子,在生病的時候要吃藥治病,但是在健康恢復期若能增加特殊養分的攝取,病就好得快;疾病潛伏期若能多吃增加抵抗力的食品,身體也就不容易發病了。所以在食品與藥品之間,確實有健康食品存在的必要。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歐洲、日本等地紛紛設置健康食品的專責研究機構,以了解健康食品與保健養生之間的關連性。更何況,許多慢性病人吃藥治療,還會乖乖聽話,一旦要飲食控制,誰受得了?因此,若是能有一種健康食品、能夠配合藥物治療,發揮相乘性的治療功效,而又可以繼續享受食物美味,那該有多好?

近幾年來的科學研究結果也顯示,某些食品的「功能性」也能作為食品價值的另一種指標。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所長謝明哲教授指出,這些食品除了以醣類、蛋白質、脂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來判別好壞外,食品的功能性,亦即食物對人體生理機能的調節作用,更能夠描繪食物作用的多面性。簡單而言,舉凡「降血壓」、「增加免疫細胞的產量」、「抑制惡性腫瘤因子的生長」等,就是食品功能性的表現。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營養學博士楊乃彥也指出,健康食品的確在某些層面能夠幫助人們補充缺乏的營養素或加強預防疾病的能力。如:抗氧化的維生素C、E和胡蘿蔔素等,在預防癌症、心肺疾病、白內障、延緩老化等方面有效果。高纖維的食品,可預防便祕、痔瘡、結腸癌、靜脈瘤或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此外,食品中某些成分也有保健的功能。例如魚肝油中的EPA和DHA具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降低血栓等作用,也可減少中風的罹患率。香菇和靈芝中的多醣體都有強化免疫系統的效果,甚至有抗癌的能力。近來又發現食物中的寡醣(Oligo)可增加腸內比菲德斯菌(Bifidus),促進腸管蠕動、幫助消化、預防便祕。

另一方面,和信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指出,健康食品之所以稱為「食品」,正是因為它們不具有「藥品」的功效。所以全世界國家的藥政管理機構,都不許健康食品在販賣時宣稱有醫療功能,如果宣稱有治病功能,是犯法的,會遭受取締。陳昭姿主任強調,事實上,醫學上原本並沒有健康食品這個名詞,它們根本就是食品。真正具有醫療用途的產品,都必須經過嚴謹的求證過程,才能取得藥品許可證,以醫藥品販賣,也才能公開宣稱具有經過驗證的醫療效能。

什麼是「健康食品」?

「健康食品」是我國特殊的名詞,在中國大陸通稱為「保健食品」,在美國叫做「營養補充品」(Nutritional Supplement),日本則是冠上「機能性食品」的名稱。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李錦楓教授指出,廣義的健康食品概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的健康食品,二是人工的療養食品(如:營養強化或調製食品)。而日本國民生活中心則將健康食品解釋為:「食品的成分有特徵、比一般食品對保健、維持與增進健康更有積極意義,或可期待有這類效果的食品」。因此,在日本最暢銷的健康食品依序為:梅製品、健康茶、人蔘及人蔘茶、綠藻、蜂王乳、胚芽製品、酵素製品、薏仁、豆漿、甜味料、脫水西洋李子、葉綠素製品、花粉製品、香菇抽出物,以及目前熱門的靈芝等;在美國,最暢銷的九種健康食品依予為:維生素類、種子類、糖果類、堅果類、蜂蜜類、穀類粉、補充食品類、健康茶類及脫水水果類。許多營養學專家把「有機食品」(有機蔬果)和「天然食品」(如糙米、粗糖、戶外長大的土雞、未經處理的蜂蜜等)也歸為健康食品。在美國的健康食品商店(Health Food Store)所販賣的正是這類食品。

至於維他命,雖然有專家認為未來維他命應該不再是藥品而是健康食品,但牽涉到處方與非處方、劑量、關稅稅率等問題,還有待多方研究。我國目前法令規定維他命是依劑量區分為藥品與食品,其中藥品類維他命又分為處方藥與非處方藥,至於劑量在每日建議攝取量(RDA)之1.5倍以下者,則歸類為食品。目前2/3的維他命均被列為藥品,只有1/3列為食品,一般民眾在藥店買到的維他命多屬非處方藥。

過去台灣並無法令規範健康食品,民眾總是以「以耳傳耳」、「人云亦云」的方式選購,自民國88年8月3日「健康食品管理法」後,終於有了較明確的界定。

健康食品管理法中所謂的健康食品定義為:「凡食品符合下列條件者,屬健康食品:一、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二、特別標示或廣告『提供特殊營養素』或『具有特定之保健功效』,兩項條件都必須符合,才是健康食品;缺任何一項,則非健康食品。」這並不是說,只有衛生主管機關認證許可的才是健康食品,而是指未經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在標示及宣傳上不可再出現特殊營養素或保健功效等字眼。

目前屬於衛生署認定的保健功效健康食品包含以下7大類:調節血脂功能、調整腸胃功能、調整免疫機能功能、改善骨質疏鬆功能、牙齒保健功能、調節血糖功能、護肝功能(針對化學性肝損傷)等7項。而市面上已經衛生署核發健康食品許可證的有12種,預計陸續將有其他產品申請通過,而這些由衛生主管機關認證的健康食品,不僅提供民眾一個有利的選擇依據外,也多了一層安全保障。

如何選購健康食品

然而,市面上的商品琳瑯滿目,要怎麼選擇才能買到符合需求的保健養生食品呢?鄭慧文博士提醒民眾可朝三方面著手。

一、 先考量實際需求。在選購健康食品時,一定要仔細考量自己的需求,不要隨意聽信廣告,以免買到來路不明的產品,服用後不僅無法得到預期的健康效益,反而傷身又傷心。

二、 依個人體質來選擇。醫學研究顯示,某些健康食品能夠預防疾病或改善健康,但前提是「必須配合個人體質或狀況服用」,比方說孕婦、嬰幼兒、病患切勿隨意服用健康食品。因此在選購健康食品之前,最好先請教專業醫事人員,如醫師、藥師或營養師,依個人體質來選擇適合的產品,以少量多次的漸進方式來食用。並了解健康食品的適用對象、用法用量及禁忌等注意事項,才能真正吃得安心。

三、 養成注意標示的習慣。選購健康食品時應該要注意,產品的中文標示是否完整列舉:品名、成份、製造日期、有效日期、製造廠商或代理商的的名稱、地址及聯絡電話、用法用量、建議使用對象、禁忌或注意事項,甚至是相關的科學文獻及分析檢驗數據、消費者服務專線或產品諮詢專線等資料。

四、 選擇正派經營廠商。請至有信譽的商家或販售地點購買,如全國性連鎖藥局、全國性連鎖超市、全民健保特約藥局、經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或中華民國直銷協會認可等公司購買,才能購買到安心、合法的產品。此外,若是發現購買的健康食品發生問題,請與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及各地衛生主管機關申訴。

最後要提醒您的是,有病一定要看醫生,切勿自行服用成藥,配合均衡多樣的飲食、規律正常的生活作息、適時適量的運動及輕鬆開朗的情緒,才能健康有活力。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