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從便便看健康隱憂!一分鐘檢測腸道健康

從便便看健康隱憂!一分鐘檢測腸道健康

出處/ 2018年3月號/第36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60526
收藏 瀏覽數 : 60526
從便便看健康隱憂!一分鐘檢測腸道健康
研究指出,消化功能受損,不只會引起腹瀉、便祕和息肉,也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身體機能衰老、慢性疲勞、過敏等慢性病。如何知道自己的消化功能好不好呢?沒有每天排便代表腸道不健康嗎?本文教你如何從糞便的形狀和顏色,檢視腸道健康!

 

今年25歲的小慧是上班族,雖然平常作息正常,但總是無法順利解便,最嚴重時甚至積了兩個禮拜都沒有排便。因為累積太多宿便,總是腹脹難耐,上班時也忍不住一直排氣,「大腹便便」的樣子更是影響體態,後來,排便對於小慧來說,甚至變成了一種生活壓力……

男女便祕原因大不同?

根據台灣營養基金會統計,全臺共有超過525萬人平均每4天才排便1次,或是排便要用很多力氣,而且1周超過1次排出硬球狀或香腸狀的大便。對此,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臨床上每天都會收治因便祕而來求診的患者,也遇過許多像小慧一樣的案例。不過,大部分求診的人,只是排便困難,並非便祕。

理想排便狀況是每天有進食就要排便,但依照個人進食量、腸道運作狀況不同,排便習慣會不太一樣。因此,一天排便1~3次,或3天1次在生理上還算正常範圍。若超過3天才排便1次、解便常感到困難、必須花費很大力氣才能解便,但糞便形狀是正常的長條型時,叫做「排便困難」,通常只要改善飲食,並培養良好的排便習慣就能改善。(延伸閱讀:吃對益生菌,該注意的5件事!如何DIY自製優格?)​

若嚴重排便困難,解出的糞便是顆粒硬球狀、糞便乾硬或整塊卡在肛門口,甚至解便時將肛門撐破,擦拭時有些許血跡,就算是「便祕」。

邱展賢醫師補充,一般而言,女性和男性病患的便祕情況不同。女性常見的便祕情況是吃得太少、太精緻,喜愛吃精緻澱粉,如麵包、蛋糕,或為了減肥不攝取油脂,導致大腸內沒有足夠的潤滑及糞便量,所以不容易有便意;時間久了,糞便就會形成小顆的硬球,甚至超過一星期無法解便,上述小慧的案例就是如此。反觀男生多半吃得多,但因為忙或沒時間解便,忍住便意,最後乾硬的糞便卡在肛門口,造成排便困難或便祕的情況。(延伸閱讀:若元錠、表飛鳴、愛表斯、綠藻錠,熱門整腸保健品大比拚 )​

 
天天排便
不等於沒宿便

如果每天都正常排便,代表沒有宿便嗎?對此,邱展賢醫師說,就算每天排便,也不一定每次都排得乾淨,就像擠牙膏一樣,每天都要將大便完全解乾淨是不太可能的,若每次剩得太多,累積久了也可能形成宿便。基本上,只要有固定排便,糞便形狀、顏色也都正常,呈現棕黃色香蕉狀,就不用太過擔心。

有些人認為糞便顏色較深或很臭,代表宿便多,對此,邱展賢表示,大便顏色看起來較深,可能是飲食上補充較多鐵質。若大便很臭,可能是吃得太油膩,或吃太多辛香料、味道重的食物所致,不一定就是宿便。他強調,宿便最主要的特色是「乾硬、易成顆粒狀」,而不是以顏色或臭味來判斷。(延伸閱讀:長期便祕是大腸癌警訊?宿便迷思大解析)​

「宿便每一個人都有,有宿便不代表腸胃不健康!」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李宗熙解釋,大便在大腸內形成後,不會馬上被排出,而是累積到一定量後,才會引發便意,進而排出。可將大腸看做一條水管,大腸內全部的糞便不會一次排出,新形成的糞便會將原本的向前推,留在腸道內的糞便,下次排便時會一併排出。因此,大便形成後停留在體內幾天是正常的,不必過於擔心宿便的問題。

壓力大、活動少
宿便太多易腹脹、絞痛

宿便的堆積無聲無息,不禁讓人擔心,該如何判斷宿便已累積過多?邱展賢醫師說,腸道內累積過多糞便時,頂多出現飽脹和排氣變多、氣味重,但無法順利解便的症狀,盡快解便比判斷有無宿便更重要。(延伸閱讀:別依賴酵素、益生菌!4個好習慣遠離便祕)​

李宗熙醫師指出,不少人有腸胃脹氣的困擾,腸胃脹氣的成因很多,除了體內有多餘的糞便跟氣體外,也可能是腸胃太敏感。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休息及活動量都不足,可能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導致腸胃敏感度增高而不適,這些人常將不適歸咎於宿便堆積太多。

若腸道堆積過多宿便,有些人會出現腸胃絞痛的情況,李宗熙醫師解釋,這是因為腸子內的糞便水分被越吸越乾,腸道需要花更大力氣蠕動才能將糞便向前推擠,因而造成短暫腸胃絞痛的症狀。延伸閱讀胃脹氣好難過,怎麼搞定?)​

棕黃色的香蕉狀大便
最健康

比較容易自我判斷腸道健康的方法,是觀察糞便外觀。邱展賢醫師提到,棕黃色到深黃色的香蕉狀大便是最健康的,有些人的糞便稍微深棕色,這不用太過緊張,通常綠色或深色蔬菜吃較多的人,糞便顏色會較深。若消化不良,可能會出現淺黃色,偶爾帶一些綠色的糞便,這可能是消化能力稍差,排出的膽汁較多,不用太過擔心。不過,倘若大便帶血變深、或大便顏色很淡,出現淡黃甚至白色,便需提高警覺。

邱展賢醫師補充,若大便軟爛或水瀉、一天排便3、4次,體重又減輕,可能營養吸收出問題。李宗熙醫師則認為,若偶爾因不潔飲食或一般腸炎出現腹瀉、大便鬆軟及顏色改變,不用太過緊張。若腹瀉超過2週,還合併體重減輕、發燒等情況,就要盡快找醫師處理。(延伸閱讀:預防大腸癌,吃葉酸有效嗎? )​

若大便突然變細長型、或突然出現解便困難、大便帶血的情況也要注意,可能是息肉或腫瘤導致腸道出血及阻塞。雖然臨床上大便帶血的情況,多是痔瘡破裂所致,但排除痔瘡問題,就可能是腸內有腫瘤、潰瘍或發炎,只要連續多天排便都帶血,或排出較深紅色的血及血塊,建議盡快找醫師檢查。 (延伸閱讀:及早發現大腸癌,4大篩檢法比一比)​

關鍵字: 宿便便祕息肉腸道健康腹瀉排便困難腹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