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當心「老年憂鬱症」危機

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當心「老年憂鬱症」危機

出處/ 2016年10月號/第35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576
收藏 瀏覽數 : 3576
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當心「老年憂鬱症」危機

行政院統計,臺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但國內研究卻發現,平均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就有1位深受憂鬱所苦,推估全臺約有31萬名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而「老年憂鬱症」正是年長者自殺的主要原因……

曉婷的媽媽曾是個在職場呼風喚雨的女強人,但退休後三高纏身,儘管有看病服藥,病情仍控制不佳,血壓、血糖值時好時壞,擔心身體欠佳有危險,常躲在家,足不出戶。最近曉婷想盡孝心帶爸媽出遊,開心地向媽媽邀約,「我們全家一起出國走走!」媽媽卻說「妳帶爸爸去就好」。曉婷不解媽媽為何不合群、冷漠拒絕,母女倆為了這事大吵一架,已經好幾天沒說話……。

憂鬱症名列世界三大疾病
老年憂鬱易被忽略

俗話說:「人老最怕病來磨」,有個不受病痛折磨,身心靈都健康的老年生活,是所有銀髮族的願望。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指出,民眾較易察覺老人家身體與認知行為等功能上的退化,但老人家的憂鬱情緒,卻常被親友「合理化」成老化現象,需要家屬多關心。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3年的報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將有三大疾病: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屆時憂鬱症造成的疾病負擔,將僅次於癌症,成為人類第二危險殺手。西元2000年,臺灣老年人口達8.5%,正式進入「老人國」的高齡化社會,其衍生很多健康問題。對老人家來說,身體疾病與憂鬱症的連帶關係更複雜,其所造成的身心失能,更值得外界重視。

像前面的案例曉婷,就該多留意媽媽的反應,若媽媽以往喜愛旅遊,現在卻都提不起勁,就要注意媽媽可能是退休後長期身體不適而感到憂鬱,這時不要勉強媽媽出國,可換個方式,多增加平時生活中的陪伴與傾聽。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副院長黃敏偉提到,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曾在南部廣泛進行問卷調查,推估臺灣約有7~10%的65歲以上老人有潛在情緒憂鬱的問題。其中,長期在社區的老人家,憂鬱傾向約7~15%;住護理之家甚至高達30%以上。粗估臺灣包含有憂鬱傾向,到最後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的銀髮族群,約占老年人口的20%,約260萬人。

「全球有老年憂鬱症問題者,超乎想像!」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以國外研究數據指出,約有10~30%的65歲以上熟齡族群,曾有憂鬱症狀的抱怨,但實際到醫院求診而被診斷出憂鬱症者,只有1~5%。

為何「老年憂鬱症」確診率這麼低?黃敏偉副院長觀察,身體機能逐漸喪失的長輩,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無法具體陳述憂鬱症狀;加上有的老人百病纏身,醫師或照護者忙於處理疾病,忽視長輩憂鬱情緒;且多數對憂鬱症認識不深的親友,也常把老人家情緒的失落,視為自然老化的一環,「對憂鬱症認知不足、警覺不夠,讓老年憂鬱問題的嚴重性遭到低估」。

長輩憂鬱情緒不明顯
喊痛、突然失能是徵兆

其次,老人家隨著年紀增長,認知及器官功能退化,憂鬱症狀常會與其他疾病混淆,不易在第一時間被發現。黃敏偉副院長表示,他曾遇過一名年約70歲的老太太,因不吃東西、大小便失禁,且出現輕微認知功能障礙,被家人當作早發性老人失智,送到安養中心照護。

某次他與老太太交談時發現她對家中人事時地物的認知不像典型的失智,仔細詢問才發現老太太以前住鄉下,後來被在臺北工作的子女接來同住,「白天孩子不在家,又沒有熟識的鄰居、朋友可說話」,加上老太太身體機能下滑,「身體出現類似失智症的症狀,其實是憂鬱情緒造成的。」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