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小文因為近期太魯閣火車意外事故,想起當年一樣在花蓮車禍身亡的外公,悲傷的共鳴情緒油然而升,且隨著媒體不斷放映事故現場的畫面,她開始不斷在夜晚夢見車禍情節,每夜從夢中驚醒,導致夜不成眠。驚恐的心情與失眠造成小文白天精神不濟,情緒和食慾都受到影響,甚至不敢出門,近日終於在媽媽的苦口婆心勸導下,來到身心科診間,並確診小文因新聞事件已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替代性創傷。
2021年清明連假發生了台鐵408次太魯閣號出軌的重大意外,造成49人死亡、上百人受傷。歷劫歸來的傷者,以及失去至親的家屬們,無論是心理或生理都得踏上一條漫長的復原路。而挺進前線的搜救隊、警消、醫護、軍人甚至是新聞記者,把握分秒在各個職位中發揮專業,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也非一般人能夠想像。
這些身處災難前線的人,經歷浩劫現場,身心承受巨大衝擊,要提防出現「急性壓力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替代性創傷」等症狀。杏語心靈診所諮商心理師林靜君表示:「事件衝擊來得太大、太突然時,可能出現恐懼害怕、無助感等強烈反應,這些強烈情緒進而影響到生活,形成『急性壓力症』(ASD),當事人可能會失眠、做惡夢、會想逃避現實,也可能腦中會一直回憶起恐怖的感受,彷彿回到事發當時。急性壓力症狀通常會在事件發生後三天至一個月內。」(延伸閱讀:年平均每小時4人想輕生!憂鬱想自殺怎麼辦? 心理師2技巧練習改善情緒)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身心甚鉅
林靜君心理師說,相較於急性壓力所呈現的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更容易被輕忽,因為有時症狀是在創傷事件後一段時間才發生。」對當事人來說,客觀上事件已經過去了,但有時卻會不分晝夜,突如其來出現創傷事件的畫面,受創的感覺如同置身災難現場一般,愈不想想起,愈揮之不去,形成極大的痛苦。
當事人也常在事件後持續在緊繃的狀態而不自覺,對生活充滿警戒、感受到周圍環境是不安全的,對世界憤世嫉俗、疏離人群、無法專心,容易對別人發脾氣、會失眠、反覆做惡夢、食慾不振、胃潰瘍等狀況。甚至過度責怪、不斷重複回憶事故情境或絕口不提任何有關創傷事件的記憶,或有自我傷害的衝動。當事人的身心備受折磨,整個人失去掌控感,甚至進一步影響人際關係、家庭關係。
羅東博愛醫院身心科陳彥蓉主任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發生在經歷重大天災或人禍的當事人身上,但非當事人的親友也可能因目睹或耳聞至親罹難而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另外,有些在重大災難事件存活下來的人,會有一種「倖存者的罪惡感」。林靜君說:「他們會覺得,為什麼是我活過來呢?好像跟這個世界非常疏離。對於已經往生的人,感到極度內疚與自責,認為自己在當時為何不能夠做點什麼,讓結局不一樣。」
「替代性創傷」不容忽視
「替代性創傷」也常發生在創傷事件相關人員,會將別人的痛苦扛在肩上、變成自己的痛苦,為別人所苦,嚴重者會影響到生活功能、人際表現。在現場處理事故的所有工作人員,及醫護、警消、諮商師、或社工等和看著新聞報導、感到痛苦與悲傷的人,都可能產生。
林靜君指出,「這部分必須注意,或許在工作現場、或看著電視新聞報導的人,當下不會意識到、沒有感覺,其實默默之中,早已形成創傷。」有替代性創傷的人,生活會變得沒有鬥志,感覺不到希望,容易生氣、也會做惡夢,常有使不上力的感覺,有的人抵抗力會變差,容易引發感冒等身心症狀。(延伸閱讀:面對意外,做什麼能揮別無力感?又該如何安慰傷者與家屬?)
太魯閣火車出軌意外隨著新聞不斷播送消息,已廣泛成為大眾的創傷,就算並非當事人,也可能因為媒體報導,使閱聽大眾與事故產生連結,民眾內心對受害者產生同理與共鳴感,就可能因此出現「替代性創傷」,或是再次觸發過去的傷痛經驗,誘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災難後身心失調,打開心扉、拿回生活主導權是最好解藥
「重大意外發生的衝擊很大,易導致身心分離,失去統合能力。」林靜君心理師建議,倖存者及高密度在災難現場工作的人,事件過後要練習讓自己打開心門、談談這段悲傷的經歷,在談論的過程中,身心會慢慢統合。(延伸閱讀:失戀、失業、重病、親人離別怎麼調適心理?專家開「心靈處方箋」陪你度過情緒難關)
她表示,「在國外一些重大災難現場,例如火災急救現場,當消防員或救護人員看到慘不忍睹的畫面後,會在專業心理師的引導之下,進行解壓急救,讓大家說說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感受是什麼?訴說的過程,有安撫、宣洩的作用」。
本來有飲酒習慣的人,當心理上面臨失控的負面情緒,往往會選擇用喝酒的方式來麻痺自己。林靜君提醒,「千萬不要利用酒精去掩蓋這些感受。創傷後,懂得即時分享資訊是有意義與功能的,不要害怕提起這些事情,尤其在這麼重大的事件當中,每一個相關參與人都有自己的歷程,透過分享感受,會有一種被『支持』的感覺。」
羅東博愛醫院身心科陳彥蓉主任提醒,要預防或緩解症狀,最重要的是要察覺症狀,並積極健壯自己的精神力,除了避免一直閱聽新聞中有關死傷場面過度仔細的報導之外,要經常走出家門、豐富生活的內容,如多親近大自然、多與朋友互動、建立關係等,以增強精神的靭性。
林靜君建議不妨透過穩定的睡眠、飲食、運動,慢慢地找回生活的主導權。把陷入災難的心理狀態,拉回生活的軌道,練習回歸執行本來人生中規劃的事情,多增加與人的連結,減少創傷衝擊力道。
面對全國性的創傷,如果察覺身邊親友或自己,有身心失調的症狀影響到生活,林靜君提醒,請鼓勵當事人尋求專業的協助,可以到精神科、身心科、諮商所進一步的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