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皮膚疾病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 中西醫如何共治濕疹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 中西醫如何共治濕疹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40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509
收藏 瀏覽數 : 7509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發作 中西醫如何共治濕疹

天氣愈冷愈想洗熱水澡,但過熱的水溫會刺激皮膚,不少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患者因此病情反覆發作。異位性皮膚炎除了看西醫的皮膚科治療,看中醫是否能減少類固醇的使用?中醫療效如何?中西醫又該如何搭配?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晉瑋曾診治一名40歲女性,過去有異位性皮膚炎和慢性尋麻疹的病史,本來控制穩定,後來因為新冠肺炎確診後出現皮膚搔癢加重的現象,推測因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造成免疫失衡,給予和解少陽、疏肝透邪的療法後逐漸改善。他解釋,面對免疫失衡,中醫的治療偏重於驅邪外出,間接減少人體對於外來病毒所引發的過敏反應,而西醫通常會給予抗組織胺和類固醇,直接降低免疫反應,這是中西醫學的差異。

異膚患者天生「濕濁體質」 若作息、飲食失調易誘發病情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搔癢、發炎性的皮膚病,最常發生在兒童身上,與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和家族史有關。楊晉瑋中醫師表示,就中醫理論而言,異位性皮膚炎主要致病機轉為「濕濁」,次要則可依照邪氣種類(如風、熱、燥、火、毒素(藥毒、食毒等)、寒包火)、病理產物(氣滯、血瘀)和正氣虛衰(陰虛、血虛多見)而有所不同,主次病機時常同時存在。

他進一步說明,「肺主皮毛,脾為後天之本,與濕邪的代謝有關。搔癢症狀與皮膚感覺神經的過度敏感有關,也與肝有著密切關係。」中醫治療會著重於讓「肺、脾(胃)、肝臟」三者間維持穩定平衡。

患者易出現「濕濁體質」是基因遺傳所致,若加上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不健康,如果愛吃燒烤、油炸、辛辣、冰飲、啤酒、精緻高糖、加工食品等,會造成體內濕氣增加;缺少有氧運動、長處空調環境或飲水不足,會造成排汗和解尿排濕機制受阻;長期壓力大、焦慮、緊張、失眠熬夜,會導致患者交感神經亢奮而皮膚更搔癢敏感。楊晉瑋中醫師提醒,患者在先天不良和後天失調的條件下,適逢潮濕悶熱及冷熱溫差明顯的季節,或身處過敏原多的環境,就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想減少抗組織胺和類固醇使用 患者因而尋求中醫治療

西醫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目標在於減少皮膚發炎症狀、防止病情惡化,並採用階梯治療模式,將治療的副作用降到最低。根據患者年齡、疾病嚴重度和發生部位,會給予合適的外用類固醇或抗生素治療,若外用類固醇使用過多,常見副作用如:皮膚變薄、萎縮、血管擴張、出現萎縮紋、色素沉澱、多毛症、皮膚感染、痤瘡、酒糟等。若使用局部免疫抑制劑(例如tarcrolimus和pimecrolimus)則無類固醇相關副作用。

若搔癢嚴重,西醫會給予口服抗組織胺,必要時考慮口服類固醇,或配合抗生素治療搔抓造成的傷口感染。楊晉瑋中醫師表示,多數民眾擔心長期使用抗組織胺和類固醇出現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故前來尋求中醫治療。

中醫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急性、亞急性期、慢性期大不同

楊晉瑋中醫師解釋中醫治療的重點,若是「急性發作期」,應以局部(皮損病灶)處置為主,整體(臟腑)為輔;若是「反覆發作」,則以整體調理為主,輔以局部處置。

■急性期治療

多以皮膚紅、癢、腫、熱、痛,伴隨滲出物為主,原因為風、濕、熱、火、毒素等邪氣偏盛。《外科正宗》消風散為主方,癢者加金銀花、連翹、魚腥草,腫者伴滲出物加白蘚皮,紅熱痛者加地丁、板藍根,可以同時使用中藥濕敷療法。

中藥濕敷療法」是指用中藥材煎煮後的湯汁沾濕紗布(紗布拿起來會滴下藥汁),將病灶洗淨後直接敷蓋20~30分鐘。主要用於急性濕疹的治療,目的是止癢、消炎、消腫。若為敏感性肌膚者,中藥濕敷後可用清水沖洗乾淨,或是濕敷後皮膚較為乾燥者,可搭配塗抹保濕型的中藥膏或乳液。

■慢性期治療

表現為皮膚乾燥、色素沉澱、苔蘚化病變,原因為正氣不足,夾雜痰瘀或餘邪未盡。治療可使用《證治準繩》當歸飲子,皮膚乾燥者重用生地、酌加麥冬,色素沉澱者加赤芍、丹參、牡丹皮,可配合使用紫草、當歸、麻油、黃蠟(蜜蠟)等成分製成的紫雲膏,消炎消腫、滋潤肌膚,促進傷口癒合。

■亞急性期治療

病灶以乾癢脫屑為主,皮屑下方皮膚略呈現暗紅色,觸診有悶熱感,偶伴隨少許滲出液,原因為脾肺濕熱陰虛。治療會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甘露飲為主方,酌加魚腥草、白蘚皮、丹皮來止癢、滋潤,避免脫屑。

楊晉瑋中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者的病灶會隨著季節氣候變化,往往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相互轉換,可在疾病穩定時期酌加玉屏風散,以增強「衛氣」(意指保護身體免受外在病邪傷害的正氣)。此外,局部皮膚病灶可使用不含類固醇成分的中藥外用製劑,以減緩皮膚搔癢、滲液、增厚、色素沉澱現象。

少吃16種促進發作的「發物」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減少接觸塵蟎等過敏原,楊晉瑋中醫師也會建議少食用以下食物,以免加重體內濕氣,且會增加人體對於常見過敏原的致敏性。可結合西醫的過敏原檢測,綜合評估後找出及遠離食物性的過敏原:

1.生冷、2.麥類(大麥、小麥)、3.精緻糖(砂糖、蔗糖)、4.奶、5.蛋、6.蝦蟹、不新鮮的海鮮、7.鴨肉、8.芋頭、9.竹筍、10.韭菜、11.蒜頭、咖哩、辣椒等辣味食物、12.油炸食品、13.奇異果、芒果、14.花生、15.巧克力、16.酒類等會促進發作的「發物」。

民眾尋求中西醫共治要注意什麼

中西醫如何共治異位性皮膚炎?楊晉瑋中醫師分享,一名50歲更年期女性,過去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最近因體檢發現血脂異常,低密度膽固醇偏高為180mg/dl(理想值應<130mg/dL),服用冠脂妥三個月後開始皮膚乾癢、局部搔抓後出現滲液。他請患者停服冠脂妥,並給予中藥紅麴和養陰袪風的處方後,皮膚症狀才逐漸緩解。

楊晉瑋中醫師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急性發作時,中藥可搭配西藥減少搔抓及繼發性感染的發生,當民眾處於亞急性期和慢性期,可配合口服或外用中藥減緩症狀和體質調理,以減少復發。建議中藥和西藥間隔一小時再服用,減少交互作用。

維持皮膚屏障的完整性 對控制異膚病情很重要

楊晉瑋中醫師舉例做法如下:

1.選擇純棉的衣物,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2.避免用過熱的水溫和過量的清潔劑洗澡或洗手,可減少皮膚刺激。

3.建議用溫水(攝氏33~38度)泡澡或淋浴,洗10~15分鐘即可。

4.沐浴後以毛巾輕拍吸除肌膚上多餘的水分後,立刻全身塗抹潤膚劑保濕。之後如需使用外用藥膏,應間隔15~30分鐘再塗抹

圖片來源/富爾特數位影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