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肝膽腸胃 胃痛吃胃藥就好?小心忽略其他疾病

胃痛吃胃藥就好?小心忽略其他疾病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41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991
收藏 瀏覽數 : 5991
胃痛吃胃藥就好?小心忽略其他疾病

胃痛就吃胃藥止痛?小心忽略了膽管、膽囊、胰臟、大腸等問題。要注意的是,早期胃癌、慢性胃炎、胃食道逆流、感染幽門桿菌不會有痛感。若胃癌出現痛感,可能已進展到晚期,若慢性胃炎出現痛感,則可能有嚴重的胃潰瘍。胃痛務必找專科醫師檢查,盡快找出病因。

許多人都有胃痛的困擾,但難以分辨原因,常自行至藥局購買胃藥緩解不適,而忽略了疾病的診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劉乃仁表示,「胃痛」不代表胃臟出問題,大部分是病人誤以為胃出問題的一種描述方式,更精準的用語是「上腹痛」,可能牽涉的器官有膽管、膽囊、胰臟、大腸等,「所有的腹部器官出現問題,都可能呈現病人主觀認為的胃痛感覺」。

胃痛代表胃食道逆流、胃潰瘍或早期胃癌?

有些人懷疑胃痛是「胃食道逆流」造成?劉乃仁醫師強調,胃食道逆流不會引發上腹部疼痛,診斷標準是患者胃部的食物是否隨著胃酸往上衝,以致胸口有灼熱感、口腔有酸或苦的感覺,尤其飲食後彎身或躺下時,有泛酸、火燒心加劇的感覺。通常主訴胃痛、懷疑自己罹患胃食道逆流的患者,高達9成都不是胃食道逆流。

有些人擔心胃痛是胃潰瘍引發,胃潰瘍常見原因為(1)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2)常空腹食用刺激性、高油脂食物;(3)長期飲酒、吸菸、吃檳榔;(4)長期服用消炎止痛、阿斯匹林、類固醇等藥物;(5)壓力大、憂慮、焦慮、緊張等;(6)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以致破壞胃黏膜,導致胃發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其有1~2%風險發展為胃癌。建議先自行調整前5個原因,看腹痛、腹脹、消化不良、噁心等症狀有無改善。若未改善且有黑便(代表血便),要盡快就醫。如果醫師看診後懷疑是幽門螺旋桿菌導致潰瘍,會進一步安排碳十三尿素呼氣測試、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確診後再進行藥物治療。

劉乃仁醫師提醒,早期胃癌幾乎不痛、沒有不適症狀,需靠內視鏡診斷,一旦出現胃痛的感覺,常已是晚期胃癌,呼籲高危險族群,如:50歲以上民眾,或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病史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治療發炎或潰瘍,提升存活率。

劉乃仁醫師補充,一般健康的民眾感到胃痛,常是吃太油、太辣、太酸等刺激性食物,使胃部蠕動不良或脹氣。若胃黏膜受傷,胃痛會長期持續,通常陣發型的胃痛跟胃部疾病關係不大,反而可能是膽管、膽囊結石等問題造成,建議找肝膽腸胃科詳細檢查。

上腹痛就買胃藥吃? 有機會舒緩但不會解決問題

不少民眾感覺上腹痛,就買胃藥吃,甚至是買止痛藥想「止痛」,這是錯誤觀念!劉乃仁醫師強調,要先搞懂上腹痛的原因。胃藥通常是制酸劑,可抑制胃酸、抗痙攣,但民眾應先就醫診斷是什麼原因造成上腹疼痛,再對症下藥,針對上腹痛有非常多的鑑別診斷,不是只有單純吃胃藥這麼簡單,更遑論吃止痛藥。

劉乃仁醫師坦言,「肚子痛是最難看的病」,因為胰臟、膽管等器官出問題也會造成上腹痛,醫師會診斷患者的疼痛出自哪一種器官,或單純的肌肉疼痛等。如果是肌肉疼痛就吃止痛藥,如果是胃潰瘍就要抑制胃酸,如果是腸絞痛或膽囊疼痛就會使用抗痙攣的藥物。

民眾因上腹痛一直吃藥房買的胃藥,恐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劉乃仁醫生解釋,長期吃抑制胃酸的藥物,消化和營養吸收會受到影響,最好的辦法是交給專科醫師診斷,並給予適當的治療藥物。

藥局販售的「胃散」是複方成藥,成分是中和胃酸再加上薄荷以抑制胃部蠕動,但這類藥物只是緩解不適,而不是針對疾病機轉作用的藥物。此外,有些長輩會吃「胃乳」,劉乃仁醫師說,胃乳是比較早期的藥物,用途也是中和胃酸,服用後胃部的PH值會提升,也就是胃酸會被稀釋,然而藥效並不持久,也不具有真正的療效。

若胃食道逆流常引發不適,劉乃仁醫師表示,「有些人必須一輩子和此症共存,像賁門鬆弛或位置不對引發胃酸逆流的患者,就必須長期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或做手術矯正。」若器官構造沒有異常,胃食道逆流則與「吃東西」很有關係,如常吃甜食、太甜的水果、常喝酒、喝刺激性的咖啡、茶、碳酸飲料、含糖飲料、愛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類食品等,都易加重不適。此外,肥胖的患者要減肥,因肥胖會使體內負壓增加而加劇病情,建議過重的患者只要減重,就有機會減輕症狀。

❤️更多【腸癌.胃癌.胃食道逆流.腸胃炎治療與飲食祕訣】,請看113年7-8月大家健康雜誌

圖片來源/富爾特數位影像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