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家有特殊兒 過動兒該不該吃藥?

過動兒該不該吃藥?

出處/ 2012年6月號/第30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69
收藏 瀏覽數 : 3169
過動兒該不該吃藥?

翠華就讀小一的兒子被診斷出過動合併閱讀障礙,因而學習成效低落,翠華十分煩惱,不知該不該讓孩子服用藥物來改善分心的情形,拉長專注學習的時間?


英美等西方國家早在過去100年前,就已正視「學習障礙」這個問題,但臺灣直到1973年,大學教材裡才出現「學習障礙」這四個字,1985年以後,才在學界提出相關課程,1991年後落實到第一線實務教學上。在此之前,父母及師長往往將低學習成就的孩子,歸咎於環境因素或個人努力不夠,使得學障兒在教育體系上遭受不少挫折或傷害。

 

大雞慢啼非常態
輕忽心態恐耽誤早療

一般而言,臺灣的特殊孩子大多到小一、小二時,就會鑑別出究竟歸屬於那一類特殊教育,但不可諱言,都會地區資源豐富,婦幼醫院、社區小兒科醫生,地區性衛生所、公共衛生護士,都較具有敏感度,甚至還提供家訪服務,能篩檢出的個案自然較多。

 

早療上最怕的就是家屬認為「哎,大雞慢啼嘛!他叔叔小時候也是這樣。」雖說特殊兒童早期變異大,也有可能早期看不太出來,後來才漸顯異狀,但有些情況不能視為當然,像「發展比別人慢」或「學習速度比同齡孩子慢」,就是一個明顯的訊號,建議家長要多觀察,詢問左鄰右舍、親戚,不要怕丟臉,或多聽廣播、講座,別因為怕丟臉而誤了孩子的早療黃金期。

 

愈早接受孩子的特殊
愈能給予支持與協助

都市叢林的有限空間,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與學習障礙族群來說,都是最大的傷害,如同天上飛的和水裡游的,全部放在一個籠子裡,後果不言而喻。理論上,對過動兒與學習障礙族群來說,愈大的學習彈性與學習空間,他們愈覺得舒適,但這畢竟過於理想,所以不論國內外,各類特殊兒童的父母,往往滿腹心酸。

 

一旦孩子被確定是某種「障礙」,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理事長郭馨美也坦承,父母就要接受「這是一輩子的事」,父母愈早接受,孩子的情況愈有可能改善。

 

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王華沛也指出,日後完全擺脫或根絕障礙的個案雖然微乎其微,但是個別的發展及適應可因人而異。

*本單元配圖為設計攝影,純屬情境模擬。

關鍵字: 過動情緒早療吃藥學習障礙教養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