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亞最近發覺3歲半的女兒看卡通時常瞇著眼,走路時也常跌倒,帶去檢查竟發現再不治療會變弱視,焦急的她不禁擔心起來,弱視要怎麼改善?7歲的浩平長大後想當飛行員,每次看到電視上飛機在雲端遨翔的畫面,內心就深受觸動,想著:「我長大後也要那樣!」但上小學後,學校視力檢查卻發現他有弱視的問題,右眼裸視視力只有0.5,醫生說,太晚發現,估計治療後視力最多只能改善到0.6,這讓浩平非常沮喪。
浩平的媽媽帶著兒子到各大、小醫院求診,所有醫師都建議「戴眼鏡」,有的醫師還說「即使戴眼鏡也不能完全看清楚」;她實在想不通,現在連近視都可以開刀治好了,為什麼兒子的視力治療後最多只能改善到0.6?
弱視是「發育」問題
6歲前是治療黃金期
弱視是一種「發育不全」造成「視力不良」情況的統稱,這是整體「視覺系統發育不良」的結果;一旦形成,就無法透過矯正來挽救。雖然每個人體質不同,略有差異,但多數幼童的視神經發育會在6歲結束,如果在7歲以後才發現、治療,改善空間已經很小,幾近無效。
譬如一個已經被診斷為弱視的13歲孩子,矯正後視力是0.7,也就表示那不論再用戴眼鏡或手術等方式,最多也只能達到0.7。如果他6歲之前及早發現,有可能針對病因成功治療到1.0;但若不幸忽略,6歲後即便能改善,提升的程度也不大。假設他後來得了近視,可以用眼鏡或手術矯正的只有「近視度數」的部分,因為弱視的關係,矯正後最好的視力也只有0.7。
人的眼睛並不是天生下來就發育完成了,6歲之前是黃金發育期,需要「正確、充足」的光線刺激、動態刺激,來「訓練」視覺系統的形成,所以發育緩慢的現象最好能在幼稚園階段,或更早就發現,「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說是唯一的療法。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把弱視比喻為「無痛的失明」,意思是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漸漸喪失擁有正常視力的機會,雖然並不是真的全盲,但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過程,反而最容易被忽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解釋,視覺形成的過程需要訓練、適應,大腦在「視覺形成」的過程中像一個插座的角色,當插頭可以正確地插上插座,電器才能通電而正常運作。而光線從眼睛進入眼球,再通過視神經進到大腦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個地方出差錯,就會影響視覺的形成。在6歲之後,因為大腦已經根據之前的經驗來定義視覺,所以弱視者的距離感、立體感的發育都無法跟正常人一樣。
從眼球內的結構來看,理想的光源應該要在視網膜上成像,才可能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孩子約莫6歲前的眼睛是遠視眼,此時焦點是落在眼球之後,尚無法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必須經過一陣子的調節運動後才會如下圖所示,在視網膜上成像。但在發育過程中,光源的刺激仍需充足且路徑正確,才有助發育;當刺激不足,視神經、大腦的發育不夠,就無法形成良好的視覺。
治療弱視
首重多用眼
陳瑩山醫師解釋,學界、醫界對弱視的判定標準有些差異,從0.3~0.8都有,也就是有些專家認為「矯正後視力無法達到0.3才是弱視,有些醫師則認為矯正後視力不到0.8就算弱視。」
弱視的形成跟「光線刺激不當」有關,治療原理是透過手術、戴眼鏡或遮蔽等手法,來矯正光源不足或位置不正確的問題。有趣的是,弱視與近視的矯正法截然不同,為了要讓弱視的那隻眼睛「多使用」,所以醫師常開的處方是「鼓勵孩子多用眼」,所以有時候會出現孩子像「獨眼龍」般戴著遮蔽眼鏡,在打電動玩具的畫面,其實他是正在治療弱視!
弱視形成的原因
「光線刺激不當」易造成弱視,弱視的詳細成因如下表所示:
原因 | 原理 | 治療法 |
先天性白內障、眼瞼下垂、角膜白斑、角膜受過傷或出血 | 遮蔽性弱視:部分光線被遮蔽。 | 必須先動手術再處理視力不良問題。 |
斜視 | 眼位不正。 | 可能先以手術治療斜視,再以眼鏡或遮蔽防治弱視。 |
高度近視、高度遠視、高度散光(大部分是先天性) | 屈光不正。 | 戴眼鏡先讓病眼看清楚,同時治療弱視。 |
兩眼不等視(兩眼視力差太多) | 兩眼視力落差太大,因為用進廢退的緣故,弱眼會退化不用。 |
●遮蔽好眼,強迫使用弱眼,目標是讓弱眼進步、兩眼落差縮小。 ●如果早發現早治療,兩眼仍可能回復到視力1.0;發現得晚就不一定。 |
當孩子3歲,可手比上下左右
就可到眼科做眼睛檢查
經過統計,弱視的自然發生率約是3~5%,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大,但實際反應在生活中,是每一班(約40人)的孩子中,就有2個,比率並不低!陳瑩山醫師提醒,雖然現在某些縣市已規定幼稚園要定期檢查眼睛,但家長不要因此完全放心,只要懷疑有異,寧願多跑幾次眼科詳細檢查,總比漏掉來得好。
當孩子到了2歲半、3歲左右,懂得用手正確地比出上、下、左、右時就可到眼科要求做眼睛檢查;由於眼科的檢查通常比學校的準確度更高,如果懷疑視力發育不良,醫師會安排進一步檢查來找出原因。
一般眼睛正常的人無法體會弱視者的「弱勢」,究竟弱視患者一輩子所見的景象如何?當弱視的程度越嚴重,視力就越差,實務上不少患者長大後工作上、生活上的選擇因此受限,因為「伸手只見五指」,看遠物總是一片模糊。這種情況下被限制的就不只是視野的寬廣度,而是整個人生的寬廣度。所以父母在幼兒期的關心非常珍貴,寧願過於仔細,也不要忽略一點點,請留意3歲這個黃金檢查的時間點,確認孩子擁有健全的靈魂之窗。
5招預防孩子視力發育不良
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建議父母,在孩子嬰兒期起,就好好保護及訓練孩子的視力,方法如下:
1. 讓6個月前的嬰兒,適度接受「溫和」光線,不必緊閉門窗,但嬰兒床上方不要安置「直射」的光源,尤其要避免亮度高的LED燈直射。
2. 讓6個月前的嬰兒,豔陽天出門時應戴遮光的帽子或太陽眼鏡;到雪地玩耍也要戴墨鏡。
3. 在6個月後,可拿鮮豔、大色塊的玩具在寶寶眼前30公分處晃動,培養寶寶的眼球協調性、對焦能力。
4. 在1歲以前不要頻繁使用閃光燈,因為寶寶瞳孔收縮不夠快,會傷害視力。
5. 至少在2歲之前,勿讓孩子近距離(30公分以內)觀賞電子螢幕或使用3C產品。
如何觀察孩子的視力是否正常
■觀察「嬰幼兒視力」的重點
嬰幼兒雖然不會講話,仍有方法可以觀察其視力。假如到了1歲看東西還需要靠很近、經常認錯人、無法對焦、手眼不協調等,建議盡快就醫。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提供下列3個簡易測試法,讓父母能提早判斷寶寶的眼力。
1. 光線測試法
用玩具、光線同時吸引嬰兒注意,觀察孩子的視線是否隨「光線」移動,可正常隨光線移動是正常的。
2. 單眼測試法
利用乾淨紗布遮住嬰兒的一隻眼,觀察嬰兒活動是否出現異樣。測試完一眼之後,再找別的時間檢查另一眼。
如果寶寶其中一眼有問題,在使用該眼看東西時視覺會模糊,視野與平時不同,嬰兒容易焦慮不安、哭鬧不休,這時就可發現異狀。
3. 看眼神怪不怪
實務上很多媽媽都是發現寶寶「眼神怪怪的」,於是帶去看醫生,檢查後發現孩子眼睛真的有毛病!所以,一旦發現異常,卻又說不出所以然,盡快就醫檢查就對了。
■當孩子會行走,要留意6大徵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蕭雅娟說,當孩子已經會走路之後,視力不良會影響行動,出現以下症狀就可能是弱視或視力不良的徵兆,應帶到眼科詳細檢查。包括:
1. 不敢下樓梯。
2. 到陌生環境就不敢走路。
3. 無法區分階梯與平面的差異。
4. 看東西要拿很近才看得到。
5. 上課容易分心(因為看不到老師)。
6. 年齡更小的孩子都看得到的遠物,他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