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游出藍色低潮

游出藍色低潮

出處/ 2006年10月號/第24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217
收藏 瀏覽數 : 3217
游出藍色低潮

憂鬱症患者常要與情緒病魔交戰,身心的苦痛不像感冒,1、2個禮拜就能痊癒,病程的進展,也不像一般病症,能明確地掌握,許多充滿問號的疑惑,讓他們對未來徬徨失措……

 

「已用藥物治療憂鬱症快1年,為何沒有好轉的跡象?」、「每次作憂鬱症量表的分數都偏高,是否罹患憂鬱症,我該怎麼辦?」、「不知道為什麼?常覺得心情很Blue(憂鬱)、很低落,甚至不想繼續唸書。」……,國內憂鬱症防治相關網站的留言版上,每天總會收到來自各地年輕學子的「憂鬱疑惑」。

有別於過去大人所認為的「少年不識愁滋味」,在這股憂鬱怪獸占領校園之際,有愈來愈多大學生陷入憂鬱的深淵,雖然他們「青春正甜」,心中卻「鬱鬱寡歡」,面對排山倒海的憂鬱情緒,內心更湧現一堆「大問號」,為了讓他們以正確的態度面對憂鬱症,《大家健康》特別蒐集常見的憂鬱症疑問,訪問專業醫師,藉此釐清疑惑、掃除迷思,陪同這群大孩子游出人生的「藍色低潮」。

    量表大哉問

1.想驗證是否得了憂鬱症,「台灣人憂鬱症量表」準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精神科主任林亮吟表示,國人常用的「台灣人憂鬱症量表」主要是做為「自我的情緒檢測」,目的是透過量表的問題,瞭解當事人這陣子或目前的情緒狀態。量表準確度會因當下回答問題的情緒起伏有所差異;因此,憂鬱症量表「並不適合成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罹患憂鬱症的唯一依據,比較適合作為情緒的檢測工具。」

她強調,想瞭解自己是否罹患憂鬱症,較妥切的方式是透過心理諮商,或經由精神科醫師的判斷較恰當。如果是大學生,她建議先尋求學校的輔導中心,與輔導老師對話,瞭解是否需要進一步諮商。

2.憂鬱症量表得幾分,表示該就醫?

嘉義榮民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敏偉認為,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為例,當累計分數超過19分時(包含19分),需多留意目前的情緒狀態,這意味當下或最近的情緒正處低潮,若憂鬱情緒一直揮之不去,同時維持2星期,甚至1個月以上,就得試著尋找可紓解情緒的方法,或考慮尋求民間憂鬱症輔導或防制機構的協助,如張老師、生命線、心理衛生中心等。如果量表分數多次超過19分,且憂鬱情緒更低落,便需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專業看診與治療。

3.第一次和第二次的量表分數不一樣,如何取決?

不少民眾測兩次憂鬱症量表的分數不一致,讓他們很困惑,不知該根據哪次分數較適當。對此,黃敏偉強調,憂鬱症量表主要是做為當下或最近的自我情緒檢測,有可能因今天心情較好,量表分數較低;但昨天情緒較低落,分數也跟著往上升。當分數偏高時,代表自己要多留意最近的情緒狀態,因此,無法百分之百斷言一定要用哪一次的量表分數作依據。若情緒持續不佳,建議藉由精神科醫師根據其臨床表現來評量,結果較客觀。是否有憂鬱症的情形還需透過專業醫師的診斷才能確認。

4.憂鬱症量表顯示我可能有憂鬱症,但醫師說沒有,怎麼辦?

黃敏偉解釋,「台灣人憂鬱症量表」主要是提醒使用者多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況,若想進一步瞭解是否罹患憂鬱症,仍需透過醫師的專業診斷才能確認。若遇到量表分數和醫師診斷結果不一致,以專業醫師的判斷為主較恰當。醒你注意自己的情

    治療百寶箱

1.有哪些方法可治療憂鬱症?其原理及優缺點?

目前憂鬱症療法很多,林亮吟說明,像「支持性療法」便是透過親朋好友的支持陪伴,幫助患者揮別憂鬱,優點是家人與患者關係最親密,最能用心傾聽,但也有因家人用錯方法陪伴,加重患者壓力;另外,「藥物療法」是由醫師開立抗憂鬱藥物,輔助患者對抗憂鬱症,缺點是有些人會出現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副作用。

「認知療法」也是不少醫師視為最「無副作用」的療法,主要是引導患者解讀內心的負面想法,從中建立正向思維,讓患者感覺「天無絕人之路」,看見生命的陽光。

此外,「團體療法」在國外也行之多年,甚至常被當作主要療法,結合其他個別心理與藥物治療等。目前團體療法廣用於民間憂鬱症輔導社團,許多患者會分享自身罹病的心路歷程,有助於凝聚病友間的向心力與克服憂鬱症的勇氣,不少康復者還會回到社團擔任志工,以「過來人」身分,幫助病友踏出藍色大門。

2.國外影集常見心理醫生做諮詢治療,國內有此管道嗎?看心理醫師和精神科醫師又有什麼差別?

黃敏偉表示,國外電影中常見的「心理醫師」,在醫院指的是「臨床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在國內,前者主要負責患者心理輔導與心理檢測評量的協助,並不會提供藥物治療,只有精神科醫師才能開立藥方,給予患者憂鬱症藥物。

3.憂鬱症多久可治癒?

每個人的憂鬱程度不一,很難一概而論,林亮吟表示,整體而言,輕度憂鬱症患者的平均治療期為3~6個月;中度則為半年~1年;中重度則可能超過1年;重度則在1~2年,另外,慢性憂鬱症患者,治療時程可能長達好幾年之久。

她強調,憂鬱症的治療是因人而異,別人或許很快或很久才結束療程,但不代表自己也是如此。無論如何,聽從醫師的診斷建議、採取正確的治療方式,才是儘快揮別憂鬱的良方。

4.憂鬱症會完全康復嗎?康復是指恢復到哪種程度?是否2年內復發率較高?

林亮吟從醫學學理解釋,憂鬱症的治療是可完全康復的,所謂的「康復」,是指患者不再像過去一樣,不自主地出現憂鬱或低潮情緒,而是順利掌握或紓解當下的情緒狀態,快樂地過生活。

根據統計,憂鬱症患者在2年內復發的機率比較高,約莫有一半患者會再度復發,這時就得繼續治療。

5.有自殺念頭的憂鬱症患者,比較難治癒嗎?

理論上,想自殺的憂鬱症患者,比一般憂鬱症患者要多花些心力與時間治療。林亮吟指出,由於患者可能突然出現自殺的念頭,家人、朋友的陪伴、醫師的專業治療顯得更加重要。針對這類患者,必須隨時留意其情緒起伏與當下的心理狀態,除了家人的用心傾聽外,還需輔以藥物治療等其他療法,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幫助患者逐漸走出憂鬱症陰霾,擺脫輕生想法。

⬛    藥物隨身碟

1.憂鬱症一定要吃藥才會康復?

黃敏偉對徘徊於憂鬱情緒與輕度憂鬱症的大學生建議,不一定得透過藥物療法才能康復,有時,時間反而是最佳良藥,只要患者本身找到紓解情緒的管道,像是跟朋友傾訴苦惱,或透過爬山、游泳等戶外運動,或藉由音樂、繪畫等藝術療法或寫日記,轉移注意力,也有助於排解低潮情緒。另外,也可透過「認知療法」,練習正面思考,揮別憂鬱。正所謂「殊途同歸」,除了藥物,還有許多方法可治癒憂鬱症;同樣的道理,想讓自己走出「藍色大門」,也不會只有一把鑰匙才能打開。

2.目前的抗憂鬱藥物有哪些?有無副作用?變胖、反應遲鈍的現象是暫時的嗎?停藥後是否會恢復?

目前常見的治療憂鬱症藥物包括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等。常見的抗憂鬱劑有三環抗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可逆性單胺類氧化脢抑制劑(Reversible inhibitor of monoamineoxidaise, RIMA)、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等。

一般來說,抗憂鬱劑的療效約在用藥的1週後逐漸出現,多數需連續治療1個月,低落情緒才會改善;不過,需注意的是,部分抗憂鬱藥物會使患者出現暈眩、睡眠障礙、噁心、頭痛、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林亮吟強調,雖然會有副作用,但影響程度「因藥」、「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出現變胖或反應遲鈍現象,是暫時性的,停藥後數週會逐漸恢復,患者不需過度擔心。重要的是,憂鬱症患者一定要定期看診,與醫師討論病情發展與用藥情況,才是正確的態度。

3.報導說,服用抗憂鬱藥物會提高自殺風險?我還要繼續吃藥嗎?

服用抗憂鬱劑會不會提高患者的自殺危險,一直被爭論,而醫界亦討論許久,但至今仍未有定論,因此,無法判斷是否會提高自殺風險。黃敏偉說,不可諱言,服用抗憂鬱藥物仍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症狀,尤其對中度或重度的憂鬱患者來說。若擔心便貿然停藥,反而會陷入「因噎廢食」的窘況,最好的辦法是與主治醫師進行討論,依據病情作最恰當的治療,才是上上之策。

4.我吃憂鬱症藥物4年了,感覺完全沒有改善,且愈來愈憂鬱,該換醫院嗎?

常有憂鬱症患者碰到類似的問題,認為自己接受藥物治療許久,仍未見康復或改善,內心引發許多疑問,甚至認為自己永遠不會好。在林亮吟看來,憂鬱症的治療情況是「因人而異」,而非「一視同仁」,對其他人有效的治療方式,不一定對自己最好。若遇到類似情形,適當的辦法還是先與主治醫師溝通,透過討論決定是否改變治療方式或轉院治療,盡量不要貿然換醫生,才不會換了新醫生,要重新進行療程,導致「前功盡棄」。

5.醫生說我不是憂鬱症,可是仍開抗焦慮劑跟情緒穩定劑給我吃,吃了感覺比較舒服,但為什麼要開這種藥?吃這些藥會上癮或有副作用嗎?

林亮吟表示,有些人雖未被醫師診斷為憂鬱症,但仍有憂鬱情緒,甚至引發焦慮等症狀。此時,醫師會根據患者情況,開立抗焦慮劑跟情緒穩定劑,藉此平撫患者情緒。

這兩種藥的確可能出現「生理上癮」與「心理上癮」,造成嗜睡、記憶力受影響等副作用;而停藥後,也可能出現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戒斷症狀」,這是醫師與患者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