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邱小妹人球案轟動一時,該如何與醫院打交道、避免成為人球?

邱小妹人球案轟動一時,該如何與醫院打交道、避免成為人球?

出處/ 2005年3月號/第22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564
收藏 瀏覽數 : 4564
邱小妹人球案轟動一時,該如何與醫院打交道、避免成為人球?

面對白色巨塔複雜的醫療環境,就要清楚掌握就醫的每一個環節;懂得學會一些技巧和醫院打交道,才能減少就醫時的不便與遺憾。今年年初,邱小妹事件引爆媒體熱度,整起事件揭露出醫療轉診制度、醫師輪班制度、緊急醫療體系等問題,醫界得到了嚴重的教訓,社會大眾則大開眼界,除了訝異醫療體系的複雜、沉痾,許多人也開始擔心「下個人球會不會是我?」、「醫療體系複雜,該如何自保?」醫院除了加緊檢討、積極策動制度面的改善外,民眾其實可以學會一些與醫院打交道的技巧和籌碼,減少就醫時的不便與遺憾。


想做個聰明的病人與醫院打交道,就醫前應先對醫院徹底瞭解,不論醫院內、外、周邊環境,包括醫師、護士等人員,看診流程、健保或自費等都要清楚掌握。台大公衛學院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所長蘇喜認為,現今網路發達,多上衛教網站、多詢問,都能不斷增長自己的常識;相對的,相關單位也應將資訊公開、透明化,這樣對民眾才有幫助。

 

該看哪一科才對

醫療系統分科愈來愈精細,未經專業訓練的一般大眾,在白色巨塔裡,大都茫然不知所措,當不知該看哪一科時,可以問誰?醫改會辦公室主任劉素芬指出,這類問題時有所聞,最佳解決方式是「小病到小醫院,大病到大醫院。」但台灣醫療體系分級、分層制度未完整,民眾沒有足夠的相關知識,加上落實不確實,因此就算積極鼓勵,民眾的觀念還是尚待加強。


劉素芬說,不知該看哪一科,的確困擾不少民眾,選錯科別,可能延誤治療時機,例如乳癌,很多人直接聯想到婦產科,若沒有確切地到乳房外科或腫瘤科就醫,在婦產科診斷不出所以然,將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另外,若病人跑錯科,可能所有檢驗都做了,就是找不出病因,將浪費很多醫療資源。


對民眾最有保障的做法,就是為自己找到適合的家庭醫師,小病直接讓家庭醫師關照,大病也可先讓家庭醫師看診,家庭醫師將會依其專業,判斷轉介到什麼科別,病人就不會瞎忙。

 

看名醫就比較有保障嗎?

蘇喜說明,所謂名醫賣的是比別人豐富的經驗,讓有豐富經驗的醫生診治,的確較有保障,她以自己患針眼的朋友為例,剛開始讓住院醫師診治,治療後就又復發,後來則讓其他經驗老到的醫師診治,就馬上根治。


在醫改會負責醫療糾紛的劉素芬則指出,很多醫療糾紛都與名醫相關,或許是這些醫生名聲大,病患期望大,當然失望也愈大;而且名醫忙碌,反而較無時間關心病人,她認為要選擇名醫不如選擇自己長期就醫的診所,這樣的診所能精準下藥、知道病患對什麼過敏,也不會有病例中斷的情形。


但是台灣大眾對名醫的崇拜卻很難改變,一位曾尋求醫改會協助的民眾提到,其家住東部,父親在東部醫院診出身體疾病,需動手術,家人為了讓父親的手術更安全,到處打聽名醫,不久決定一家人安排一週醫療之行,前往台中開刀,家人輪流照顧父親。但是開刀之後,父親未如預期康復出院,需長期住院,在全無地緣關係的台中,家人只好求助醫改會。


劉素芬說,就算開盲腸的小手術,都有可能死亡,面對身體疾病,即使在醫療資源較不豐富的地點,也應先與醫療團隊討論手術的風險、成功率,再做其他打算,而非盲目的遍尋名醫。


發生問題時應先與醫院溝通,選擇名氣大的醫師,不如選擇有能力的醫療團隊。名醫病患多,故可使經驗值提高,但若只是因為常上電視、受訪而成為名醫,那麼病人就相當沒保障了。病患不應盲目追求名醫,應選擇「好的醫師」,而非「有名的醫師」。

 

就近選擇貼心的醫院

候診時間壟長、看診時間短是目前就醫的常態,如何改變現況呢?蘇喜說明,只要醫院更貼心一點,民眾根本無須浪費時間等待。醫院應推廣預約看診,並依初診、複診預估時間,告知病患大概何時到達醫院,就能讓民眾的就醫更有效率;若不得以需候診,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幫民眾進行衛教宣導。


最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牙科醫療中心,就貼心地設計顯示燈,顯示下一位候診病患還需等待的時間;若時間很長,民眾可到一旁的上網區殺時間,也可以接受專人進行牙科衛教,相當用心營造以病患為主的醫療環境。
醫院的選擇上,蘇喜分析,很多人認為南部醫院設備、人力不如北部,因此多選擇南病北送,但她認為,台灣北、中、南都有醫學中心層級的醫院,無論南、北,醫學中心層級的醫院設備都相當良好,無須大費周章到北部就醫,且病人總需家人的支持,若醫院離家遠,家人也很難就近照顧。

 

醫生不來看我
怎麼辦?

住院時,病人抱怨「醫師都不來看我」時有所聞,然而醫師例行巡房卻很重要,可以幫助醫師得知病情。大部分的病患都害怕直接向醫師反映,恐之後的照顧可能愈來愈少,劉素芬談到,醫改會常有機會與醫療單位開會,醫改會也常反映病人的抱怨,但醫療單位總說,並沒有民眾向他們申訴,因此病患不應忽視自己的重要性,大家若都不說出來,事情將永遠不會改變。


她建議,民眾應誠懇、理性的表達想法,若反映無效,還可與該院衛生主管機關反映,就算當下沒有立即處理,未來主管機關考核時,這些紀錄也將讓醫療單位的服務更完整、更完善,她強調,所有的改革都需不同的聲音,因此大眾應勇於表達期待。

 

在健保和自費中如何選擇

蘇喜指出,健保制度實施之後,各醫院看到了賺錢的好機會,紛紛成立,現在健保財務負荷不過來,新制度搞得不少醫院面臨經營危機,惹得不少醫界人士氣得要上街頭,或許制度規劃者應在這些過程中記取教訓。


邱小妹事件,媒體將矛頭指向醫院、醫師,但是整個健保體系的給付是否公平?醫院分層制度有必要落實,緊急醫療指揮中心沒有實質權利,要如何指揮?再者,健保制度並沒有重視醫學中心的教學功能,現在醫學中心看診給付和診所幾付一樣,一流醫師當然留不住。現在健保財務面臨窘境,大眾需有「先付出才有收穫」的觀念,也就是想要整體醫療品質更好,就得多付出一些。

 

不懂就要勇於發問

蘇喜建議,與醫院打交道時,民眾可多吸收醫療新知,就醫時告訴醫師「我有請教過某某人」或「看過某某報導」,讓醫師知道自己非全然外行;此外,醫師看診時間短,故就醫前需先做好症狀說明、疑問的小筆記,才不會落了重點;劉素芬也提到,雖然醫師是專業的,但心中若有疑問,就應勇於發問,理智、心平氣和地向醫師詢問,相信醫師都會誠懇的回答。


很多人就診時,不敢輕易質疑醫師,看診後卻因溝通不良而不信任醫師,轉而尋找其他醫師,形成「逛」醫院的現象,如此只會浪費醫療資源。劉素芬提醒,不能將醫療責任完全交給醫護人員,就醫時應理性、勇敢地提問,看診時將重要資訊牢記,主動將自己的問題描述給醫師。

 

細心把關每一個環節

面對用藥問題,其實自己本身也是正確用藥的把關者,劉素芬說70~80%醫療糾紛與藥物脫不了關係。去年有民眾看眼科,卻拿到香港腳的藥,還好民眾細心,才避免憾事。


從醫師開處方、藥師配藥,到拿藥,當中一個環節出錯,就可能釀大禍,因此建議民眾可幫忙把關,例如,感冒看診時,詢問醫師「開了哪些藥?」「抗生素真的需要嗎?」瞭解醫師下處方的理由,拿到藥時,檢查藥袋標示,確認症狀、藥物,可減少不必要的錯誤。另外,她提醒民眾,手術前醫師說明手術風險、手術方式,以及「手術同意書」的簽署,都是為自己權益把關的重要步驟。

 

受委屈該如何自救?

劉素芬說明,民眾若對大型醫院的服務、設備、費用等有疑義,可以向申訴部門反映;若是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有問題,例如錯誤用藥造成傷害,則需先蒐集病例、人證、傷口拍照、就醫錄音等證據,以利之後的訴訟或和解、調解。


建議先向醫院反應,無效再與衛生局聯絡,進而法院,儘量避免走上法律一途,最好可以院內和解,也可經由衛生局、醫師工會、調解委員會等調解。去年年底中華民國仲裁協會30位仲裁員訓練完成,只要雙方同意透過此單位仲裁,其仲裁結果具準司法效益。

 

建立專屬的家庭醫師

家庭醫師是衛生署近來推行的政策之一,許多先進國家人民都擁有專屬家庭醫師,家庭醫師不僅可以看診,狀況嚴重亦可轉介病患,平時家庭醫師也是健康諮詢的好對象,但是家庭醫師如何選擇?


劉素芬分析,醫師基本衛生相當重要,看完病人是否換手套或洗手病?醫師問診是否清楚?是否願意與病患溝通?會不會主動進行衛教?問診結束,是否詳解症狀?願不願意回答病患問題?是否說明處方籤?用藥是否有清楚標示分量、內容?都是評定良好家庭醫師的準則。


民眾如果能與家庭醫師維持良好互動的關係,一旦身體不適,家庭醫師就依其專業知識,提供適合的醫療或轉介服務。家庭醫師的尋找不必捨求遠,建議可在住家附近,尋求一名值得信賴的醫師,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和良好的醫病關係,未來遇到各種病痛時,相信他能為你提供最適當的建議和醫療上的幫助。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