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職場關係 恐慌時代,工作倦怠從何來?

恐慌時代,工作倦怠從何來?

出處/ 2003年9月號/第20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009
收藏 瀏覽數 : 2009
恐慌時代,工作倦怠從何來?

現代人到底怎麼了?一波波社會現象引發反常的恐慌,上班族工作不再帶勁,深陷怠惰與茫然之中,而這股風氣,已漸在人群中散開。演說家兼作家吳娟瑜認為,人之所以心生恐慌,主要因為這波不景氣威力橫掃全球。在台灣,有人轉進大陸(轉投資)、有人成為「英英美黛子」(失業),有人受不了失業折磨選擇自殺…,媒體大肆報導下,台灣,彷彿掉入一個不景氣的惡性循環,脫不了身。

 

科技變異對上傳統包袱

「廿世紀是『焦慮』的年代、廿一世紀是憂鬱的年代,」作家林萃芬說:「人之所以憂鬱,常因為環境變異、壓力過大,以及對自己期望過高等因素產生,這不單是領高薪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林萃芬自懂事以來,從沒遇過這樣的狀況:「這是一個特別的時代,社會風氣產生集體恐慌!」她認為,這是一個新科技和舊傳統對立最激烈的時代,就像坐雲宵飛車,可以迅速爬升,也可以從驟跌谷底,就像三年前驟然興盛卻迅速泡沫化的網路產業一樣令人驚奇。

「這樣的人、事、物起起落落為數不少,」林萃芬補充:「遇到挫折,難免心生不安全感,恐慌油然而生,尤其在曾有類似經驗的人身上更是明顯,危機意識最強,恐慌心態也更明顯,最需要心理調適。」

 

衷心面對不確定而現實的年代

吳娟瑜也指出,長久以來,電視畫面常播放工廠關廠歇業,勞工為了工作權,扶老攜幼抗議的畫面。經過媒體重複播放之後,許多人因而精神耗弱,加上股市狂跌、經濟衰退、政黨相互詆毀…,很多人都問:「台灣還有前途嗎?」

面對這樣的情景,很多人常問吳娟瑜怎麼快樂得起來?她常說:「痛苦的人是沒有悲觀的權利。」箇中積極的意義,就是相信自己,甚至週遭的人,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出路。

面對這個不確定的年代,吳娟瑜奉勸大眾千萬不要恐慌,「或許要學學日本,沉澱一下不景氣的激情,不要抱怨,他們接受銀行存款沒有利息反要繳手續費的無奈,」她強調,「接受」是面對不確定年代的第一劑良方,因為接受,才不會過分期待,對事物的期望便不會落差太多。

接受不確定的年代,也要接受自己選擇的工作。林萃芬分析:上班族分為「剛出社會」、「工作一段時間」、「優退或公司倒閉」三階段。前兩個階段只要努力就有收穫,但面臨第三階段,常常是自己無法掌握的狀況,即使再努力,也會因為公司經營不善而墜入五里愁霧中,悲觀的人甚至選擇「了結此生」逃避現實。

 

「半杯水」代表什麼意義

我們仍要選擇面對現實、面對工作的價值!雖然殘忍卻最實際。文壇才子吳若權在新書《創造自己的價值》自序提到,工作職場上要積極學習,累積專業經驗,懷抱熱情,貢獻自己的能力,幫助主管和同事一起達成組織目標,這樣的工作經驗,就是展現個人專業價值。

林萃芬認同地表示,工作的本身要符合自己理想、抱負才有意義。若工作不順,應該與專業人士諮商,調整對工作的期待及心態,懂得療傷止痛,才是根本之道。

對工作產生倦怠,要釐清工作的目的究竟為了什麼?吳娟瑜提到在一場80%聽眾是年輕上班族的演講會上,請教他們三個問題,測測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

1. 老闆能叫出你的名字嗎?
2. 主管會議會適時致謝並鼓勵你嗎?
3. 每天從工作中感受到參與的主控權嗎?

最後,只有三個人同時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原因是什麼?想一想,當初不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才進入這家公司的嗎?為何經過一段時間就厭倦了?

吳娟瑜歸納一個原因:上班族除了追求「合理的報酬」、「愉悅的上班氣氛」及「升遷機會」之外,「工作價值觀」會讓上班族感受到公司的重視及需要,是非常重要的需求。

她提到一個「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的人看到半杯水,會想到:「真好,還有半杯水。」悲觀的人說:「糟了,只剩下半杯水。」故事告訴我們,若想維持身體健康快樂、追求事業成功,千萬不要掉入負面消極情緒裡,否則很容易把一切錯誤、失意歸咎外在大環境的惡化,不知道自己也佔很大因素。她認為,改造自己,適應社會,才是創造價值最佳的原動力。

 

簡單事務也有專業精神

文壇才子吳若權則在《創造自己的價值》一書自序中提到,學著先肯定自己,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需要上,無時無刻想著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價值,相得益彰,便可發現人間的美好。

工作不在於貴賤或職位高低,即使清潔打掃工作,只要加入新意,就有價值。

林萃芬回憶在日本看到一幅讓人感動的情景。一家公司的包裝部設有專人詢問客人送禮的對象,並將禮物包裝得宜,讓受禮人滿足。「包不包得漂亮就是創造出來的價值,單單一個包裝部就有如此貼心的服務,台灣人應該多學習學習。」她表示。

她還舉例,大多數人印象中,專櫃小姐是不用專業,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不過她認為只要用心,從商品銷售中一點一滴累積專業知識,建立自己價值觀,也可以成為專業服裝設計師。「自己尊重自己,別人也會尊重你。」她再次強調。

 

你的工作順位?

你對工作的熱情褪色了嗎?吳娟瑜提到,工作的驅動力包括八大類:財富、專業、權力、意義、安全、親和、地位及創意。如果只能選擇三項,你會選哪三項?順序又如何?

工作取向會隨年齡、環境及成長狀況改變;不同工作取向帶來不同生涯發展,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否清楚優先取向,同時也朝這些取向發展生涯。

以往父母輩「白手起家」的例子,今日雖然不易達成,但不表示絕望,歸根究柢,都是心理因素惹的禍。尤其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一定要跟上時代脈動,並了解「做到什麼程度」與「自己可以改變的程度」才不會被社會遠拋在後。

吳若權也提到,專業的價值不在技術本身,而是一個人傳遞專業的熱情。態度遠比技術重要,技術會被科技取代,成為一種標準平台,人性化的態度,則是無可取代的。他也提到,不論做新工作或舊工作,難免遇到大大小小問題,累積一段時間後,會產生莫名的挫折感,讓人覺得心煩是難免的。

他認為,能發現自己煩是一件好事。至少知道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接下來才是處理這些煩人的情緒。或許可以暫時放下工作,到戶外看看青山綠水,調整情緒;或擔任義工,為陌生人付出當中,也可以重新發現自我價值。

 

培養不恐慌的能力

林萃芬進一步說,恐慌的來源是「不確定」及「害怕」。與其害怕,不如培養「不恐慌」的能力,例如面對SARS病毒,訓練自己認知這個未知的事實,了解如何共處且不傷害到自己,才是積極的做法。

這一波恐慌雖然殘忍,但未嘗不是轉機,身處這個時代,資源最多、學習最多,雖然同處同樣環境,但個人際遇不同,應了解自己正面價值,勇敢踏出第一步,找到自己的出路,才是必修功課,

很多人因為恐慌導致工作倦怠,找不到自己工作價值,大多數人都是換工作繼續尋找,有些人則是從原來工作發掘自己的重要性及價值感。林萃芬表示,每份工作都有它的樂趣,自己要了解興趣是什麼?重要性在哪裡?當不喜歡這份工作時,只不愛它的某一部分?或者全盤無法接受?一旦選擇這份工作,就要發掘、創造出樂趣,做起來好玩,達到預期的積極效果,才有意義。

 

果陀也許永遠不來!

吳若權常常建議職場上動不動想換工作的人「先學會把眼前的問題解決了,再考慮要不要換工作,否則到處都會碰到問題,只有不斷換工作,對自己並沒有好處。」有人認為工作倦怠不是因為問題解決不了,只是等不到機會,或許有朝一日想清楚,就會找到新舞台。

吳娟瑜也指出,過去台灣人認為經濟可以持續成長的心態,如今已然是個錯誤,經濟衝過了頭,往後不景氣可能是一種常態,「不要再等待果陀,…因為果陀可能永遠都不會來。」她說。


林萃芬
身分:作家、企業諮詢顧問
工作箴言:工作不分貴賤,符合自己理想抱負最重要
著作:《How To洞察人心》、《步步高薪有新招》、《打開幸福的頻道》等
恐慌時代自處之道:訓練自己面對未知的事實。


吳娟瑜
身分:演說家、作家
工作箴言:清楚自己工作優先取向
著作:《吳娟瑜的情緒管理學》、《吳娟瑜的溝通管理學》、《吳娟瑜的身心安頓學》等
恐慌時代自處之道: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吳若權
身分:行銷顧問、作家
工作箴言:態度比技術重要,無從取代
著作:《衝出人生好業績》、《上班何須受委屈》、《創造自己的價值》等
恐慌時代自處之道:肯定自己,把價值建立在別人需要上。

關鍵字: 恐慌焦慮上班族憂鬱職場工作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