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疾病保健 骨科復健 類風濕性關節炎復健,怎麼做?

類風濕性關節炎復健,怎麼做?

出處/ 2002年11月號/第20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878
收藏 瀏覽數 : 3878
類風濕性關節炎復健,怎麼做?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該如何做依據病情輕重,如何選擇適當的在家中,又有哪些自我復健的方式?對於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而言,運動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只要在適當的範圍內運動,它不僅可以幫助關節復健、維持肌肉力量,更可讓病患減少病痛感,在心理上獲得助益。對病患而言,運動的目的包括下列五項:

1.增進或維持關節活動度

2.增強肌力

3.增進肌肉耐力

4.改善心肺耐力

5.增進患者整體功能及精神功能。

此外,若能長期從事規律的運動,還可減少其他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大腸癌等。

復健運動的種類

依運動的總類,可分為:

1.牽張(或拉筋)運動

2.肌力強化運動(即一般的肌力訓練)

3.有氧或增進心肺耐力的運動。

又依運動施行者參與程度的不同,可分為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所謂被動運動是病人自己不用力,而由治療人員或儀器帶動病人關節的運動。若是患者自己出力帶動關節的運動,則稱為主動運動。有時候患者因為疼痛或力量不足,自己只能移動一部分關節的活動,不足的部分則由他人協助,稱為主動輔助性運動。

此外,關於肌力強化運動又分為等長、等張及等速運動三種。所謂等長運動是指肌肉收縮前後,肌纖維的長度及關節的位置均維持不變,例如把手肘置於桌面上,且將肘及肩關節維持固定的姿勢,然後用力將上臂肱二頭肌繃緊,即是等長運動;等張運動是指在某一定的阻力下肌肉用力收縮帶動關節,在收縮前後不僅肌肉長度發生改變,關節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如以手掌抓握一公斤的啞鈴,並將肘關節用力彎曲,即是肱二頭肌的等張運動;等速運動是指在儀器的協助下,肌肉做相同速度的收縮,收縮前後,肌肉的長度及關節的角度均發生變化。等長運動是屬於靜態的,而等張及等速運動則是動態性的。

依病情選擇適合的運動方式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反覆不定,除了由藥物控制之外,也可依據病情的輕重度,搭配適當的運動量,以增進患者關節的活動度,甚或舒緩疼痛。

被動運動

在關節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因恐引起肌肉痙攣、增加關節內壓,甚至導致關節囊的破裂。在關節炎的慢性期,若關節或軟組織僵硬或攣縮時,可使用被動運動來增進關節或軟組織的活動度。與被動運動類似的牽張運動,一般建議每個動作維持10~30秒,反覆做3~5次。拉筋的程度以拉至略感不適,但不會疼痛為原則。通常拉筋的部位以下肢、腰背或其他較僵硬的關節為主,運動時間總計約15~30分鐘,每週至少3次。

主動輔助性運動

當患者關節發炎、腫脹時,為了避免關節攣縮,可以使用主動輔助性運動。由於患者運動時可以控制自己的關節,比較不會引起肌肉攣縮,對關節亦較無傷害。

主動運動

當急性發炎消退、關節不再疼痛時,患者可以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來移動關節,適用於關節炎的慢性期或亞急性期。廣義而言,主動運動應包括等長收縮、等張收縮及等速收縮等肌力訓練。

肌力強化運動

1.等長收縮(或等長運動):

由於肌肉收縮時關節內壓不會升高,對於關節的傷害也很小,故此種收縮適用於大多數慢性關節炎病患。對於急性關節炎而言,若發炎持續時間不長(數小時或幾天),應避免各種肌力訓練;但若持續時間太久,則可使用等長運動以避免肌肉萎縮。一般建議一次收縮時間約6秒鐘,休息數十秒後,可重複多次。

2.等張收縮(或等張運動):

當急性關節炎改善後,除了上述的等長運動之外,也應加入等張運動,因為日常活動多屬動態性的,光做等長運動是不夠的。大致而言,等張收縮分為「高強度(高阻抗)─低頻率」及「低強度(低阻抗)─高頻率」兩大類。前者較省時,但易傷害關節,尤其是發炎的關節;後者較安全,但較花時間。對於較正常的關節,可使用最大強度(肌肉所能抬舉的極限)的30~50%來作訓練,訓練的肌肉包括臀肌、大腿伸肌、大腿屈肌、胸大肌、闊背肌、肱二頭肌及三頭肌、腹肌及背肌或其他較差的肌肉群。每個動作需重複8~12次,一次訓練時間約20~30分鐘,每週2次以上,且每次訓練時間宜間隔48小時。

3.等速收縮(或等速運動)

自1970年起此類運動逐漸應用於運動傷害後的復健,但近年來已逐漸退流行。此種運動因需昂貴的設備,且有若干負面的報導,故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僅建議使用於肌力測試,而不建議訓練之用。

4.心肺耐力訓練(或有氧運動):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由於疾病的影響,或是運動量不足(疼痛或無意願),常導致心肺耐力變差。根據學者的研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心肺耐力約為正常人的70%。近一、二十年來國外許多的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經過數週至數個月的有氧訓練後,其心肺耐力、關節功能及生活品質均會有顯著的改善,且其關節狀況並未惡化。
一般建議心肺耐力運動最好每週3~5次,每次20~60分鐘,運動前須有暖身運動,運動後也須有緩和運動。

情況允許的話,患者可先作運動心肺功能測試,測量患者的最大心跳及最大攝氧量,再以55~90%最大心跳或40~85%攝氧儲備量(為最大攝氧量減去休息時的攝氧量),再加上休息時的攝氧量作為運動強度。若無法作測試,則可用預估最大心跳(220-年齡)取代最大心跳。即運動時心跳頻率=休息時心跳頻率+(40~85%)(最大心跳率-休息時心跳率)。醫師可經由運動心肺功能測試的結果,評估病患的身體狀況適合從事何項運動。

適合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項目包括:水中運動(不限於游泳)、立定式腳踏車、低衝撞的有氧舞蹈或其他有氧運動、改良式太極拳、平地健行…等。

運動時的注意事項

患者若有發燒、全身倦怠或急性關節發炎時應避免運動,急性感染(如感冒)、未控制良好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也應避免運動。運動時應考慮自己的體能及關節狀況,並參考上述的原則,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必要時須改變運動的內容以符合自己的需求,如有膝關節炎的患者,打太極拳時應避免膝蓋過度彎曲的姿勢,騎自行車時可把座位調高,以避免膝蓋過度彎曲。若運動時或運動後關節會疼痛,或是運動後變得過度疲勞、更僵硬、無力,甚或關節變得腫脹時,則表示此項運動不適當或過量,須調整運動方式或訓練強度。

自我復健的方式

冷熱療

熱療可止痛、放鬆肌肉、改善膠原組織的延展性及增進關節活動度,故適用於關節炎的慢性期。患者在家裡可使用熱敷包、小電毯、熱水瓶,或是洗熱水澡、到溫泉區泡湯等。早晨起床時患者的關節若有僵直感也可使用上述的熱療方式來活絡筋骨。甚至在寒冷的冬天,一個小小的電毯或熱敷包,就可以預防或治療關節的酸痛。

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發炎及疼痛,並可抑制滑膜膠原酵素的活性。此外,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肌肉、骨關節外傷的治療。有些患者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患者在家中可使用冷(冰)敷、冷水浸泡、冰塊按摩等方式。

體重控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因活動量比一般人少,故變胖的機會較大。患者宜避免太油膩的食物,熱量的攝取及飲食的調配須配合個人的需求。當關節炎情況良好時,應有規律地從事有氧運動,每次20~60分鐘,一週至少3次。如此,將可常保患者的健康狀況。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