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睡眠不足會頭昏,有些人則是內耳平衡失調而頭昏,最怕的是腦中風、小腦病變、腦瘤、腦外傷引起的眩暈。頭暈到底是什麼器官出了狀況?當頭暈合併哪些症狀,最好盡快就醫?
半年前,45歲的陳經理發現,常在工作告一段落後莫名地頭暈。起初沒特別在意,後來頭暈常伴隨後腦勺疼痛,影響工作品質,才讓他開始擔心自己是否長了腦瘤?經過醫師仔細詢問及X光檢查,才確認是頸椎骨退化引發頭暈,這讓他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頸椎骨退化也會引起頭暈。
一般人所稱的頭暈是綜合病癥,許多疾病都會引起頭暈,常見的是生理反應的動暈症,是視覺、本體感覺及內耳平衡感覺三方不協調導致,包括暈車、暈船、暈機、快速旋轉身體、蹲久後猛然站立等,可以透過多做運動鍛鍊,或多做搖擺、旋轉練習,讓內耳平衡系統適應,也可在搭乘交通工具前30分鐘服用抗暈藥物,改善動暈症。此外,心理、情緒、壓力形成的心因性頭暈也很常見,比方失眠、工作或生活壓力太大,常會有頭暈症狀,可諮詢心理師、精神科醫生,當排除壓力、失眠問題,即可改善頭暈。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腦血管科主任林永煬表示,整個身體平衡是由前庭小腦系統、視覺系統及本體感受系統整合協調而成,只要一個,甚至兩個系統失調或病變,就可能引起頭暈。神經系統(含中樞、周邊神經)、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發生病變,或是營養不良、服用某些藥物等,皆可能引起平衡系統失衡而導致頭暈。
因身體病變造成的眩暈,臨床上常見9大原因:
1. 內耳平衡失調
耳朵是影響平衡感覺的周邊系統,如果內耳、前庭神經等耳朵構造遭受感染或外來刺激,干擾神經正常運作,就會引起眩暈,其中有良性陣發性頭位暈眩(耳石症)、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林永煬醫師表示,只要感覺天眩地轉,且會反覆發作,多半是內耳疾病所引發,需及早就醫,經診治後,會逐漸改善。
2. 本體感覺變差
本體感覺屬於神經部分,透過人體感受器,即使不用眼睛看,也能準確掌握身體相對位置,做出反應動作。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林鼎鈞解釋,當內耳前庭功能失調,或與腦幹、小腦之間的連線或統合中樞發生病變時,前庭小腦平衡系統會變差而使人感到頭暈;而有些周邊神經病變會影響本體感覺,例如糖尿病引起的神經病變,也會讓人反應變慢,走路不穩。
3. 內科疾病
內科疾病中的心血管、內分泌病變,包括心律不整、血壓變化過大、心肌病變、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低血糖都會產生眩暈症狀,還會伴隨頭暈、四肢無力、精神不易集中、耳鳴、健忘、視覺模糊、眼發黑、胸悶等。林鼎鈞醫師強調,不少內科疾病都會出現頭暈現象,只要覺得影響生活,就需就醫檢查,及早找出病因。
4. 頸椎骨退化
長期姿勢不良,比如長期使用電腦、肩頸背負重物,或睡姿不良,容易造成頸椎增生、變形、退化,導致頸部肌肉緊繃、僵硬、痠痛,腦部血流循環出現障礙,因而引發頭暈。另外還會讓頭頸部靈活度降低、手臂、五官感覺疼痛。林永煬醫師建議,若頭暈伴隨頸椎痠痛,可掛神經內科接受檢查,若確定是頸椎骨退化,再至復健科做復健治療。
5. 腦動脈硬化
腦動脈粥狀硬化到某種程度時,腦血管內徑變小,會影響血流順暢,造成大腦供血、供氧不足,會引起眩暈。林永煬醫師強調,若有半邊身體無力、言語不清、意識混淆、視力模糊、聽力受損,需立刻就醫,以避免錯失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
6. 眼睛病變
林鼎鈞醫師表示,視力模糊、視覺扭曲、屈光不正時,也常引發頭暈。若看東西時,有頭暈目眩、頭重腳輕的感受,應就醫檢查是否眼睛出了問題。
7. 偏頭痛
偏頭痛很常見,但致病原因不明,睡眠不足、壓力過大、荷爾蒙失調等,都可能加重偏頭痛症狀。偏頭痛與眩暈是「哥倆好」,偏頭痛患者可能感到眩暈,而眩暈患者也可能有偏頭痛。林永煬醫師強調,無論引起的原因為何,都應該尋求醫師診治,避免偏頭痛加劇。
8. 藥物
有些藥物會增加眩暈風險,像降血壓、降血糖、抗組織胺感冒藥,還有控制心律不整、改善失眠、抗焦慮、抗菌、抗攝護腺肥大、抗癲癇、抗癌等藥物。然而,不是每個人服用上述藥物後,都會出現頭暈副作用。若服用上述藥物後出現眩暈現象,應及早與醫師討論如何調整用藥,以便消除頭暈症狀。
9. 腦血管、腦幹及小腦病變
腦血管障礙(腦中風)、小腦病變、腦瘤、腦外傷都會引起眩暈,可能是持續性或陣發性。林永煬醫師提醒,臨床上因腫瘤或中風引起的眩暈雖不是最常見,但遇到了,機率就是百分百,有致命之虞,只要出現眩暈合併肢體無力、吞嚥困難、視力障礙、複視、口齒不清、顏面神經麻痺、走路不穩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不能耽誤。